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珠海的地位与作用
2019-04-11◎
◎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是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倡议之后的又一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其区域合作和共建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已逐步进入政策落地期。
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综合分析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交通先行”
港珠澳大桥已经通车,深中通道、虎门二桥建设等联通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正紧锣密鼓展开,共同推动大湾区形成高速通达的现代道路交通网络。广东多市机场扩建、改造工程也正在进行,世界级机场群辐射泛珠、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珠江口东西两岸港口资源优化整合,广深港三大港口引领,世界级港口群地位将进一步巩固。未来空港群、港口群、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将联合参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海陆空全方位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二)“一国两制三关税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和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将探索“一国两制”制度下粤港澳深度融合新机制,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需要多方强化合作基础、革新合作机制、优化合作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践行“一国两制”的区域合作示范区。机制体制创新是发展突破口,粤港澳不同的规则将相互接轨,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一系列针对粤港澳居民通关、创业、就业、生活便利化的措施将会研究出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互联互通,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三)科技创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重点方向
对标世界三大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方向集金融、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为一体,综合了世界三大一流湾区优势产业,经济总量虽旗鼓相当,但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存在差距,第三产业将得到重点发展。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重点合作目标,依托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广东自贸试验区双区协同创新、“双自联动”,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为重点,坚持创新驱动和开放引领战略,推动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一代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支柱性产业。产业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产学研结合与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创新主体活力将被进一步激发,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优化,粤港澳大湾区有潜力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极、科技创新极。
(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合民生所需,迎民心所向
粤港澳大湾区关注社会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成为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中。粤港大湾区教育水平将与国际接轨,粤港澳三地教育资源共享,文化繁荣发展,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二、珠海经济发展的现状评价及比较
珠海市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经济特区政策红利期逐渐过去,珠海的经济发展保持稳中向好的势头,产业结构转型较为领先,创新能力不乏亮眼之处,但受制于城市规模及产业集群规模,经济基础总体上平庸,未来发展潜力无穷。
(一)经济基础
2017年珠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675.18亿元,同比增长10.8%。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8.82亿元,增长8.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87.19亿元,同比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39.17亿元,同比增长10.8%。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0.8%、63.2%和36.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5.55万元,2017年首次超过广州,位列大湾区内第四名。
2017年珠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为1139.37亿元,相对于珠三角其他大湾区城市,珠海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总体规模与肇庆相当;同比增加10.6%,近年来平均增速在8%以上。
2017年珠海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行业看,位居前列的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为320.86亿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为202.29亿元;石油、电热等能源供应相关产业,增加值近200亿元;医药制造业增加值接近50亿元。
表1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基本状况
第三产业中,2017年珠海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为697.15亿元,增长16.6%,增速在珠三角9市中仅次于深圳,与广州相当,但规模在除广州、深圳的珠三角7市中并不突出,和佛山、东莞、惠州差距不明显。2017年珠海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27.5亿元,增长24.2%,是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市。
图1 2017年珠三角9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
图2 2017年珠三角9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
2017年珠海市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增长19.6%。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434.82亿元,增长26.8%;非国有经济投资1227.20亿元,增长17.2%;其中民营经济投资739.97亿元,增长15.8%。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336.71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投资1324.06亿元,增长20.5%。工业投资336.78亿元,增长17.2%,工业投资中的制造业投资295.29亿元,增长22.4%;高技术制造业投资113.32亿元,增长58.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8%;先进制造业投资243.86亿元,增长16.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4.7%。
图3 2007—2017年珠海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二)产业结构
2017年珠海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8∶50.1∶48.1,2016年珠海市三次产业比例为2.0∶48.5∶49.5。近年来珠海市第一产业平稳发展,第二产业比例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例逐步提高,产业结构变动明显呈现出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趋势,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珠海的产业转型调整领先于大湾区西岸城市,而香港和澳门第三产业占比高达90%,广州超过60%,珠海与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大湾区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属于第三梯队,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表2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三次产业结构
珠海市以家电电气、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为六大支柱性产业,同时积极向以智能制造为龙头的“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转型,主要围绕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交通运输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四大产业。
截至2018年初,珠海境内外上市公司共计37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29家,市值逾5000亿元。珠海没有世界500强企业。珠海银隆新能源连续两年入选科技部评选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名单,2017年位居第54位。格力电器入选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排名第706位。魅族科技入选《财富》杂志发布的2016年全球“独角兽”榜单,位列第12位。
从上市企业角度看,珠海的电子信息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培育出一批有实力、有代表性的企业。其中珠海的信息产业发展较好,信息产业布局已基本成型,成为珠海市支柱产业。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以金山软件、全志科技为代表,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以魅族科技、伟创力为代表,已在全国范围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三)创新能力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创新能力不平衡,创新资源高度集聚于深圳、广州两大城市。珠海市以创新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领和支撑,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主体和创新人才四个维度都不乏特点和亮点,涌现出一批以格力智能、泰坦新动力、云洲智能、欧比特、魅族科技、塞纳打印、丽珠医药、健帆生物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引领业界,科技成果市场化已具有一定规模,创新能力位居粤港澳大湾区前列。人民论坛评测中心(2017)综合评价珠三角14个城市,认为珠海的创新能力位居广东省第三。
1.创新投入
图4 珠海市境内上市公司主营行业
图5 珠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上市公司主营细分产业
2017年珠海市全社会科技研发(R&D)经费支出为67.15亿元,增长21.59%。R&D占GDP比重为2.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共2.32万人。2012年至2015年珠海R&D占GDP比重均高于2.5%,粤港澳大湾区内珠海常年R&D占GDP比重仅落后于深圳,研发投入强度很高,在GDP保持高增速的背景下研发投入能有如此强度难能可贵,珠海基本达到了创新型地区门槛,但距离《珠海市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所设定2017年底R&D占GDP比重达3%的目标差距较大。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R&D占GDP比重分别为2.8%、3.7%、2.8%,与世界一流湾区水平相比,珠海的科技研发投入仍需不断提高。
2.创新产出
截至2017年末,珠海全年申请专利20737件,增长17.5%。其中,发明专利7769件,增长2.3%。专利授权量12544件,增长35.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479件,增长38.0%。全年共有1435家企业获得专利授权11797件,394家企业有发明专利授权2400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401件,增长53.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435件,增长165.4%,累计达1508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50.15件,仅次于深圳,位居广东省第二名。
3.创新主体
珠海市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总数共1478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比重超过66%。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06.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7.8%。全市共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4家,省级以上孵化器13家。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家,省级190家,市级94家;已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77个,市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298个。拥有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基地5家。
珠海高新区“一区五园”共有企业589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360家,同比增长61%;专利授权量5805件,同比增长30%。
瞪羚企业指跨越了创业死亡谷,进入爆发式增长的创新型企业。瞪羚企业的发展和成功伴随科技、服务和管理等多维度创新,是新兴产业的引领者、传统产业的变革者、新经济的推动者。根据《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8)》,截至2017年底珠海高新区拥有30家瞪羚企业,全国排名第20位。2017年珠海高新区瞪羚企业增加了9家,超过东莞和佛山,增速突出。科技活动投入强度达9%,科技活动人员占比达40%,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3 珠三角9市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情况
4.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驱动是创新驱动的实质。城市间的竞争,最终将转化为人才的竞争。人口基数越大的地区,人才数量相应越多。2017年年末珠海市常住人口为176.54万人,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中数量最低,且和其他城市差距较大。珠海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珠海市常住人口比例超过6.5%,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广东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超过8%,根据联合国制定的衡量标准,广东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珠海市存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过对比广东省其他城市,其人口结构较为年轻。
根据人口现状分析,珠海市由于人口数量低,人才数量相应地与广州、深圳等常住人口达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相比,必然不在一个数量级;与此同时,年轻人相对而言更适合创新创业,珠海人口结构年轻化,是集聚科技创新人才的优势所在。
2016年,珠海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为13.6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为7.98%,该比例常年仅次于广州,位列广东省第二,而广东省其他城市多在1%左右浮动;各类初中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为49.4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为29.53%,高出广州市8个百分点左右,位列广东省第一。与培养人才最直接相关的是高等教育,珠海市人口结构年轻化的同时城市大学化,拥有10所普通高等院校,培养范围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同时初等教育普及率良好,教育体系完善。
(四)存在问题
1.经济规模有限,制约产业发展
珠海市产业发展受制于城市规模和经济基础。2017年珠海市常住人口数在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中仅高于澳门,GDP总量仅高于肇庆,在全省中也是排在第十位,占全省GDP比重仅为2.98%。当前的经济规模与创新能力是不相匹配的,与之相对应的是,市场规模较小影响创新企业在珠海做大做强,长期来看就业市场会始终无法发展扩大,人口和人才吸附能力较弱,技术孵化能力提高存在瓶颈,产业链亟须健全完善,城市影响力、带动力、区域辐射力有限,珠海市的功能将难以实现。
2.投资“脱实向虚”,财政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高房价难以留住人才
2016年珠海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389.75亿元,其中房地产投资额为641.03亿元,占GDP比重为28.79%,占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为46.13%,两项比重可以衡量城市经济对于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珠海两项指标同时畸高,与之相对应的是2016年珠海商品房均价为18661元/平方米,高于广州(16384元/平方米),低于深圳(45146元/平方米),房地产高增长难以为继,且会提高经济转型的成本,应当引起警惕。
与工业投资相比较,2017年,工业投资额为336.78亿元,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仅20.26%,低于全省32.3%的平均水平,而房地产业投资额为744.7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4.81%,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脱实向虚”问题突出。并且,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土地出让,2015—2017年土地财政依赖度从73.5%、81.9%上升到136%,平均水平高达97%,存在较大风险。
根据《广东统计年鉴》,2017年房地产调控已经取得实效,2017年珠海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62.02亿元,其中房地产投资额为744.74亿元,占GDP比重为27.84%,下降2.68%,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4.81%,下降4.97%,在珠三角9市中属于降幅最大的城市,经济增长虽然正逐步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珠海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定位
(一)规划定位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城镇化地区综合交通网规划》提出,构建广州、深圳、珠海综合交通枢纽为支点的快速城际交通网。2018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肯定了港珠澳大桥对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推动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写入工作安排,珠海通用机场建设列入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项目中。《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将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合作重点领域之一,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认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重中之重。珠海在港珠澳大桥通车后成为全国唯一与港澳陆地相连的湾区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先行的前提下,特殊的区位优势使珠海历史性地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连接点。
表4 2017年珠三角9市房地产依赖度情况
2017年2月,《珠海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规划》以“至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为总目标,并将珠海打造成为珠江西岸区域创新中心、粤港澳创新合作重要先行地、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区。2017年8月,《珠海市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实施方案》出台,将珠海发展战略目标瞄准为至2021年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
将珠海与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的中山、江门对比,中山主要受益于深中通道建设,江门凭借对接港珠澳大桥、深茂铁路、深中通道的优势,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同时赋予两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赋予中山的“四个定位”中“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也与珠海定位目标相互重叠。珠海在具体定位上与中山、江门区分度不高,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同质化、竞争化的缩影。广州、深圳、香港对比,珠海在经济基础、产业规模等各个方面差距明显,目前仍属于后来居上、向高标准看齐的“跟跑者”和“学习者”。
(二)主要作用
表5 “十三五”广东省大湾区城市发展定位
2017年广东省通过公路货物运输量占全社会货物运输量份额达72.12%,珠海市公路货物运输量所占份额超过80%,公路运输在货运物流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前,珠江西岸的货物通过陆路运输需要绕道深圳口岸才能到达香港,且口岸和香港国际机场、货柜码头距离较远,耗费时间长、成本高。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珠海至香港时间预计将由三小时以上缩短至一小时以内。珠海担当好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枢纽的服务载体,将辐射珠江西岸及泛珠三角地区西部,使珠江西岸融入大湾区“一小时”经济圈,助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互联互通,并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
珠江东岸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为重点,由广州、深圳、东莞延伸至香港。相对于珠江东岸拥有广深港三大创新引擎,珠江西岸需要珠海成为带动区域创新发展的中心城市,同时依托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建设,需要珠海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承接科技项目和研发成果转移。研发投入强度上,粤港澳大湾区距离世界三大一流湾区水平差距较大,且主要依靠深圳拉高均值,大湾区内部需要东西两岸联动,创新多极化。
(三)实现路径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横琴新区成为内地唯一与港澳同时路桥相通的自贸片区。发挥好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连接点的作用,首先要完善横琴新区辐射区域的大通道建设。横琴新区计划十余条对外交通通道建设项目,北连珠海市区,西连珠海金湾国际机场,东连港澳,打造陆海空隧结合、联通港澳的立体交通网络。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有序:2015年底横琴二桥通车,横琴大桥交通压力得以缓解。应重点关注的是广珠城轨延长线建设,2017年底马骝洲交通隧道全线贯通,连接南湾和横琴,至此一期工程(拱北至横琴段)重点难题已被解决,建设完成在望,2018年年初二期工程(长隆公园至珠海机场段)投入建设,金海大桥开工,计划远期于2019年左右珠机城轨建成后,由珠海站至珠海机场时间在半小时以内,并将与澳门轻轨连接,势必将辐射珠海市区、发挥好交通枢纽作用。同时,横琴新区积极探索港澳人流进出便利化、自由化的创新机制,如澳门单牌车基本实现自由进出横琴政策,目前看虽然存在门槛过高的问题,且三个月需备案一次,澳门居民热情不高、申请数量少,但总体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其监管技术、管理经验待进一步成熟后可以向珠海及大湾区其他城市推广。同时,加大珠海市区交通建设项目投资力度,加快审批速度,重点推动香海大桥、洪鹤大桥建设,目前珠海主要依靠珠海大道连接东西部,压力较大,未来建成多维度高速公路网络后,珠江西岸通达港珠澳大桥将非常便利高效;珠海高铁目前通达城市为47个,珠海金湾国际机场目前通达城市共计60个,均呈稳步发展趋势。珠海市海陆空立体化交通新格局处于逐渐形成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便利化将由此提高一个台阶。
将珠海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高地,首先要依托高新区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继续完善“一区五园”的管理机制和协同发展模式。目前珠海高新区内没有企业连续三年被评为瞪羚企业,有必要制定相关针对性扶持政策助推瞪羚企业发展。其次要使横琴新区的开放创新水平有所突破。横琴新区目前运作有粤澳合作产业园、澳门青年创业谷、粤澳中医药合作产业科技园等项目,未来将建设横琴科学城、横琴国际科创中心、横琴信息港,依托“双自联动”独特优势,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要素联动,探索自创区和自贸区制度创新、开放创新、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多维度融合的可能性,形成相互促进的放大效应。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四、珠海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新举措
(一)实施协同创新战略
协同创新战略重点在于解决大湾区城市间产业发展同质化、竞争化的问题,需要在宏观上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全局为考虑对象,而非局限于一城的得失;微观上根据不同城市具体产业发展基础和现状,制定有对应侧重点的产业布局发展规划。比如近年来珠海深耕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转型成以智能制造为龙头的“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而江门和中山都定位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相互间有所重叠,需要珠中江沟通协调、统筹分配好资源,避免直接竞争。
大湾区不同城市的创新主体应当提高产业高峰会议召开频次,行业间增进交流。顶层设计应统筹规划好每个城市重点创新发展的产业,差异化是协同的前提和关键。需要中央层面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协调机构或组建领导小组,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粤港澳政府,成立四方联合办公室,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同时需要大湾区城市间政府定期以一对一的形式相互沟通,对大湾区各城市功能定位细分化、具体化,确保大湾区城市,特别是珠江西岸城市能够共享资源、错位发展、差异竞争、协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避免恶性竞争造成大湾区内不必要的内耗。
(二)实施环境培育战略
2006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把珠海打造成为适宜居住的特色城市”,此后每年政府报告中都提及宜居城市建设,并逐步将其作为珠海城市定位的一部分。根据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宜居城市排行榜,珠海连续多年位列中国第一宜居城市,2014—2016年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牵头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连续三年评价珠海为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第一名。和谐宜居城市已成为珠海市的城市品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宜居城市的定义越发立体化,不再局限于生态、交通、居住环境等生活方面的指标,而是对城市人文、服务、环保等领域提出更高要求。因而环境培育战略目标是提高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珠海吸引人才的一大亮点。
环境培育战略立足于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珠海作为“国家森林城市”,未来需进一步提高生态控制区占市域面积的比例,扩大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化面积, 推动健康步道、林荫路、绿道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屏障。重点结合森林城市加强慢行交通建设,适当拓宽非机动车车道,为居民自行车骑行创造舒适的环境,同时以野狸岛为示范,建设更多海滨公园及健身步道。
珠海是珠三角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属于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水资源发达,易受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影响,短历时暴雨强度较大。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为环境培育战略重点。城区推进12条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根治黑臭现象防止反复,其中斗门区共7条河涌为整治重点。珠海污水处理系统存在排水收集系统不完善的问题,排水设施老旧、病害严重,如香洲区管网普查发现超1000处病害,同时排污管道淤塞严重、排水能力有限,雨污排水管网建设将是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海洋生态建设要发挥横琴新区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引领作用,目前横琴滨海湿地公园已经建成开放,将生态海堤、红树林、湿地清淤等工作与木栈道、亲水平台等旅游资源建设结合,打造具有旅游吸引力的生态景观。利用好海岛资源,推进高端海岛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开发相对完善的桂山岛、东澳岛、万山岛等目前主要采取垃圾压缩打包外运的方式,已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重点应针对污水无害化处理监管,同时对开发中的无人岛,如三角岛,要将生态修复理念融入开发过程,将先进水循环、风力发电、垃圾处理技术运用于海岛建设中。
(三)实施人才高地战略
人才高地战略依靠培养本地人才和引进外来人才“双轮”驱动。
高等教育目前以政府与高校联合的异地办学校区模式为主,需继续积极加深合作,促进各大高校加大对珠海校区的办学投入。珠海高校缺乏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已建立的研究生院开设的学科数量少、范围小,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招生专业仅以学科教学为主。支持全国各大高校在珠海建设研究生院,引导珠海本地高校建设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扩大硕博点数量,实施优势学科建设计划,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方向向理工类、经济类专业倾斜。
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如何相适应,以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珠海的职业院校开设专业应以第二产业为主,围绕珠海六大优势产业设置。院校应发展自身特色,如会计、计算机等热门专业应当减少培养计划,院校间培养同类热门专业不仅浪费教学资源,而且学生毕业面临竞争过于激烈、人才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另外,应探索在横琴新区试点建立粤港澳合作办学的职业学院,学习和融合港澳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模式。
引进人才方面,2018年珠海市政府出台《实施“珠海英才计划”,加快集聚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措施(试行)》,共16条措施,主要针对顶尖科研人才、海外留学人才、港澳青年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以奖励高额奖金和住房补贴为主。“英才计划”投资力度大、覆盖范围广,未来5年珠海市政府将投入67亿元确保政策落地。然而,引进人才重点不在如何让符合条件的人才在珠海落户,关键是如何让人才留在珠海,“户口在珠海,工作生活在别处”对于珠海发展帮助始终有限,而且奖金和补贴的力度是没有上限的,在每个城市都出台政策“抢人才”的背景下,“英才计划”与其他城市的人才计划相比只是金额的差距,没有新意,且比较优势将持续下降,未来会不断被其他城市超越。人才高地战略要立足长期,避免追逐短期性的政策效果,重点应在生活、住宿、交通、医疗等多方面给予人才支持。“英才计划” 应将人才安居工程作为重点落实,其中共有产权房政策属全国首创,人才和政府各购买共有产权房50%的产权,待连续工作10年后可无偿获赠政府所持有的50%产权。房价问题是制约人才选择珠海的重要因素,共有产权房设计合理,政策优惠力度大,兼具差异化,应作为核心人才政策宣传和完善。
(四)实施创新网络战略
珠海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关键在于促进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互联互通,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创新网络体系。以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为创新主体,政府参与推动创新主体间协作,支持企业自主技术突破,打造产学研创新联盟,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多方共同参与。应提高新型研发机构数量,目前珠海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年内已全部设立研发机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覆盖率需进一步提高,通过市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完善创新成果考察机制,促进高校优势学科与对应领域企业相对接,深度合作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引进国外先进加速器、孵化器、产业园项目打造创新平台,推进“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建设,加快中以加速器、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项目建设。引进金融机构助力科技产业,建设世界级融资平台和创投中心,为创新创业降低风险。利用好珠海现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众多、产业布局基本成型的先发优势,梳理和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条,扩大集群规模,产生聚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