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生态网络规划发展的介绍及启示

2019-04-11白琨玉

山西建筑 2019年5期
关键词:大阪绿地荷兰

孙 曦 白琨玉 郝 翔

(1.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000; 2.青岛市城乡规划展示中心,山东 青岛 266000)

1 日本生态网络规划的发展

在古代日本,生态网络伴随着农业活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中,比如乡村中稻田、水渠和河流组成的水系统,被称为“里山”的森林系统[1],以及城市中庙宇、宫廷花园和街道上的小型绿地,这一切都像生态网络一样互相联系作用着。

近代日本“东京绿地计划”中规划的“绿环”是最早将绿色空间作为一个系统考虑的规划,该规划是为了抑制未来城市扩张。但由于二战后的土地改革和急速的城市化进程,绿带变得支离破碎并且逐渐消失了。而大阪在1928年提出的绿地计划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和结果。此类绿带规划是日本早期区域规划的重要尝试,但是这些规划大多只注重形态结构,并未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纳入考虑。

日本战后早期的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外围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比如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横滨港北新城项目,在东京城郊规划了绿阵系统(the Green Matrix System)[2]。“最大限度的保存原有的自然林地、绿地、寺院庭园、宅前屋后的绿地,并以这些绿地为中心向公园、绿道等结合构成有个性、变化丰富的绿色网络”[3],并且通过规划新河系来连结小型绿地以保留住传统的里山生态系统。该项目在保护当地生态网络系统方面是十分先进的,但是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生物多样性评估并不充分,而且绿地网络被局限在项目基地范围内。

伴随着港北新城这样项目的出现,将生态系统融入绿地系统规划的区域性规划在日本渐渐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一批日本学者、工程师以及政府官员赴欧洲考察学习了自然系统保护修复的项目和方法,特别对于荷兰生态网络系统的发展和实施过程进行了细致研究,这大大影响了1997年日本河川法的修订——倡导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融入城市规划[4]。

2006年,日本国土交通省公布了《关于近畿圈都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计划》,呈现了从周围群山到城市中心和沿海地区可进行规划的生态网络,以及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5]和需要进行生态修复的地区。该计划显示了欧洲尤其是荷兰生态网络规划在形式和结构上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政府借鉴了荷兰生态网络的概念、框架以及实施方法来发展本国的生态网络系统,但是由于历史地理方面的原因,两国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又存在明显差异。在城市化之前,日本平原地区的农业用地主要用于水稻耕种,水稻田发挥着自然湿地的作用。通过使用自然材料的构筑物代替混凝土结构、鼓励农民进行冬灌、再耕种废弃的田地等一系列措施,使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最大作用,创建可持续的生态网络。而荷兰具有悠久的围海造田历史,生态网络规划中常常在这些开拓出来的原本位于水平面以下的旱地上进行湿地生态修复,这与日本基于水田景观的湿地修复截然不同。

2 日本与荷兰湿地生态修复案例比较分析

2.1 滨海地区的湿地修复项目比较

大阪地区最著名的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是大阪南港野鸟园(见图1)。项目面积19.3 ha,是利用位于大阪湾的咲洲填筑地西北角的人工海涂创建而成。大阪港1868年开始对外国开放,港口区域逐渐被填筑并且发展成二战前重要的贸易中心。二战期间填筑工程一度暂停,直到1958年再次开始,这时一些未利用的土地已经浸入水中再度成为鸟类栖息的湿地。当地居民开始反对对湿地的进一步开发,并且成立了民间组织进行请愿,希望能够在这里建立一个湿地公园。1971年,政府正式通过了建立大阪南港野鸟园的决议,并于1983年对外开放,由南港湿地保护组织管理。

荷兰东法尔德斯普拉森自然保护区(Oostvaardersplassen Nature Reserve)位于弗莱福兰南部地势最低的区域(见图2),面积约为5 600 ha,开拓于20世纪60年代。原本在这一地区规划的是一个大型工业区,但是由于石油危机和经济衰退,这一区域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成为一大片野地。之后一些生物学家和当地居民组成了民间组织来保护这些自然区域。70年代政府在该地区安装了水泵供水,并对水位进行连续监测。每个季节的水位设置都是遵循该区域的自然水循环变化,冬季水位高,夏季水位低,最适宜鸟类生存。另外,该地区还引入了牛,提高陆面扰动,使得动植物栖息地更加多样化,包括草地、沼泽植被和水域[6]。1995年年底,该地区的管理权由艾瑟尔湖地区水资源管理局移交给荷兰林业委员会,东法尔德斯普拉森由此成为欧洲最大的施行湿地自适应管理方法的实验区之一,有湿地鸟类、迁徙涉禽以及其他稀有种类的水鸟在此栖息活动(见图3)。

由此可见,大阪南港野鸟园和荷兰东法尔德斯普拉森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过程是相似的,都是在荒废的工业用地上,由当地民间社团发起的自下而上的过程。

2.2 耕地区域的湿地修复项目比较

大阪地区的另外一种湿地修复模式是水田修复。随着“多功能农业”概念的出现,“冬灌”成为广泛应用的措施,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提升了水稻田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使其可以整年发挥湿地功能。冬灌能够增加生态多样性,特别是为冬季迁徙的鸟类提供栖息地(见图4),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提高劳动效率和产量的效用,更可以平衡那些依赖大型机械和无机肥料的现代化农场对生态多样性造成的损害。

对于大阪这样的大城市,平原地区极少有地方可以进行冬灌,而真正可以进行湿地修复的稻田位于大阪平原边缘。修复城市周边废弃稻田的方法是创建生境池塘(如图5所示)来提高生物多样性。生境池塘主要位于城市边缘的山麓,成为小型分散的景观,在生态网络中并不能起到核心湿地的作用。许多荒废的旱田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变为湿地,一旦废弃会变成草地,大约10年可以成长为森林。所以,湿地功能修复的方法因地理位置不同而不同,大城市或者附近区域具有湿地修复的潜力。

荷兰也有过在耕地上进行湿地修复的案例,但是形式完全不同,比如南荷兰省的岛屿廷厄梅滕。1750年之前,廷厄梅滕是一个不稳定的泥泞小岛,之后对该地区进行了开拓以提供更多适宜居住的旱地。90年代政府计划将该地区还原为自然状态并开展了湿地修复项目,于2007年完成。岛上所有农业人口均被迁走,以保证岛屿不受人类活动的干扰,重归自然状态。从此廷厄梅滕成为人迹罕至的湿地荒野,有潺潺的河流和溪谷,野花盛放的草地,成群结队的候鸟,以及沼泽草地上悠然自得的高原牛(见图6)。

荷兰廷厄梅滕项目是土地利用性质转变的案例——由人造旱田变为自然湿地,这与日本耕地的情况恰好相反。由于荷兰国土的很大一部分都位于水平面以下,这些地区变为湿地是很自然的。所以在进行规划或实施修复措施时,既存的土地条件和农业发展的历史都应被纳入考虑。

3 结语

通过比较日本大阪地区和荷兰类似案例的生态网络规划,我们发现在生态网络的每一部分进行空间规划和实地操作的等级层次关系都需要考虑历史地理学方面的因素。从日本生态网络规划的发展过程可知,好的规划概念和策略,全球都可以借鉴,但是在建立具有实践意义的生态网络构架中,本土视角则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生态修复的案例同时还体现了“弹性景观”的理念。“弹性”意为“生态系统忍受扰乱而不至于崩溃的能力……它反映了人工和自然景观在反应方面以及在从突变中恢复能力方面具有灵活性,同时还能保持或试图维护传统价值和自然和谐”[7]。比如前文提到的,日本密集管理型的水田转变为自然草地树林的情况就是弹性景观的一种体现,荷兰廷厄梅滕湿地把填海开垦的旱地恢复为其原本的自然湿地状态则是另一种弹性景观的体现。空间规划以及生态修复的项目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了弹性景观的概念,这也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猜你喜欢

大阪绿地荷兰
大阪PALETTE连续就业基地
W大阪酒店
凡·高
在荷兰骑自行车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跟着”习主席去大阪
大阪ATM幼儿园
骑行荷兰羊角村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