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耕作方式对果园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2019-04-11刘洪坤严贤春

西南农业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土壤结构耕作养分

刘洪坤,严贤春

(1.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131;2.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研究意义】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占据主体的属于陆地和海洋,在陆地生态系统之中,土壤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毕竟土壤是众多陆生植物的生长载体[1-2],为植被的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等,可以说陆生植被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土壤[3]。而对于土壤而言,腐殖质等有机质分解能够为之带来较丰富的营养成分[4-5],而在此过程中,土壤养分作为重要的参与者,能够对土壤生态的能量及物质循环产生多方面的影响[6],甚至可以说是土壤质量指标之一;微生物在腐殖质等分解过程中同样起着关键作用[7-8],不仅能够促进土壤循环和交换,还能促进有机质转化,堪称土壤活性养分储备库,为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因此,植被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二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并对土壤肥力保持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农作物亦是如此,农作物的产量将深受二者的影响;但是就我国而言,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在时空分布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气候、土质等影响下肥力差异明显,对作物生长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前人研究进展】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和活性,常常通过犁地、施肥等进行耕种,并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进行施肥、喷洒农药等[9-10],这些耕种活动必然会对土壤产生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将对土壤结构产生不可恢复性影响;适度的施肥等耕作对于提升土壤肥力等具有明显促进作用[11],但是过度的耕种等将破坏土壤原有的结构,使得土壤肥力短期化严重。不同地区,因气候等原有影响使得土壤的结构及肥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势必受到耕作方式的影响,尤其是在土壤养分及活性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土壤作为农作物生长的载体,其肥力和活性必然制约作物的产量[12-13],因此研究耕种方式造成的土壤肥力变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4]。果园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其具有典型的开放性及目的性,受人为干预较为明显[15-16],四川独特的土壤及气候条件等使得其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大省,但是其果园土壤退化近年来较为明显[9],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果业生产。【本研究切入点】本研究将从果园生态的角度来开展相关的土壤研究,具体从土壤养分、微生物活动2个方面来探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土地合理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区域选择的主要是果园地,位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野外试验基地,在研究区域进行随机的分组设计,主要的耕种方式处理为以下2种:旋耕、翻耕,同时设置了免耕分组,从而强化实验的对比性。为了提升实验的准确性,本研究对以上3种耕种处理方式进行3次重复,对每个随机分组进行8行区分,要求每行长度为50 m,间距在0.65 m。然后对果园样地分别施肥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其中氮、磷、钾施用量要分别达到240、120、90 kg·hm-2;本实验将全部磷、钾肥作为基肥,除此之外还要将70 %氮肥作为辅助基肥,实验中的基肥在播种的时候一次性施肥,而剩余30 %的氮肥进行追肥处理。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品采集 本实验从2015年开始,直到2017年7月,对于各个采样区进行了 3 次重复样地设置,对于各样地,通过五点法进行0~20 cm取土,待均匀混合之后通过四分法进行土样采集,将土壤表面杂物等去除,之后将一部分土样取出,并充分混合后装入无菌塑料袋,备测试之用;对土样要分为2份:1份首先进行过筛处理,在测定其土壤酶活性之后进行微生物活度测定,另1份土样需要经过近20 d 的风干处理,之后去除杂物后过筛处理,然后再进行土样养分的测定。

1.2.2 样品测定 土壤有机碳、全磷、全氮、全钾的测定方法分别是氧化外加热法、比色法、凯氏定氮法、分光光度法;对微生物量碳、氮的测定要通过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在对土壤pH测定之前,需要经过1︰2.5土水混合后进行浸提液,之后开展电极电位法测定;在实验过程中利于电导法进行电导率的测定[17];对于有效磷及钾含量的测定分别采取比色法、分光光度计法进行。之后进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具体通过平板梯度稀释法进行[18],其中培养基涉及到细菌、真菌、放线菌。

实验还需要对土壤微生物的周转进行相应计算,具体的估算方式利用高云超[19]所提的测算方法进行,具体如下。

微生物量库容值β= ΣA/N

式中:β单位为mg·kg-1;A是微生物量总和,单位用mg·kg-1表示;其中N是采样次数。

微生物量周转率rb= ΣB/β

其中:rb单位为mg·kg-1。

周转周期T=1/rb

流通量F=β×ρ×h/T

其中:土壤密度用ρ表示,单位为kg·m-3;采样深度利用h表示,单位为m。

对于土壤微生物活度的测定通过优化之后的FDA法进行测定[2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耕作方式对果园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由表1可知,0.05~1 mm土壤所占比例为14.79 %~19.13 %,大致表现为免耕>翻耕>旋耕,其中免耕和翻耕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旋耕(P<0.05);0.002~0.05 mm土壤所占比例为52.55 %~65.04 %,大致表现为旋耕>翻耕>免耕,不同耕作方式差异显著(P<0.05);<0.002 mm土壤所占比例为20.17 %~28.32 %,大致表现为免耕>翻耕>旋耕,不同耕作方式差异显著(P<0.05);土壤电导率的变化范围为63.28~89.02 μs/cm2,大致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其中不同耕作方式差异显著(P<0.05);土壤容重的变化范围为0.76~1.03 g/cm3,大致表现为免耕>翻耕>旋耕,其中免耕显著高于翻耕和旋耕(P<0.05);不同耕作方式土壤pH值略显酸性,其变化范围为6.03~7.29,大致表现为免耕>旋耕>翻耕,其中免耕显著高于翻耕和旋耕(P<0.05)。

表1 不同耕作方式对果园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

Not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same as below.

2.2 不同耕作方式对果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和有效养分(有效磷、有效氮和有效钾)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大致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其中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差异均显著(P<0.05);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全磷含量变化范围为0.82~0.83 g/kg,大致表现为旋耕>翻耕>免耕,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范围为13.59~19.23 mg/kg,大致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有效磷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有效氮含量变化范围为5.18~9.16 mg/kg,大致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其中免耕和旋耕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显著低于免耕(P<0.05);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有效钾含量变化范围为1.52~3.65 mg/kg,大致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有效钾含量差异均显著(P<0.05)。

2.3 不同耕作方式对果园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分布,不仅可以敏感地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而且是土壤中生物活性的具体体现。根据采样点数据,得到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表3)。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各类群微生物数量存在较大差异,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与微生物总数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在组成微生物种群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3大类中,细菌数量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土壤放线菌和细菌数量变化范围分别在(0.86~1.32)×105和(1.02~1.75)×105cfu·g-1,基本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其中不同耕作方式差异均显著(P<0.05);土壤真菌数量变化范围在0.37~0.86 cfu·g-1,基本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其中不同耕作方式差异均显著(P<0.05);土壤固氮菌数量变化范围在(5.14~9.23)×103cfu·g-1,旋耕和免耕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显著低于翻耕(P<0.05)。

表2 不同耕作方式对果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表3 不同耕作方式对果园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4 不同耕作方式对果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酶活性能够灵敏地反映土壤管理措施的变化,可用于表征土壤养分循环速率。由表4可知,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耕作方式脲酶活性的变化范围为0.65~0.76 mg/(g·d),大致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其中不同耕作方式差异均不显著(P>0.05);脱氢酶活性的变化范围为0.61~0.96 mg/(g·d),大致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其中不同耕作方式差异均显著(P<0.05);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8.14~130.25 和198.19~236.25 mg/(g·d);不同耕作方式差异均显著(P<0.05)。

2.5 不同耕作方式对果园土壤微生物周转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周转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起着决定作用,对了解土壤养分供应潜力和植物养分的有效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表5可知,免耕土壤微生物周转率最低,微生物量碳周转率为0.98 a-1,周转周期为1.54 a,说明免耕土壤微生物量碳在0.98 a 更新1次;微生物量氮周转率为0.85 a-1,周转周期为1.98 a,免耕土壤微生物量氮在1.98 a 更新1次;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周转率高于氮周转率,说明微生物量碳更新比微生物量氮快。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周转基本呈现出一致性规律,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转移量依次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土壤微生物量碳周转率依次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土壤微生物量碳周转期依次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土壤微生物量碳流通量依次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不同耕作方式差异均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转移量、周转率和流通量均表现翻耕>旋耕>免耕,土壤微生物量氮周转期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

2.6 不同耕作方式对果园土壤微生物活度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度如图1所示。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度的变化范围在0.47~0.75,依次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度差异均显著(P<0.05)。主要是由于免耕导致土壤肥力较低,造成了活动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降低,从而土壤微生物活度较低。

表4 不同耕作方式对果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表5 不同耕作方式对果园土壤微生物周转的影响

图1 不同耕作方式对果园土壤微生物活度的影响Fig.1 Effect of tillage system on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in orchard

3 讨 论

经过试验对比得知,在不同的耕作方式影响之下,土壤结构、养分及肥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微生物活动及活性也受到其显著影响;施肥方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土壤结构和肥力,尤其是施肥合理性对土壤的影响最大,适度的耕作能够改善土壤板结等问题,最终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保持,从而对作物产量进行有效提升,但是盲目的施肥将破坏土壤结构,不利于农作物生产,无法合理利用农田资源[21]。对于土壤容重而言,其与土壤养分之间具有负相关的关系,因此降低土壤容重对于改善土壤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比较得知,不同耕作方式使得土壤养分含量不同,其中养分含量最高的属于翻耕条件下的土壤,其次是旋耕,而免耕处理下的土壤并无较高含量的土壤养分,综合来看,土壤养分在不同耕作影响之下存在较大差异。

土壤养分是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其含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土壤pH值较高的情况下会直接降低土壤养分,二者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在土壤pH值的直接影响之下,土壤全量养分会发生显著变化,此外,有效养分的变化也受到其深入影响,在根系分泌作用下有机酸生成,而其存在较强的溶解性,pH值的降低能够促进其溶解性,在其综合作用下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增强,进而提供更多的土壤养分[22-23]。对于水溶性养分来说,耕作的不同会导致养分含量发生明显的变化,经过翻耕及深耕处理的土壤,其孔隙度明显提升,有利于微生物活动,从而提升养分的矿化作用,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24]。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的耕作对土壤全磷并未能产生明显影响,主要原因在于磷沉积性强,难以在短时间内分解,因此耕作方式带来的影响不明显;在翻耕和旋耕的影响下,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提升较为明显[25-26]。

对于土壤养分而言,其含量不仅代表着土壤“营养库”的储量,而且对有效养分的供应水平产生较大的制约[27],二者具有较为紧密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土壤的多种因子常常会发生动态变化,并寻求相对平衡,与土壤养分相比,微生物量的变异程度较高,其对于土壤肥力具有更好的表现水平;即使土壤微生物量库发生的变化不大,但是仍然能够对养分循环产生直接作用,并影响其有效性[28],土壤结构良好的情况下,微生物活动增强,进而能够为作物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在大量施肥的影响之下,农田土壤水溶性养分的含量在不断提升,最终使得微生物量发生显著变异,同时,作物的浅层根系较为紧密,对于土壤微生物量的积累起着重要作用[21-22]。土壤有机质不仅是为碳源等提供营养成分来源,同时为微生物在其生长及代谢活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营养供给,从而在微生物活动及土壤酶活性提升方面起到明显促进作用,最终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土壤肥力。

对于土壤微生物而言,其新陈代谢越强说明其具有更强的活性,此外,微生物活性在碳素循环过程中起着明显的作用,制约碳循环效率,在土壤结构改善、酶活性增强、肥力保持等方面作用显著,能够作为土壤质量的反映指标之一[29];土壤的耕种方式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微生物活动,最终导致的土壤结构也会出现显著差异,进而影响农作物生产质量和效率[24]。通过对比分析得知,在翻耕、旋耕的耕种方式之下,土壤能够形成较疏松的土质,同时使得土壤孔隙提升,能够对土壤容重起到较为明显的降低作用,这样能够为微生物活动及新陈代谢创造良好活动条件,同时对于土壤肥力的保持起到相当重要作用。此外,在翻耕及旋耕处理下,腐殖质等埋入土壤之中,加速了其分解及微生物的利用,对于增强土壤肥力作用显著[25-26]。土壤有机碳能够为微生物活动提供较为充足的养分,能够明显提升微生物的活性和代谢水平;在微生物量碳的作用下,土壤有效养分积累较多,另一方面,土壤pH的上升将严重制约微生物活动。综合来说,与免耕相比而言,翻耕和旋耕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利于微生物活动,最终提升作物产量。

猜你喜欢

土壤结构耕作养分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基于数字孪生的农业耕作监控系统
保护性耕作试验监测数据分析
腐植酸:盯住东北三省5650 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力
耕作与施肥方式对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苹果最佳养分管理技术
养分
年轻时的流浪,是一生的养分
长期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稻—油轮作生产力及土壤结构的影响
论太原市樱花栽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