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基因组进化的角度分析南京回族的迁移和融合

2019-04-10王飞雨丁先月

科学与技术 2019年8期

王飞雨 丁先月

摘要:回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通过进化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结合社会人类学分析基因的起源与变异,可以一定程度上体现长时间跨度下的社会历史变迁及疾病发展。人的每一次繁衍,通过减数分裂的方式产生配子,减数分裂时同源重组现象会随机的将父母各自的染色体重新组合并传递给后代,完成遗传信息传递的同时,也保证了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在族群的演化过程中,这种信息传递过程会积累很多DNA的突变,被称为基因的多态性,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为主。这些多态性因为不同族群演化历史不同,都会有带有很强的族群特异性,可以被用来反映族群的遗传特征。

唐宋元时期境外阿拉伯、波斯、突厥等穆斯林移民群体入华,于是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回族。从文化人类学视角、结合文化传播与融合的相关理论,以回族在民族迁移过程中涉及到的文化迁移为着眼点,对其文化传播、交流与融合的过程进行探讨,以期为回族迁移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族群起源;迁徙;单核苷酸多态性;南京回族文化迁移;文化传播交流与融合

1.前言

1.1基本思路

首先对回族人群进行社会学层面的筛选,在获取唾液样本后进行 DNA 的提取。

然后将得到的样本 DNA 与现有数据库进行分析,得出其位点的系统 发生树,并与可体现其迁徙过程的疾病基因进行比对。

最后从社会学和人类学角度以以上结论为工具推演迁徙过程及过程中疾病的演化。

1.2 创新点

利用遗传标记人们可以进行连锁分析、个体鉴别和人群迁移的研究,并可追踪群体的历史和交配行为。目前已经获得了对不同传递特性和进化机制进行遗传分析的有力工具,包括常染色体、mtDNA和Y染色体。mtDNA和Y染色体多态可分别用来追溯母系和父系的历史。与常染色体相比,Y染色体特异区不发生重组,等位基因以单体型遗传。同时,在鉴别能力上,Y—STRs 基因座在人群间的差异性远远高于常染色体基因座。而常染色体中DNA多态除了来源于突变外,还有可能来自减数分裂中的重组,因次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忠实地反映进化过程中的突变事件。Y染色体由于以单体形式传递,进化历程中序列改变只由于突变事件,能够很好地记录父系进化的历史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三重视角,重塑南京回族的历史迁移过程。

2.对象和方法

选择正常、3代内无族外通婚、彼此间无亲缘关系者为采样对象。

根据不同族群的线粒体(MT)及Y染色体数据,分子人类学家建立了树状的MT单倍群图谱和Y染色体单倍群树,这个树上每一个节点都对应了一个单倍群,用于代表有相似突变的线粒体及Y染色体。通过将检测结果和参考的单倍群树结构的比较,可以准确预测其单倍群,从而追溯母系、父系祖源的起源、演化和迁徙历史。

3.研究结果

3.1 族群祖源分析

母系MT单倍群是M7c1b2(单倍群 M,与单倍群 N 同源,来自同一个上游单倍群L3)。

3.2 迁徙路线模拟

4.南京回族迁移的社会分析

德国传播学派主张文化成长、变化、发展的主要过程与文化的转借相关联,否认所有重要的文化发明都是在每个文化中独立完成的。该学派认为那些关键性的发明不是所有文化都经历的独立发明过程,而是一种文化发明出来后、由邻近的文化转借过去逐渐加以加工和扩散的过程。在拉策尔之后的德国传播学家格雷布纳提出了“文化圈”学说,1他认为,物质文化只有同人的精神文化一起才能传播。当一个民族进行迁移时,整个文化财富也会一起迁移,世界文化的历史就是若干个文化圈及其组合在世界范围内迁徙的历史。来自境外的穆斯林移民群体入华,经历了自唐宋元开始的漫长迁移与演变过程,形成了我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回族,其族源可追溯到两个源头:属于欧罗巴人种的中亚、西亚穆斯林血统以及属于蒙古人种的中国血统;文化可上溯至伊斯兰文化和以儒释道为其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迁移与传播过程中,回族文化以伊斯兰文化为“体”,即以之为核心和主,同时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以之为“用”,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操汉语的穆斯林文化,成为世界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分支。

杨怀中对南京回族族源做出如下总结:落地生根的唐宋西域蕃商后裔;元代的色目回回和民初建国后集中在南京的故元色目官吏士族及广大部众;跟随朱元璋参加反元斗争的淮西农民起义军中的回回;明初征召而来的西域学者和滞留京师的西域贡使、商人。2唐末元初,西域伊斯兰文化传入后与汉文化相互交融,回回民族形成;元朝初期部分回回在南京定居,形成大小聚居点;其后西北部穆斯林商人南下经商与南京回人一起构成、发展、并逐渐壮大了当地回族。目前,回民在南京当地基本分布状况如下:位于老城南部的朝天宫街道是回族人口分布密度最高的第一级街道,在第五级街道主要沿主城区南、北、东部边缘呈环状分布,总体上形成了以从老城南部片区向城区东西和南部边缘呈扇形逐级递减的分布趋势。3迁入南京的回民在定居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以适应并融入当地文化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传播与融合的双向互动过程。一方面,回民在当地定居传播了其独特的伊斯兰文化;另一方面,又受到南京当地文化的影响,留下了许多汉文化同伊斯兰文化的结合体,与本土文化一起构成了南京文化的多元性。在位于南京升州路東段北侧的净觉寺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回族聚居点。净觉寺是目前南京现存的最早的清真寺,也是当地回民做礼拜的重要场所。作为全民信教的一个民族,当地回族重视伊斯兰教文化的继承,并把这种文化传承贯穿在家庭教育之中。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回族文化世代传承,对个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净觉寺自明朝建立至今,经历了多次复建,在严格遵循伊斯兰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在分布区域、造型、结构、设施等方面也融入了当地汉族建筑风格的特色。社会风俗方面,部分回民与汉族混居、通婚,在生活习惯上相互影响。在汉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双重建构下,使得当地回民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得到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人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格雷布纳(Robert Fritz Graebner,1877.03.04-1934.07.13),1904年,在柏林人类学、民族学和史前学学会会议上发表,首创文化圈学说。

[2]《南京回族社会的长卷——读《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稿》》——杨怀中,载《回族研究》,2001年第二期。

[3]信息来自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生科院;2.南京师范大学社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