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中文学与政治价值之抗礼

2019-04-10树常青刘春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群文诗经文学

树常青 刘春

毋庸置疑,《诗经》自问世以来,其文学价值就势不可挡。语辞华丽优美、结构整齐、韵律和諧,流传至今。其中,《氓》作为“经典之作中的经典”,连续多年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历来都是文本解读的重点篇目。究其原因,这不仅因其具有值得推敲斟酌的文学价值,也因其具有独树一帜的政治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拘囿于课时、内容侧重、主导价值取向等因素,学生往往对其经学背景和政治价值的了解并不充分,致使无法满足部分求知欲与探索性精神较强的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探讨《诗经》的文学价值,课后借助群文阅读或延伸性课程向学生讲解其经学背景与政治价值,以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其发散思维,从而逐步提高其阅读与鉴赏诗歌的能力。如此,可以为语文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品质性、思辨性。

以下,我们将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选文《氓》为例,尝试通过文本解读来管窥中学语文《诗经》教学文学价值与政治价值的抗礼现状,以期为一线语文教师提出可资借鉴的教学建议。

一、《氓》文本的文学价值

自《诗经》传诵以来,研究者络绎不绝,关于《氓》的文学解读更是众说纷纭。古语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不妨站在巨人肩膀之上,汲取前人之所长,结合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接受水平,因之王弼的“言”“象”“意”审美层次结构,以重新构建一种言简意赅的高效解读模式,引导学生探讨《氓》的文学价值。鉴于此,教者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反复研读文本、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认真研读、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言、象、意”是一个“表层、中层、里层”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审美层次结构,对文本的解析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通过该方式,我们可以尝试建构《氓》的“言、象、意”文学审美价值框架,以引导学生走近《诗经》。

1.表层——“言”。阅读文本,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其表层的“言”,王弼所提出的“言”与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所提出的文本分析的“语音层”和“意义单元层”实属一辙,都力求通过把握语言来进入文本。《氓》作为诗歌中的典范,其语言大致有如下特点:

(1)回环往复、重章叠句。诗中有云,“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既见复关”,“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士贰其行”“士也罔极”,“靡室劳矣”“靡有朝矣”等。读来朗朗上口,韵律和谐。

(2)多种手法、贯穿全文。就其表现手法,“赋比兴”尤为突出。所谓“赋”,即平铺直叙、直言其事。如一二节写男子与女子的恋爱过程。而所谓“比兴”,言之比喻和兴起,《氓》皆以桑树酝酿感情、兴起全文,同时又以“桑叶的变化”喻指“女子容颜的衰落”等。聚焦其典型的修辞,诸如“借代”,以“复关”代“氓”、以“总角”代幼年等。诸如“顶针”,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与“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等。在此,不逐一凡举。

(3)巧用人称、富于变化。诗中对于所要描绘的男主人公称谓变换丰富,先后用“氓、子、尔、士、其”来称呼对方,由称谓的变化可以洞悉女子与男子之间情感的微妙起伏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的第五节出现称谓缺失的现象。杨忠平老师曾谈到,此间“男方称谓的缺失,其实是女主人公内心十分悲愤的情感自然流露”。

2.中层——“象”。《氓》中的意象主要有两个:一是淇水、二是桑叶。淇水,古代一条河流。在《氓》中出现三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畔”,从送心上人到淇水河畔至茫茫淇水送“我”归再至滔滔淇水汇入河流,正好映射出女子起起伏伏的整个恋爱婚姻过程。选取“桑叶”为意象,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形成鲜明对比,叙写女子由年轻貌美到嫁为人妇后的憔悴与沧桑,从侧面反衬出负心男子的无德与无情。

3.里层——“意”。循迹行文脉络,由“言”到“象”再至“意”,逐层深入。所谓“意”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氓》直接收编于弃妇诗,主要讲述一位女子的婚恋悲剧。通过女子的独白,勾勒出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两位人物形象,通过人物情感一波三折的变化,刻画出一个忠贞不渝、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表达出女子对婚姻的悔恨之情,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象。加之,古代文论中又有“言不达意”之说,即语言不能完全表达心中的情感。我们不禁思考:《诗经》305篇,为何《氓》会成为经典,中学语文教材又为何多次选入《氓》,仅仅是因为它的文学价值吗?我们不妨再追溯到它的写作背景与经学思想,以窥探“全相”。

二、《氓》文本的政治价值

古代文论中有“不落言筌”之说,即不拘泥于言辞表面之意,而另有弦外之音。仔细研读文本,《氓》除了具有经久不衰的文学价值外,其内容中还氤氲着经学层面的政治价值。为了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诗经》,教者应深入文本写作背景,明确《氓》所记叙的故事是发生于卫宣公时期,与此相关联的篇目还有《邶风·新台》与《卫风·硕人》。因此,教者完全可应时之需,权将此三篇圈定为“小群组”之群文延伸阅读,以更好地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以《氓》为切入点,结合《邶风·新台》和《卫风·硕人》,以窥其政治价值。援引《诗序》:“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仪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封焉。美反正,刺淫佚也。”由此观之,在汉代经学背景的氤氲下,《诗经》应时代发展之需,已成为向统治者进谏的一种工具,其政治价值凸显,部分《诗经》篇目的讽谏功能解读在冯登府与房瑞丽先生撰注的《三家诗遗说》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与阐述。

《邶风·新台》详尽地记录并讽刺了卫宣公筑新台强行霸占儿媳的丑闻。《诗序》谓:“新台,刺卫宣公也。”被历代学者认为是讽刺卫宣公劫夺儿媳之作。卫宣公先后与庶母、准儿媳成婚,有悖于以儒家经典文化为治国理政准绳的伦理道德,但作为一国之君,臣子又不敢以死抵命直言进谏,于是巧借诗歌以委婉表达自己对国君的劝谏。《卫风·硕人》巧用一系列比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庄姜之美。通过理顺历史的来龙去脉以及整合、分析相关诗歌,我们不难看出在经学盛行的汉代,把《氓》看作是一首政治讽谏诗也是应时之需,其政治价值确有存证。

鉴于以上,我们认为在高度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当下,更应该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不放任多元观点所引起的争鸣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扭转“满堂灌”与被动接受的形势。

三、《诗经》文本的教学建议

《诗经》文本的研读解析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地、反复地打磨,解读文本的能力势必是教者的一项必备技能。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氓》的讲解,我们应在权衡其文学价值与政治价值的基础之上,运用适切的授课方式以合理地安排学时,让经典永流传。

1.樹立文本解读意识,拒做教参的搬运工。对于《诗经》的讲解,我们不能只强调其文学价值,也要关注与之相抗礼的政治价值,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储量。因此,作为教者要牢固树立文本解读意识,深入研读,潜心挖掘文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观念。逐步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探究式、开放式的学习中,激荡思维的火花,做到与时俱进,扮演好引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

2.聚焦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质疑探讨兴趣。根据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之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接触过《蒹葭》与《关雎》,通过自主学习,可以相对轻松地理解《氓》的主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适度拓展背景知识,适时渗透卫庄公、卫宣公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发散思维,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汉代经学背景。

3.构建相对稳定而又富有弹性的课堂教学机制。有学者建议将《氓》设计成一堂传统文化的追溯课、学生情感的教育课、塑造人物形象的作文课、诗歌鉴赏的诵读课等,这些教学设计虽有巧思,但仍显单一、浅近,未能尽显《诗经》的经典特性。因此,我们主张其文学与政治价值“分庭抗礼”,而非“畸轻畸重”,让学生在课堂内品析《诗经》的文学价值,课堂外开展系列化阅读、延展阅读等审慎思考其政治价值。

4.推进群文、整本书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当下,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理念已经在常态化的语文课堂上逐步落实、渐成规模。究其群文阅读教学,它给学生、教师以及课堂带来诸多裨益:显在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其阅读能力;潜在变革教师阅读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增值课堂教学效益;显著改变了低效课堂的现状,有效扩充了教材选文的容量。基于此,在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的引领之下,全方位、多角度、分学段地落实并推进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教学活动刻不容缓。

四、结语

因此,我主张在解读文本《氓》时,将其文学价值与政治价值分庭抗礼、不分伯仲;此间,无需过度深究这两种价值孰轻孰重,而应把教学重心引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层面,增强教学的逻辑思辨性,培养学生树立质疑与探讨问题的意识。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地迸发出多元而开放的生机与活力,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信,一场场盛大的充满人文底蕴、极具高端品质、富含思想张力的语文盛宴,正静待我们的师生盛装出席,那里会永远充满“生成、成长、思辨、重生”的喜悦。

[基金项目:1.教育部2016年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研究:构建‘U-S合作互惠双赢的深度学习共同体”(16YJA880024)。2.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进阶训练体系研究”(JG18CB373)。]

猜你喜欢

群文诗经文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巧用《诗经》解难题
文学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