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溯源
2019-04-10房雪丽
房雪丽
“闭门羹”是哪种“羹”
拒绝客人进门就叫做客人吃闭门羹。“闭门羹”是什么样的“羹”呢?“闭门羹”语出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卷一:“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相传在唐代,宣城女子史夙长得如花似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是很多年轻的男子,便慕名纷纷前来拜访她,希望与她成为朋友,但是不少人难以见到她。因为她会客时,有一条规矩:她首先要求客人献上一首诗,她看中诗文后,才愿意与客人一见。如果客人不会做诗,或者献上的诗文不被她看中,她就叫家里人在门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绝会客。天长日久,来访的客人们见了羹,也就心领神会,便主动地告辞了。以羹待客就是拒绝会见的意思,所以人们便把这“羹”称为“闭门羹”。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之后,人们便把“闭门羹”作为拒绝会见的代名词。
羹,在古代是指羊肉制成的糊状食品。后来,慢慢地素食也做羹。凡是将粮食、果品和蔬菜煮成有浓汁的食品,都可以称为羹。以羹待客,比直言相拒要婉转、客气一些。可惜后来拒客,则只有“闭门”,而没有“羹”了。
湖北蕲春县有个人叫陈细怪,太平天国革命军占领鄂东以后,陈细怪考中约士(举人),轰动了乡里。连那些平常最看不起他的富豪们,也赶来奉迎吹捧。这天,有人告诉他:富豪陈凌霄要来拜访。陈细怪决心不见,提笔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门本不高,要进且将头低下;屋原甚黑,想看该把眼睁开。”墨迹还未干,陈凌霄就来了。他看了对联,知道是冲着自己贴的,便灰溜溜地走了。这就是“闭门”而无“羹”了。
“巨无霸”其实是人名
“巨无霸”今天用来形容庞然大物,其实它原本是一个人名。
《汉书·王莽传》载:太守韩博上书向王莽推荐人才:“有奇士,长丈,大十围,来至臣府,曰欲奋击胡虏。自谓巨毋霸……”称其一人即可“以视百蛮,镇安天下”。其中“巨毋”为复姓,因身躯巨大故名“霸”。
“巨毋霸”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变为“巨无霸”:“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又驱逐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史书虽没记载巨无霸的下落,但他的名字流传了下来。
“哄堂”出自一项有趣制度
“哄堂”一词出自唐代御史台一项有趣的制度。据唐人赵璘所著《因话录》记载,在当时的监察机构御史台,吃饭时官员都集中到公堂。如果有公事要讨论,要按官衔分主次坐好,即使都举着筷子也不能说笑,正襟危坐。吃完饭后,有副长官知杂事侍御史(也叫“杂端”)主持开始讨论。
讨论过程中免不了出现一些令人发笑的事,但任何人都不能笑,只有“杂端”发笑时,大家才能跟着一起大笑,这就叫“哄堂”,这种情况下笑的人才免于处罚。
“傻瓜”的“瓜”是什么瓜
如今,很多人习惯把愚蠢和智商低的人叫“傻瓜”,更多的人却把埋头苦干、踏踏实实做事、不计酬劳的人叫“傻瓜”。“傻瓜”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不叫“傻豆”“傻果”“傻菜”呢?
究其根源,“傻瓜”的來源跟古代一个非常古老的部族——姜戎氏有关。《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述了范宣子对姜戎氏的谈话,其中说:“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意思是说当初秦人追逐你们的祖先吾离,一直追到了瓜州。聚居在那里的人,所属部族叫“瓜子族”。
瓜州在今甘肃敦煌一带。根据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姜戎氏被赶到瓜州后,人们就把聚居在瓜州的姜姓人家统称为“瓜子族”。又因为“瓜子族”人秉性忠厚,任劳任怨,被人雇用时不懂得偷懒,埋头不停地干活,勤奋老实。这样,很多人认为他们“愚蠢、笨”。因而被当地人视为“傻子”,时间长了,就一概统称为“傻瓜”,意思到底有没有贬损还不定呢!
一位清代文士写的《仁恕堂笔记》中便说:“甘州人谓不慧子曰‘瓜子”。
至今,甘肃、四川两省有的地区,还把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称为“瓜子”“瓜娃子”。而“傻瓜”便是由“瓜子”演变而来的,后沿用至现在。
“笨蛋”本来并不笨
今天的“笨蛋”一词是个语感非常重的日常用语。一个人被别人骂作“笨蛋”,一定会勃然大怒。在某种程度上,“笨蛋”等同于白痴,都是指智商极其低下的人。不过在古代,称呼一个人为“笨蛋”和智商却毫无关系,“笨”甚至还是一种造纸的原材料呢。
《说文解字》说:“笨,竹里也。从竹,本声。”徐锴进一步解释道:“笨,竹白也。”《广雅·释草》解释得更加详细:“竹其表曰笢,其里曰笨。”朱骏生先生进一步解释说:“谓中之白质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
综合以上注释,可见“笨”是竹子的里层,是竹子杀去青皮后留下的部分,是一层白色的薄膜,像纸一样,又薄又白,可做造纸的原材料。东汉蔡伦造纸,最早的原材料成分简陋,计有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后来的人才使用“竹白”作原材料。因为史书要再用“竹白”造的纸上书写,因此后人就把史书称为“竹白”,即“笨”。
“笨”的这一原始语义,到了魏晋时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晋书·羊曼传》附《羊聃传》记载,有四位大臣通过评比,选出了当时的“四伯”:大鸿胪江泉因能吃而被称为“谷伯”;豫章太守史畴因“大肥”而被称为“笨伯”;散骑郎张嶷因狡妄而被称为“滑伯”;羊聃则因凶暴而被称为“琐伯”。这是比附上古时期的“四凶”。其中,“大肥”即指身体肥大,行动不巧,这类人被称为“笨伯”,可见此时的“笨”已经转义成了笨重的意思,但是仍然没有和智商低下联系在一起。
到了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葛洪的门人向他请教天下恶人的种类,葛洪列举了“悖人”“逆人”“虐人”等数十种恶人的种类。其中说:“杖浅短而多谬,暗趋含之臧否者,笨人也。”在葛洪看来,笨人是指那些见识浅陋,谬误百出,又不懂得善恶得失的人。这种人当然是愚蠢的人。直到这时,“笨”才和智商挂起钩来。
清人李鉴堂所编《俗语考原》一书中说:“山东人谓粗鲁人曰体汉,体与笨同。”“体”在古代和身軆的“軆”字是两个字,意思是“劣”,又指粗笨。笨汉当然智力低下,可见民间俗语已经把“笨”的意思定型了,以至慢慢和“蛋”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笨蛋”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