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鲁迅》中的“人间鲁迅”形象建构
2019-04-10王静宇
王静宇
摘要:传记电影《鲁迅》以日常生活的视角表现鲁迅充满生活气息的一面,影片中的鲁迅不仅是斗士,也是丈夫、父亲和青年们的良师益友。鲁迅这一可视、可感、可亲近的银幕形象,不仅消解了通常印象中那个憎恶分明的斗士鲁迅的刻板形象,而且建构了一个既伟大又平凡的“人间鲁迅”影像。
关键词:传记电影 鲁迅形象 “人间鲁迅”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多次被搬上银幕,光纪录片就有《鲁迅生平》(1956)《鲁迅战斗的一生》(1976)《鲁迅传》(1981)和《鲁迅之路》(1999)等四部,传记电影也有《故园风雨》(1991)和《鲁迅》(2005)等两部。这些电影以视觉艺术的形式来展示鲁迅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建构了不同的鲁迅影像。特别是电影《鲁迅》力求以日常生活的视角来表现鲁迅充满生活气息的一面,构建了银幕上的“人间鲁迅”新形象。影片采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来讲述鲁迅最后三年的生命历程,并通过鲁迅与妻子、儿子,鲁迅与青年朋友以及鲁迅与革命同志这样几组关系,来表现鲁迅对亲人的关爱,对挚友们的热忱、对青年一代的扶持,以及与黑暗现实斗争的坚决。电影《鲁迅》将鲁迅定位在伟人与普通人之间,并以写实和写意相融合的方式展现了革命家与文学家、‘战士和常人在鲁迅身上的统一,从而展现出一个丰富而又立体的鲁迅形象”。
一、作为丈夫和父亲的鲁迅
电影《鲁迅》非常注重展现鲁迅温馨的日常生活画面,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鲁迅与许广平夫妻间的相濡以沫以及与海婴的玩耍嬉戏等生活细节展现了他作为丈夫和父亲温情的一面”。影片也正是通过鲁迅与妻子、儿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细腻地描绘了鲁迅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
鲁迅与许广平夫妻间相濡以沫的爱情是电影着重表现的一个方面。在上海生活的最后三年里,鲁迅由于肺癌身体每况愈下,许广平非常担心,看着鲁迅肺部的x光片便哽咽着流下了泪水。鲁迅安慰着妻子,希望她不要为自己伤心,并严肃地告诉她:“不要难过了,现在我最不喜欢眼泪,因为它是最无用的东西。”影片中,两人温馨的情感生活都是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来表现的。影片中,鲁迅与许广平也有过一次吵架。原因是鲁迅的病情日益加重,许广平希望鲁迅能戒烟,去俄罗斯进行疗养,而鲁迅不愿意,许广平对此不理解,争执了一下后,便一直不说话。望着生气的妻子,鲁迅从身旁的书柜中拿出《雁门集》,抽出书中风干的枫叶,念了段《腊叶》,许广平听完之后就哭了。鲁迅凑过去,手停了一下,啪啪两下一拍,她还哭。于是他拿了烟,靠在妻子边上抽烟,一直等她哭完、睡去,鲁迅翻身继续写作。
在这个温馨的家庭里,作为慈父的鲁迅格外疼爱儿子海婴。在一个寒风瑟瑟的冬日里,围着围巾的鲁迅拉着边走边跳的小海婴到内山书店去。年幼的海婴对着书店老板道的一声日文“早上好”,鲁迅浑厚的笑声中带着欣慰和欢喜。调皮的小海婴爬到书架的最高处去取一本书,一不小心跌落了下来,幸亏鲁迅及时搂住将要摔下来的海婴。没有责备,没有怒骂,父子相视一笑,消除了所有的担忧和恐惧。又如在过年时,父子紧挨着坐在饭桌上,鲁迅用一支筷子沾了沾自己杯中的酒,偷偷地给海婴小嘬了一口,小海婴对着父亲顽皮一笑,继续吃着自己手中的食物,鲁迅则饱含着深情望着海婴摇摇晃晃的脑袋。此外,鲁迅经常带着海婴逛街、买零食、看电影,诸如此类的情节让观众真切感受到鲁迅作为父亲细心的一面以及鲁迅对海婴的深深父爱。
鲁迅与家人日常的生活场景非常温馨而自然,很容易将观众带入鲁迅的生活世界。影片中就有许多镜头表现鲁迅同儿子海婴共浴,嬉笑打闹,其乐融融的欢乐场面,以及鲁迅带着海婴逛街、买零食、看电影等情节。影片中通过鲁迅一家人温馨而快乐的这一幕,一下子使人们印象中鲁迅那种刻板的战士形象被瓦解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充满人间气息的鲁迅。
二、作为青年们良师和益友的鲁迅
鲁迅身边一直围绕着许多文学青年,鲁迅给予了他们无私的帮助。“作为文坛领袖和前辈,鲁迅总是对青年们给予关心和提携,他帮助青年艺术家请日本老师讲解木刻版画创作原理并亲任现场翻译,帮助萧红、萧军出版小说,并拿出小说《故事新编》支持巴金等青年作家的文学出版计划”。可以说,电影《鲁迅》特别注重对作为青年们良师和益友的鲁迅形象的塑造。
影片开头处,导演就为观众呈现了鲁迅在北师大向学生们发表演说的场景。他在演讲中说:“……知识阶级永远是精神界的战士,他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顾利害,他永远处于痛苦并随时预备做出牺牲。因此,他必然是独立而且清醒的,从不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或随波逐流,也从不一窝风地充当看客或虚张声势地跳到台上去做戏……”这段话自然包含了鲁迅对青年们的殷切期盼。不仅如此,影片在许多地方表現了作为文坛领袖和前辈的鲁迅对青年们的关心、提携和爱护。在影片中,鲁迅帮助青年艺术家请日本老师讲解木刻版画创作原理并亲任现场翻译,拿《故事新编》支持巴金、黄源等青年作家,为他们新办的杂志写稿,指导他们校稿翻译。
在影片中,与鲁迅往来最密切的是萧红和萧军。鲁迅不仅给予他们慷慨的相助,也给予情感上的关心。鲁迅为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作序,还帮助萧红、萧军出版作品,让二萧两人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得以改善。当萧红、萧军二人的感情出现问题时,鲁迅悉心疏导萧红低落的情绪,并与萧军倾谈,希望由此缓和两人间的矛盾。此外,影片还有许多与二萧相处的日常生活场景,如二萧在鲁迅家中的新年聚会、他们一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师傅等。又如鲁迅向萧红谈论她服饰搭配的问题。当看到萧红穿着的红上衣和咖啡色裙子时,鲁迅评论道:“你的上衣和裙子搭配的颜色不太好看,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着格子,浑浊得很。红上衣应该搭配红裙子,或者黑裙子。”诸如此类的生活情节,都突显了日常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三、作为革命者的鲁迅
鲁迅是青年们的导师,也是一个革命者。在电影《鲁迅》中,就有许多表现鲁迅与反动派不屈不挠斗争的情节。当国民党特务找上鲁迅,奉劝其退出与国民党作对的组织,并保证能将其从国民党的黑名单中撤销时,鲁迅毫不犹豫地予以回绝,态度非常坚决。在鲁迅病情十分严重的时候,宋庆龄要求鲁迅立刻接受治疗,并提到鲁迅的生命不是属于他个人的,而是属于中国革命的。而鲁迅则拒绝了去苏联疗养的安排,并坚持留在国内继续与敌人周旋和斗争。鲁迅还积极参与营救潘梓年和丁玲,支持“左联”的各种革命活动,尤其是他与杨杏佛、瞿秋白的段落最让人难忘。
影片中,鲁迅营救被捕的丁玲、潘梓年等“左联”成员,悼念被暗杀的杨杏佛,保护营救瞿秋白等情节都突显了革命家鲁迅的形象。在丁玲和潘梓年被捕后,鲁迅现身于民权保障同盟对丁、潘的营救会上,表示丁玲的小说还未写完,但出版社可以立即安排出版,并要求将丁玲的稿费寄给其母亲。他希望这些举动对于营救丁玲有一定的帮助。杨杏佛一再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威胁恐吓,在其前往中研院的途中惨遭特务袭击,中枪身亡。在鲁迅得知杨杏佛遇难后,明知自己正被国民党特务所监视,生命会受到威胁,但仍旧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前去参加送殓仪式。大雨中,他缓缓走人灵堂,痛失友人和对敌人的愤慨之隋溢于言表,并作《悼杨铨》一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影片中的鲁迅与瞿秋白互为亲密的战友,也是相互欣赏的知音。当瞿秋白遭遇危险时,鲁迅让其在自己家中避难;瞿秋白被捕后,他又积极展开了营救;而当其遇害后,鲁迅则又带病为其编辑出版《海上述林》的遗稿。
总之,鲁迅是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人们只看到斗士鲁迅的坚硬、阳刚和强大,却感受不到文人鲁迅的温软、阴润和深情,这显然不是真实的鲁迅”。电影《鲁迅》既注重刻画革命家的鲁迅,也侧重描绘鲁迅生活中的平常琐事,这些日常生活场景无疑拉近了观众与鲁迅间的距离,消除了与伟人鲁迅的隔阂感。就此而言,电影《鲁迅》实现了以文学想象的方式将精神思想丰富而又复杂的鲁迅变成一个可视、可感和可亲近的银幕形象”。影片中,“鲁迅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金刚怒目的一面,同时也有‘冷子如何不丈夫柔情满怀的一面”。可以说,电影《鲁迅》正是通过视听艺术形式将鲁迅的形象可视化,不仅突破了以往鲁迅主题影片拘泥于政治说教的局限,淡化了政治色彩,而且还塑造了充满生活气息的“人间鲁迅”形象,为观众认识鲁迅、了解鲁迅提供了有效途径和渠道。
(指导老师:卓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