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热带地貌》出版22年
——祝贺《热带地貌》创办40周年
2019-04-10黄少敏
黄少敏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
1 大胆的设想
1978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2003年前称地理系)曾昭璇教授与我商谈,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以地貌研究室的名义,办一个学术性刊物公开发行,内容是以地貌理学为主,兼顾与其有关的边缘学科内容。办刊的目的是让我国广大的地理-地貌学者得到较多的机会在公开刊物上进行学术交流,从而促进新生力量更快成长,以便提高地理-地貌的研究水平,推进其发展。因为当年全国众多的地理学界人才要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正所谓“僧多洲少”难上难。
2 刊物的命名
建立一个刊物,首先要命名,其名称既要符合其实,又要显出它的特色。我们感知初办刊物,毫无经验,应从基础做起,由本地入手,由小到大,逐步提升。于是最初起名为《热带地貌参考资料》。改名曾在1980年的创刊号级1981年的第1期上使用过,后来从1981年第2 期以后,才改为今名《热带地貌》。
3 刊物的顺利审批
当年(1978)地理系通过校办及省高教育局向广东省出版局申请出版权时,收到省高教育局周鹤鸣先生的极力支持,认为这是推动华师地理系发展的重大措施。不久,省出版局也批准下来了,这是省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既高兴,又觉得责任重大。建立《热带地貌》,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获准公开出版权的专业性刊物,而且是在大学内一个最基础单位(研究室)取得主办权的(从2002年后至今,已由地理系(前)及地理科学学院(后)主办),实属罕见。
4 敢想敢闯,克服困难,将《热带地貌》办好
按理,正规的出版社要有个社址、一班专职的工作班子、而且还要有固定的资金,进行出版运作的各项费用。但我们一穷二白,社址是一室二用(与地貌室共用)。工作人员仅有两人,一是主编曾昭璇,二是副主编黄少敏,而且都是兼职,没有额外津贴。他们既要教学,又要科研,又要办刊物,整天忙碌不停。后来系领导为了减轻我我们的负担,曾经在1987年学校毕业生中任用一人,专职协助出版社工作,可是一年后她也离职而去了。出版经费问题,由于没有专款,所以最初几年求助于系办,从教学科研费中“节”出一点帮助我们。这点经费仅用于打印、印刷和杂费开支。自1984年我系的“自然地理-地貌”获得省重点学科拨款后,也只能从中抽出少量经费作为出版费,直至我离任后为止。虽然《热带地貌》的刊期每年只有两期,期数不算多,但在无专款、缺专职人员的情况下仍感困难。幸好我们坚守信念,在全院系领导及师生的支持下,工作仍然正常运转,如期完成任务。
5 《热带地貌》的五个特点
5.1 有一个坚强而实干的编委班子
本刊编委17 人,另外5 人负责资深顾问。他们主要来自广州的大学或者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其中有中山大学的地质系、地理系、河口海岸研究所的,有广州地理研究所的,有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有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有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的,还有香港大学地质地理系的。他们都是一批既有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对本刊热情有加的青壮派和实干家。他们除了参加不定期的出版会议外,还协助组稿、审稿等工作。在他们的鼎力支持下,使出版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期刊质量也得到保障。
5.2 刊物内容以地貌为中心,丰富多彩
(1)从地域上看,刊物内容并不局限于“热带”,很多是涉及全国各省区以及国外的地区,如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牙买加,等等;(2)有关地貌发育理论类;(3)各种地貌类型的研究类,如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三角洲地貌、海岸地貌等;(4)应用地貌类;(5)历史地貌类;(6)南海珊瑚礁地质类;(7)旅游地貌类;(8)地貌资源与开发利用类;(9)人类活动与地貌类;(10)新构造运动与华南地貌类;(11)第四纪冰川后期海平面变化类;(12)地貌制图类;(13)地貌研究手段、方法,以及仪器使用类;(14)高校地貌学教学研究类等。
5.3 文章字数开放,作者可以畅所欲言
目前我国大多数刊物每篇文章字数限制在8 000 字左右。本刊对字数基本不限,来稿一般为0.8—1 万字,多者达1.5-3.0 万字。我们认为好的、价值高的文章可以各抒己见,深入发挥。这种做法得到众多的作者和读者,以及年长学者的赞赏。
5.4 本刊特别出版专题文集或增刊(每年两期之外)
《热带地貌》专题问津或增刊出版年代表,见表1。它有利于地貌专题的研究和成果的总结。这样做体现了本刊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以充分为研究对象设想为目的。
表1 《热带地貌》专题问津或增刊出版年代表Tab.1 Some sample of special issue or supplementary issue of tropical geomorphology
5.5 刊登的文章不收版面费,但不发稿费
不收版面费有利于作者能便捷的发表研究成果。但因本刊出版经费紧张,故暂不发稿费,此为本刊的一件憾事,有待今后解决。
6 结语
40年前我们在创办《热带地貌》过程中,虽然遇到过不少困难,但在学院的领导、师生们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我室教师的坚持以及合作下,使它成功的在我国学术出版事业的榜上,成为促进我国地学发展的新辟平台。同时它也在我院培养地理学人才的道路上,尽了一臂之力,使我们深感安慰。让我们衷心祝贺它过去的成功和未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