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课堂实录入手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2019-04-09罗世兴
罗世兴
摘 要:当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它上成了文言文,读读背背,翻译句子,理解思想感情,赏析一下重点词语和名句,古诗词的趣味丢失不少。本文立足古诗词的“三美”(音乐美、语言美和意境美),从一教师课堂实录入手以点评的方式就初中古诗词教学发表了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古诗词 课堂教学 点评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其艺术魅力的“三美”令古今中外多少文人骚客顶礼膜拜。其音乐美主要体现在用韵和谐、节奏鲜明、平仄抑扬上;其语言美集中表现在高度凝练、炼字传神、对仗工整和生动形象上;其意境美则可以用诗画一体、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加以概括。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再清晰不过,就是要引领学生凭借简单的文字体会丰富的内涵,就是要淋漓尽致地展现上述“三美”,撩拨学生热爱之心。下面,笔者一边呈现一教师的课堂实录,一边提出古诗词教学之建议并阐释古诗词教学之“道”。[1]
一、样本:一初中教师执教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课标及核心素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诗歌阔大苍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独特的感情。
2.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阔大苍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独特的感情。
3.教学难点
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点评]课标及核心素养太空泛,建议改为学习目标;“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目标空泛,偏高。其实,“预习”中“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的学习目标已相当合情合理。
4.教学流程
(1)课前热身:歌曲《烟花三月》。
[评点]有助于古典氛围的营造,但与此诗意境不甚吻合。
(2)自主预习:阅读助读资料,完成古体诗和作者方面的习题,评讲。
[点评]助读资料的使用,是学习目标要求,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若用在后面的“读出情感”部分,则更为自然、有效。古体诗知识和作者介绍的习题部分可作为预习,最好的办法是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文本目标中有明确要求),班级简单交流;其次是教师提供,学生圈点勾画出重点(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这种处理方式就将知识识记变成了思维发展、技能培养。
5.合作探究
(1)朗读古诗,我们应做到哪些要求?(自由读,听录音读,男女赛读,齐讀)
读准字音:师故意读错,以此引出对“怆”和“涕”音形义的强调。
读准节奏:抽生读,学生评议,相机划出节奏。
读出感情: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评点]阶梯式要求,学生易达成。读中悟,悟中读,诵读法是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法宝。特别是名家诵读的录音,极易把学生带入意境。这时教师应反复播放,要求学生闭上双眼,静静聆听,想象画面,体会人物情感,继而摇头晃脑,轻声应和,最后高声吟诵,仿佛我就是陈子昂,站在高高的苍凉的幽州台上,随口吟出他心中的复杂感慨,诗我浑然一体。
(2)我想用我喜欢的方式品味这首诗(播放背景音乐,运用学科整合理念,指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个性解读)
指导学生个性解读:绘画、楷体抄写、表演等。
展示互评。
[点评]这是亮点,儿童的语文,游戏化为佳,寓教于乐是也。学科整合、楷体抄写也切合了学习目标。展示互评,利用得好,在思维碰撞中,更能走近文本。[2]
(3)达标检测
师示范:出示画面,播放名家吟诵录音。学生在吟诵音乐中完成相关习题。
[点评]名家吟诵录音,近乎歌唱的抒情,若仿前“名家诵读的录音”评点中的操作办法,极易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上出学生终生难忘的震撼效果。学生的读、议、绘画、楷体抄写、表演、背诵、吟唱,这些都是“练”的呈现形式!语文课堂教学最忌讳习题化,如教师经常说“完成学案某某题”“下面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语文的趣味还何在?一是语文练习必须学科化、多样化;二是不能机械化,必须隐蔽化、不著痕迹,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4)拓展延伸
①比较阅读陈子昂的《燕昭王》。
②探究“登高”这一文学意象的内涵。
[点评]这两题设计的很好,既突出了单元目标——比较阅读,又抓住了古诗词的核心——意象探究。删掉“达标检测”部分,《燕昭王》放在课内处理,与课文互相映衬,互作注脚,相得益彰,相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会更进一层。[亮点]
反复诵读,并互相评议;播放名家诵读、吟唱录音;学生个性化解读。
二、思考:古诗词该怎么教
为了感受、享受古诗词的趣味,古诗词教学必须扣住“三美”:音乐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1.音乐美:诵读法、吟唱法,因声求气,复活语言的神韵气质,领悟古诗的情感精神。
2.语言美
抓住诗眼:关键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活用词,运用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处,用典,承载历史文化的意象。可用增、减、换词来咀嚼品析其妙处。
名句:通过炼字凝意、修辞、想象等体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3.意境美
王夫之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朱光潜在《诗论》中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他认为,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
所以,应抓住情景交融处,凭借具象的实境(物境)来充分展开联想、想象,生发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虚境(情境),从而进入诗我一体的饱含“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优美意境。
更高层次的要求,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人的文化情结、情志,要有深入的、融会贯通的理解。
简而言之,诵读为基础,通过想象(举象)将文字还原成具体的画面、场景、情景、有生命的图景,把自己当成作者本人,植入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所以,坐实“诵读”“想象”“入情造境”即可。
参考文献
[1]顾文斌.从诗境缘生入手感受古诗词意境美--谈初中古诗词审美教学[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5(3):47-48.
[2]:李继恒.古诗文作为习作素材的一个范例——《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1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