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
2019-04-09张文武陈少飞
张文武 陈少飞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对教育而言,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强调指出提高学生这些能力除了要“学会知识技能”外,还要“学会动手动脑”。
【关键词】创新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085-02
一、建设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体系的意义
(一)构建创新素质培养体系是推动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
培养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是当前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最重要的目标,全国各大院校通过长期的摸索实践都逐渐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其规律及成果,可以发现构建符合院校自身特色的创新素质培养体系推动和促进了院校教育的改革,提升了院校综合实力,适应了新时期社会对院校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构建创新素质培养体系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基石
我国要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就必须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高质量的创新素质能力,所以加快步伐构建成熟的创新素质培养体系是当前院校发展的基础。
二、创新素质的内涵分析
教育界对于学习者创新素质的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级不同侧面均有阐述分析,笔者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文化基础、精神品质等情况的深入研究,从实践执行层面细化学生创新素质各项具体指标,将其分为“观察洞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聚合/发散思维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理解记忆能力”等不同方面。
三、士官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体系的创建构想
(一)“整体化”的核心理念
“整体化”的核心理念对应的是整个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笔者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对“整体化”进行详细规划:
从宏观角度来看,创新素质培养首先要能服务于国家各项创新能力竞赛,其次要能融入教育理论研究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流观点,最后与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形成整体。
从内涵方面来看,创新素质培养并不是通过单一的学科专业、单一的培训活动去培养某一部分学生的某项单一能力,而是人人皆学、相互促进。要从入校开始,让每位学生都参加一个或多个创新活动俱乐部,提升自己的多项能力,综合起来形成创新的思维。
(二)“模块化”的培养内容
“模块化”的培养内容对应的是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笔者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对“模块化”进行解释:
从创新能力定位来划分。创新学科分为“创新基础理论”和“创新操作实践”,每个模块内包含的创新培养课程明确自身的定位和作用,开设不同类别的创新活动俱乐部,如“创新基础理论””模块中的应用数学课程,可以开设数学建模俱乐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观察理解能力,为其参加其他创新活动打下基础; “创新操作实践”模块中的计算机课程,可以开设小游戏编程开发俱乐部,让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得以具现化,以兴趣驱动学生继续锻炼自己的创新素质能力。
从创新能力种类来划分。创新学科分为“公共基础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课模块”,每个模块制定相应的培养方向。如“公共基础模块”包含数学、计算机等课程,建议该模块内的课程在日常教学和创新俱乐部活动中深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基本能力,同时挖掘各项基本能力的内涵,分析这些能力对学生的影响。“专业课”模块则侧重于实体的制作与系统的建设,是基本能力的组合与应用。
从培养流程上来划分。创新能力的培养划分为最初认知型“初级培训”模块,中期进阶型“拓展提升”模块,后期以赛代练“校内考核”模块和最终赴外参赛的“结果验收”模块,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进行课程的再设计。
(三)“可视化”的反馈平台
“可视化”的反馈平台对应的是院校对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中的一部分。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要有一个窗口去展示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果。高质量的学习离不开学习动机的促进作用,学生崇尚荣誉,而荣誉正是学生参加创新能力培训的动力,院校需要提供一定的外部环境去刺激学生,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建立创新活动荣誉陈列室,校园广播周期性的播报创新活动参赛获奖情况,鼓励并为创新活动取得的理论成果出版书籍、实践成果申请专利等等。
第二,指要给学生机会了解创新能力能带给他们什么好处,这实际也是一种激励手段。比如经常性的邀请外校专家来校进行授课和成果展示,开拓学生视野;有条件的可以联系毕业优秀学生回校做報告,介绍创新素质培养活动如何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对现在工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作者简介:
张文武,男,生于1975年3月,汉族,安徽安庆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士官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