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2019-04-09□
□
新时代赋予了民政部门新使命。黄树贤部长在今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新时代民政工作承担着“最底线的民生保障、最基本的社会服务、最基础的社会治理、最悠久的专项行政管理”这一使命职责,民政部门主责更加聚焦、职责更加明确、内部设置更加优化、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这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民政部门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抓落实,努力推动新时代民政事业谱写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着力完成民政兜底脱贫任务
认真贯彻《民政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行动方案》有关决策部署,制定完善细化落实的具体措施,着眼深化兜底脱贫,全面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以及相关社会救助政策的有效衔接,积极探索将完全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支出型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完善应救尽救、兜底保障、统筹衔接的综合救助制度,推动儿童福利保障、残疾人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逐步拓展,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鼓励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团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服务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打一场脱贫攻坚的人民战争,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着力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
基层是民政工作的主战场,是各项惠民利民政策的落脚点。目前基层人少事多、小马拉大车的现象相对突出,很多时候有心无力、疲于应付。这方面,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破解,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一个是建强领导体制,结合这次机构改革和中央、省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重视,推动县一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主办、部门协同的领导体制,推动乡镇和村一级建立由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两委”负责人牵头的民政工作落实机制,凝聚强有力的基层工作合力。另一个是配强基层工作力量,针对服务事项、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数量,采取内部调剂、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调整充实基层民政工作力量,确保符合上级要求和工作需要。再一个是增强基层经办服务能力,探索推广“互联网+民政服务”,提升民政工作信息化水平,强化民政干部业务技能培训,开展好民政便民服务,提高为民服务针对性实效性。还一个是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社会福利、救助供养、婚姻殡葬、社区服务中心等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民政公共设施体系。
着力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当前,老龄化社会进程日益加快,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49亿人、占总人口17.9%,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亿、占总人口20%左右。面对急剧增长、多元化发展的养老需求,我们需要统筹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发展、统筹机构养老与居家社区养老、统筹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统筹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的步伐,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完善支持政策,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增加养老服务行业中的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同时健全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既保障基本养老需求,又满足中高端群体高质量养老需要,加快打造高品质和谐宜居城市品牌。
着力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制
近年来,“两新组织”蓬勃发展,涵盖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已成长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制势在必行。在坚持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不动摇的基础上,应全力推进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按照培育管理“两手抓”、党建业务“双孵化”的工作思路,建立完善社会组织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和综合执法监管机制,在建设创业基地孵化社会组织同时,同步打造社会组织党建服务中心孵化党组织,从孵化社会组织、孵化党组织、培育党务工作者、培育党组织书记、培育党建指导员入手,把党建融入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和发展各阶段各环节,推动党建工作和社会组织双擎发展、互促共进。
着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着眼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贯彻落实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等文件精神,全面推广运用“一核引领、多方共治”社区治理体系(即党建引领,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力量、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和“四社联动”机制,把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与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紧密结合,创新开展城乡社区协商实践,大力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多措并举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推动政策、资金、力量向基层倾斜,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快补齐乡村治理中的制度、资源和环境短板。贯彻落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关决策部署,加强对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指导,协助做好“村霸”和宗族恶势力整治工作,开展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政权,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导向明则方向清,方向清则动力足。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需始终坚持“四个导向”: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紧盯民政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特别是老百姓普遍关心关注的生活痛点、办事难点、服务堵点问题,精准用力、对症施治,进一步提高城乡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水平、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充实基层民政工作力量等等,着力破解民生服务保障中的短板弱项,祛除痛点、攻克难点、疏通堵点,促进新时代民政事业健康发展。二是坚持需求导向。准确把握服务对象由生存需求向改善需求、发展需求延伸的新变化新趋势,在发展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多维度服务,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深化民政领域“一次办好”改革,在基层服务单位全面推广“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等方面做足功课,打通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维护好、保障好。三是坚持目标导向。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妥善处理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科学规划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合理引导社会预期,解群众基本生活之忧,应群众基本公共服务之需,不断提升“现代大爱民政”建设水平。四是坚持效果导向。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广泛发动民政干部“下基层、作调研、抓落实”,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与服务对象面对面、手牵手、心贴心地沟通交流、帮困解难,从群众的喜怒哀乐中强化为民情怀、改进工作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加大民政业务公开公示力度,采取座谈走访、网上问卷调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跟踪回访,主动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做到服务质量由群众打分、工作实绩由群众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