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民歌《走西口》的创作渊源与演唱技巧

2019-04-09易思维宜昌市青岛路小学

民族音乐 2019年1期
关键词:民歌旋律哥哥

■易思维(宜昌市青岛路小学)

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别具一格的特色。上下5000年的悠久历史,沉淀了脍炙人口的民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之说,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所表达的思想是最真实、最深切。山西民歌《走西口》是优秀的代表作品之一,唱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为生活所迫山西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西口文化”。走西口所表现的不甘现实命运、不甘坐以待毙的精神风貌值得当今的我们深思。民歌《走西口》语言简单,曲调优美,情感与音乐的有机融合,演唱技巧的多样化是人们赖以传情达意的音乐语言方式。

■创作背景

德国的评论家赫尔德在《民歌中的人民之声》里,是这样来描述民歌:“民歌是一卷卷的档案库,记录着一个民族的科学、宗教、神祇和宇宙。它既是来自于人们心灵的抽象画卷,也是对草芥生活的现实写照,交织在民族的音乐与纷扰之中。”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山西,素有“民歌之乡”的美誉。山西民歌曲调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走西口》就是其中之一。

《走西口》再现的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西口是指今天山西右玉县境内紧邻蒙古的杀虎口,因其位于长城的另一个通道口——张家口的西面而得名。明清时期,山西等省自然灾害频繁,传统的农耕经济难以为继,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另谋生计。正是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山西民歌广为流传,有歌咏劳动生活、有揭露社会的险恶,也有反映婚姻和爱情的主题。《走西口》描述的是一对新婚夫妇生离死别的凄苦,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原因。走西口是对命运的挑战,也是对新环境的开拓,正是他们的勤劳开启了山西“海内最富”的辉煌时代。著名歌唱家董文华、朱明瑛、朱逢博等均在不同场合演唱过,声音通透,风格各异,让人回味无穷。

■作品创作特点

(一)歌词特点

1.叙事抒情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简单歌词描述了新婚女子在与丈夫分别时的不舍的心情。一声声哥哥的呼唤,将一对年轻夫妇离情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2.简单通俗

虽然歌词是一些琐碎的家常话,听起来那么高亢、粗犷的,但你细细的倾听,就会有种此爱绵绵无绝期的感触。歌词的口语化,不规律句式、称字和叠字的运用,充分地体现了新婚夫妇难分难舍的心情。“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二)旋律基调

《走西口》是一首小调歌曲,小调表现感情细腻曲折,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走西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人们广为传唱。

(三)旋律特点

如上图所示,《走西口》旋律以五声正音为骨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宫、商、角、徵、羽5个音。旋律里的偏音只是为了修饰正音。从《走西口》的旋律走向我们可以看出多以二度和三度环绕进行。二度、三度的旋律环绕会有一种紧凑,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召力。

《走西口》里的装饰音也是用来修饰旋律,使整首曲子变得更加生动有活力。三度的装饰音更是体现出了主人公的不舍之情,给歌曲增添了更多无奈的语气感。

■作品的演唱

(一)音乐语言

1.语言

语言是唱歌的基础,清晰的语音是塑造声乐艺术形象的基本因素之一。我国民族声乐理论中主张的“腔随字走,字领腔行”“以字带声,以声带情”应该是我们歌词的准则。

歌唱者运用声音和语言来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情感,准确地抓住人们内心的共鸣,唤起人们的美好理想。演唱的完美不仅靠演唱民歌的声音条件,而且还要有演唱技巧。《走西口》所用语言朴实无华,唱出来却缠绵悱恻,有一种回归自然民族的本色。演唱时需有清晰准确咬字吐字,突出地方方言色彩。如图所示,词中“口”“留”“手”“袖”“流”“走”在每句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的“ou”,使歌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可在咬字的时候发音器官着力的位置又是一个问题。例如:“哥”字,它的子音是“g”,是一个舌根音。就是利用舌根隆起抵住软腭这样的阻碍发出的辅音。在歌唱时,舌根音咬地太重会导致喉头下压,声音又闷又暗。子音咬对了,在通过人体共鸣器官将字吐出来。要注意字头、字身与字尾,将闭口音归为开口音上。例如:“妹”在普通话里是读“mei”,而在歌唱时不能将“m”的音拖得太长,要马上归带“e-i”音上。发音时腹部用力,用气带声将声音挂到头上。

再就是注意歌词中的平仄了。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歌词中很讲究句与句之间的交替对称和均匀的平仄关系了,句子中的声调起伏还是很重要的,歌词声调变化有序对于谱曲也有很好的帮助,促进了旋律音调产生的有利因素,使歌词情感容易舒展开来。

2.发声

所谓发声就是呼出的气流冲击和振动了闭合的声门而产生音波,基音音波通过各个共鸣腔体的反射产生泛音,美化了音色,扩大了音量。中国的传统唱法讲究气沉丹田,也就是说,唱歌首先要有好的呼吸。在“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的要求下,根据歌词内容和曲风在真假声的成分上加以调整是很有必要的。一首歌好听不好听,除了歌声的音色是否悦耳、节奏是否合拍、唱词是否动人之外,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可能就是音准了。“微颤”已成为歌唱风格的标配,对歌声音准的判断是在声音延续的过程中完成,只要这个音围绕基准音上下浮动的幅度处于合理范围。在气息控制上做到流畅连贯,唱出这首歌的婉转凄凉之情绪。

(二)情感的把握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音来表达真实的感情。一首歌曲为听众所喜欢,是需要词作者、曲作者、演唱者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而演唱者的主要任务在于:用高度的演唱技巧诠释对歌曲的理解,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游刃有余,让人身临其境,激起听众的感情共鸣。王二妮演唱的《走西口》无论在声音、语言和对歌曲的理解上的表现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她音域宽阔、音色嘹亮、情感真实,如泣如诉表现新婚夫妇难分难舍的心境。民歌注重的不仅是歌唱者的技巧,而且方言的演唱更是一种美。她用山西本土语言演唱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归宿感,唱出了一个女人发自内心对爱人的牵挂和对温暖家庭生活向往的复杂情绪。如果我们从歌曲的意境、人物的感情着手,反而会感到顺畅,更容易为群众喜闻乐见。程砚秋先生曾说歌唱“动听容易,动人难”,概莫于此。

(三)伴奏

一首优秀的艺术作品的表现不仅仅依靠演唱者动情的歌唱,而且还需要表现力强的伴奏一起配合而成,两者缺一不可。《走西口》是一首4/2拍的歌曲,以节奏强弱交替表现出歌曲的悲伤。主要以切分和四十六的节奏型,表现出曲子整体的紧凑感和延续感。歌曲的整体有一种沉重、犹豫、缠绵的浓郁色彩。

■社会影响力

委婉动听的《走西口》,唱响了长城内外,唱彻了大江南北。从田间地头,唱到了首都北京,震撼了千万人的心灵。它以一个普通新婚小俩口为视角,反映的却是一段近三百年的历史,晋西北的汉族同胞到内蒙西部地区输出劳务、发展经济的社会活动。走西口所表现的不甘现实命运、不甘坐以待毙、顽强不屈、勇敢无畏精神风貌。走西口不仅是一种人口迁徙现象,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充分展示着一种兼容并包、和谐相处的精神。

■结 语

民歌《走西口》以一个普通新婚小两口为视角,再现了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为生存而顽强拼搏的历史文化。那优美激昂的《走西口》曲调一直在脑海中久久回荡,一份情缠绵如小桥流水、一份爱凄楚如秋风瑟瑟。歌唱家演唱时不同程度地运用润腔技巧,让演唱充满了现实性、可感性。民歌《走西口》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呼唤我们传承文明,提升文化自信,用意志战胜欲望与堕落,顶天立地做人。

猜你喜欢

民歌旋律哥哥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哥哥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哥哥的生日
还猪哥哥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7月,盛夏的旋律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