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梭人”音乐文化的传承研究
2019-04-09何程远广西艺术学院
■何程远(广西艺术学院)
我国的搓梭人是一个人口极其稀少的族群,有着独特的音乐文化,以旋律仅用“羽、宫、商、角”4个音为音乐特征,有着独特的民族乐器。而现代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冲击甚至取代这一族群的传统文化,使其失去它固有的特色和个性,失传、断层、消亡的现状令人堪忧。目前关于搓梭文化的研究,专著仅有学者白碧波著的《搓梭语研究》,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排角”“搓梭”等关键词,检索到关于搓梭人的相关文献6篇,主要围绕民族族群身份、语言、服饰方面展开研究,对于搓梭音乐研究方面目前仍是空白的因此本论题是第一篇关于搓梭音乐进行研究的文章,对于搓梭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开创意义。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本文以搓梭人为例,给搓梭这类特殊族群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将从“搓梭人文化及历史简述”“搓梭音乐文化”和“搓梭音乐文化传承的困境与保护措施”3个方面对我国的搓梭音乐文化的传承进行简要的研究分析。
■“搓梭人”文化及历史简述
“搓梭人”是一个跨中国、老挝两国的族群,人口十分稀少,在全世界范围内仅400余人,中国境内149人,现国内唯一的聚居地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伴镇曼岗村。“搓梭”是自称,意为“富庶土地上生活着的快乐人群”。外族称他们为“排角人”,这一称呼源于妇女牛角状的头饰,这也正是该族群的民族文化的标志。
搓梭人发源在中国腊撒,后迁往老挝。1944年,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老挝被日本占领,搓梭人为躲避战乱从老挝丰沙里乌德县境内逃难至中国云南边境地区,来回迁徙于中老边境山水相连的原始森林中,过着居无定所/刀耕火种的生活,最终才在勐伴镇稳定下来。两地相距约160千米,至今仍有往来,有着强烈地民族认同感。搓梭人于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因搓梭人于哈尼族文化、语言相近,被划分为哈尼族,因而搓梭人现属于哈尼族支系。
在服饰、建筑、语言、音乐等方面搓梭族群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搓梭人”使用搓梭语,搓梭文字现已失传,信仰原始宗教,有着自己的民族节日,其最为隆重的是“新米节”,大约为每年公历12月份,相当于汉族的新年。现搓梭人一般有3个名字或两个名字,即一个傣族名、一个搓梭名和一个汉族名。男子多以“巴”为姓,女子多以“雅”为姓,而汉族名以“赵”“胡”“陶”“李”“王”5种姓氏自居。因靠近傣族村寨和同处于热带雨林的环境,饮食文化与傣族较为接近。
■搓梭音乐文化
搓梭人有着丰富而独特的音乐文化,既区别于老挝的佬族,也区别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无论是歌曲和器乐上,都有着自身独特之处。现存的歌曲有100余首,乐器5~10种。搓梭音乐的以主要运用“羽、宫、商、角”4个音为典型特征。
(一)搓梭中的歌曲与乐器
搓梭的歌曲主要采用搓梭语演唱,内容包罗万象,歌调起伏较小。根据旋律结构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旋律较强的歌曲,如包括劳动号子、祭祀音乐等,该类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感较强,通常为一段式的曲式结构。以《迎猎歌》(图1)为例,该歌曲为E商五声调式,整首歌曲由羽、宫、商、角4个音构成,旋律在五度内的上下级进为主,简单的旋律适合传唱。
(图1: 《迎猎歌》 旋律)
另一种为似说似唱的歌曲,搓梭人将这类歌曲称为“洛类粗挞”,主要歌唱故事、历史等内容,整段歌曲每句旋律变化不大,节奏自由,典型的节奏型为两拍后附点。以如搓梭歌曲《瀑布》,整首歌曲时常40分钟,讲述了一个搓梭族群流传甚广的民间爱情故事。歌曲《瀑布》(图2)为羽调式,其中充满了大量语言化音调,尽管每个乐句旋律有细微区别,只出现但每句以羽音收尾为音乐特征,且为轻声,类似于说话中的语气词。
(图2: 《瀑布》典型旋律片段)
搓梭乐器主要有太阳鼓、竹箫、竹编钟、口弦琴、得塞等,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和自娱活动中。搓梭乐器中以太阳鼓最具有代表性,以造型像太阳而得名,搓梭人认为太阳鼓(图3)也是与神灵沟通的重要媒介,所以太阳鼓主要用于祭祀场合,击鼓通常伴随着舞蹈动作,族人围绕着太阳鼓载歌载舞,演唱歌曲《太阳鼓》,歌词大意讲述了太阳鼓的民间传说,以神话的方式讲述了搓梭人起源,类似于汉族的女娲造人。
(图3:太阳鼓 现存于曼岗村村史馆)
其余的乐器仅剩竹编钟、竹箫保存较为完整,竹编钟由7段竹子按照长短悬挂排列,可发出7个音。得塞是弦乐器,类似于二胡,现仅存两个半成品模型,其余乐器的制作工艺以及原有的器乐曲已基本失传。
(二)搓梭音乐的功能
搓梭音乐主要用于劳动、祭祀活动、节日庆祝等场合,搓梭音乐按照功能划分主要有记载功能、祭祀功能、自娱功能和传情功能等几种。
1.自娱功能
音乐能够使人身心愉悦,搓梭人在劳动和狩猎活动中,常会进行歌曲的演唱来自娱自乐。以搓梭歌曲《迎猎歌》为例,以前的搓梭人主要以在雨林中狩猎来获取食物,他们会在狩猎活动结束后,聚集在一起,摆宴饮酒并共同唱《迎猎歌》来庆祝狩猎的胜利归来。由此可见,音乐是搓梭人在劳动之余和生活中调节心情的娱乐方式。
2.祭祀功能
搓梭人是一个信奉原始宗教的族群,其信仰体系以万物有灵为核心,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因此搓梭人有着许多祭祀活动,包括祭祀神灵和祭祀祖先等。音乐在搓梭人的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祭祀活动中搓梭人往往会载歌载舞。如在新米节时举行的祭祖仪式,往往会围绕着太阳鼓唱歌跳舞,这种仪式包括声乐、器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是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同时也起到了烘托祭祀活动气氛的作用。
3.传情功能
音乐是随着人类情感而诞生的,搓梭青年男女之间若是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在一起,就会跟对方唱搓梭歌曲《瀑布》来表达爱意与心中的悲伤。搓梭音乐是具有表达情感功能的,歌唱是搓梭人之间相互交流,表达内心想法的方式之一。
4.记载功能
音乐的传唱是有助于记录和传播信息,具有记载功能。由于搓梭文字的失传,在文献记载方面极为薄弱,所以搓梭音乐在记载文化和搓梭历史中,充当了重要的文化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缺乏文字的不足。如搓梭歌曲《逃难歌》就详细地记述了搓梭人从老挝逃难至中国的艰难险阻,以及我国政府和当地人民如何包容和接纳他们的过程。可见音乐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记载了搓梭族群的历史和文化。
正是因为音乐在搓梭族群各个方面的广泛使用,才孕育了如此丰富灿烂的搓梭音乐文化,音乐是搓梭人文化传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搓梭音乐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搓梭音乐文化传承的困境与保护措施
(一)搓梭音乐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尤其是居住地与傣族村寨相邻,两民族间相互往来,搓梭人的文化有被同化的倾向,无论着装、居所、饮食乃至语言逐步被同化,因而现今的搓梭人大多使用傣族名字,原来干栏式建筑风格多被汉族建筑所代替。
搓梭音乐文化传承现状更是令人堪忧,搓梭音乐主要依靠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中国境内的搓梭音乐传承人现仅有巴昌(图5)、雅搓等人能准确地演唱搓梭歌曲。巴昌是搓梭人中最重要的音乐传承人,由于巴昌现已80多岁,原能掌握百余首歌曲的巴昌现只能回忆起几十余首。由于文献资料记载较为薄弱,当今搓梭年轻人从小跟外界接触较多,受汉、傣文化的影响较深,因此对搓梭音乐了解甚少,搓梭人李文华表示:“我们父辈还是有喜欢搓梭音乐的,只是年轻人更喜欢唱流行歌。”由此可见,大量珍贵的搓梭音乐文化面临着缺乏无人传承的困境。
(图4:搓梭民族音乐传承人巴昌,摄于2 0 1 8年4月1 7日)
(二)搓梭音乐文化的保护措施
搓梭音乐文化传承十分濒危,有着逐渐失传的趋势。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1.有关部门进行保护
文化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有关省、自治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投入”的政策和“在边境建设费和民族地区发展经费中应有一定比例用于文化事业建设”的政策。同时,要根据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少数民族农村、牧区的实际,研究制定本省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特殊政策和措施。可见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是十分重视的,而当地政府部门对搓梭文化的宣传与重视也确实对搓梭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013年12月29日,勐腊文化部门举行了勐腊县第二届民族文化风情展,来自勐腊县10个乡镇4个农场分展馆展览陈列各乡镇的民族特色文化,其中就包括搓梭人的民族文化展示。近年来,勐伴政府在对外宣传时将排角服饰作为当地特有文化进行对外宣传,外界对排角族群的关注越来越多,并对排角服饰进行了一些相关报道。
此外,在当地有关文化部门的重视下,现曼岗村已建有村史馆一座,对搓梭文化进行展示宣传,该村史馆详细地介绍搓梭人的历史来源,展示了搓梭族群的乐器、劳动工具、服饰等物品,这给人们了解搓梭人提供了一个文化窗口。
尽管当地文化部门对搓梭文化有着一定的宣传与保护措施,但对于音乐文化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建议可进一步对搓梭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政策上的帮助,开展活动,如每年针对搓梭音乐定期开展相关的文化展演活动等。
2.通过教育的途径中传承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搓梭族群的适龄儿童主要在附近勐伴镇中心学校上学,应是重要传承对象。勐伴镇中小学校的音乐课堂中,具有本土民族音乐文化教材,但仅有少量西双版纳傣族歌曲等,对于搓梭等族群的音乐并未涉及。可见搓梭音乐没有在教育中进行传承。
笔者建议在当地学校的教育中传承搓梭音乐可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搓梭音乐中有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可在勐伴镇中心学校音乐课中进行教唱,编辑整理为当地的校本特色教材,不仅可以传承搓梭文化,还能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意义。第二,可考虑请搓梭音乐传承人走进学校,给学生们进行表演展示,使民族音乐文化走进课堂。第三,勐伴镇中心学校的学生由汉族、傣族、瑶族、僾尼人、搓梭人等族群构成,可在学校举办本土民族音乐歌唱比赛等活动,使各民族的音乐在教育中相互交流,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民族音乐学习气氛。
该地区民族文化十分丰富,但还不属于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因此,笔者呼吁有关部门将勐腊县纳入下一批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以便更好地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3.在文化形式创新中传承
考虑到时代发展的变化,搓梭音乐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在创新中继承发展。网络通信的发展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信息化时代使来自各方面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造成冲击,另一方面网络资源的利用也会使少数民族音乐传播得以发展和传播。搓梭歌曲《排角姑娘》便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该歌曲根据搓梭音乐改编而成,不仅保留了搓梭音乐的以“羽、宫、商、角”4个音的音乐特征,重新配以汉语为歌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搓梭音乐,使其他民族更加容易接受和演唱搓梭音乐。不仅如此,该曲还改编为葫芦丝曲、合唱等形式,拍摄了MV上传至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原曲的艺术表现力,使搓梭音乐走出了搓梭人的村落,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搓梭音乐、了解搓梭文化。
因此,搓梭人可利用便利的网络,发挥独特的文化优势,在曼岗村形成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产业拉动搓梭村落的经济发展,从而形成文化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使搓梭音乐真正走出雨林。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着类似于搓梭人的特殊少数民族族群,如僾尼人、阿克人等,他们都有着独特的音乐文化,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受到文化大环境的影响,其中有着许多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对于这些族群的音乐文化传承,不仅需要有关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更需要社会的重视,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能够在不断发展中传承,跟上时代发展的前沿,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小众民族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