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2019-04-08陈淑贤
2000年,教育部确定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教育部部长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提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个重要教学思想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为了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近年来,我校对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多媒体辅助其他学科教学,基于校园网和因特网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等。现结合我校实际,就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资源整合的必要性谈几点看法:
一、教育改革和推进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
教育改革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进程,而新课程目标的实施要求英语教学资源在内容上具有丰富性、动态性,在教学时空上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在教学方式上具有交互性、合作性,因而师生关系呈现出平等性、多元性等特点。因而,构建一个收集、生产、整合、检索、使用、发布、共享教学资源的全功能智能化平台,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我们提到的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指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有机整体中,而不是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简单相加。其中,高中英语教学资源是主体,是目的,信息技术是手段,是载体。我们的整合是科学合理地、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而不是机械地照搬教材内容,整合的教学内容不是追求多和大,而是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追求“精、巧、新”。我们在整合过程中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英语教学资源目标、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这个中心,把信息技术巧妙地应用和融合到英语教学资源的实施中,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将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二、教师减负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需要
当代教师,尤其是省市示范性高中的教师,不但教学工作繁重、工作时间长、备课辛苦,而且精神压力大,高考成绩的好坏与否像一把利剑时刻悬在头顶之上,让我们夜不能寐、寝食难安。如果实现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我们的英语教师有了大量可共享的优秀教学资源,则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以我们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为例,以前,很多教师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既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一堂课下来老师包场讲解,使得学生越来越觉得英语学习枯燥无味,逐渐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处于不理想状态。现在,我们引进了多媒体技术,网络上有很多与教材相匹配的阅读资料,还介绍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这就促使我们的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使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的理论完美融合,课堂效果显著增强。
三、自主学习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
通过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突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性,从而实现“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念的创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者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之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讨论和评价。在整个教學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凸显个性。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中也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并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教学,使教学内容故事化、案例化,学生通过直观学习,使无意记忆、联想记忆成份增多,机械记忆成份减少,使自主学习更有趣,更容易。
四、课堂转型和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通过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每位英语教师就可以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和所教班级的实际去建构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如“研究性”教学模式和“合作式”教学模式。这样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根据最新英语新课标的具体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我校英语组主要推崇的是“合作式”教学模式——课外,我们的英语教师根据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要求对每个模块进行教学资源整合,通过网络资源和教材、教辅资料深挖适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素材;课堂上,我们把这些素材进行有效组合,然后分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既定的任务,慢慢的,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作者简介】陈淑贤,湖南省衡山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