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都本土文化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价值初探

2019-04-08陈子昂陈宇欣刘毅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小学教育

陈子昂 陈宇欣 刘毅炜

摘 要 闽都本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大量独具地方特色的元素,凝聚了福州先民在社会生活、生产劳作等方面的智慧。围绕着闽都本土文化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责任担当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传统文化传承氛围均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闽都文化 校本课程开发 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旨趣,以学校作为主体对各种资源(包括地方文化)所作出的一种积极的选择和开发。“本土文化”是一定区域内当地人民通过社会生产劳动逐步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相对稳定性、一定的发展性、传承性的特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素材。

本文将以闽都文化为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根据闽都文化研究会的界定, “闽都文化,是指有史以来,生活在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中下游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在闽越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原文化为主体,融汇了海外文化,具有得礼治文化精髓、领风气之先、谋天下永福的鲜明特征的区域文化。”

闽都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中心,由学校依据自身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以闽都文化的内涵、类型和特质为内容,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利用社区、家庭等社会资源,设计实施教育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发展和本土文化传承的教育过程。

2现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了更好地探究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笔者对现有的案例资料进行了分析。如图,是在“中国知网”搜索主题词“本土文化”和“校本(园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数据。笔者共搜集到相关案例101份,在笔者搜索到的所有开发案例中,关于中等教育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63份,约占64%,关于初等教育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21份,总占比约为21%。因此,目前针对本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集中在中等教育上,初等教育仅占1/5左右。

笔者根据上述资料中关于本土文化初等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案例又进行了分类整理。关注到,艺术类占比超过半数,达到52%。例如,在叶杨荣《地方文化下的版画校本课程开发》提到,“利用中国版画之乡——建瓯的深厚文化底蕴,结合丰厚的闽北本土文化资源,在美术课标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版画校本课程开发。”综合性校本课程开发占到了总数的33%,且几乎所有案例均强调了课程开发的本土性与综合性。

再者,在现有的开发案例中,大多从具体学科就本土文化的某个类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尤其对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证明,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参考价值的方法。但从整体开发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开发大多仅停留在简单的概念阐释,尚缺乏对本土文化校本课程整体开发的意识。事实上,综合性的校本课程开发社会建构学生多元发展的体系,有利于落实“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料中,极少针对福州十邑地区的“闽都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笔者在搜索主题“福州文化 校本课程”,仅找到相关资料《有效开掘周边资源 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福州市湖滨小学为例》、《本土资源在高中<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究——以闽都文化为例》、《福州市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福州乡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中的运用》。

近年来,国家、社会、学校对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鉴于此,各地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四川阿坝州、河北、山东等地区出台了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方案;对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上海、辽宁等地开辟了“第二课堂”,丰富了教学活动,编写了本土文化教材。

根据以上案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闽都文化”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尚处于萌芽状态,但本土文化走进校本课程已有了诸多的教育实践,从社会和课程改革发展两方面来看,“闽都文化”具有社会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开发潜能巨大,社会价值凸显,可以进行更多、更好的开发。

3意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了学生在人文底蕴方面应具备审美的能力,重点在于培养“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的人。在闽都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中,闽都文化中丰富的文学、音乐、美术、民俗活动等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土美、人情美。

例如,闽都文化中的民间谚语,以其内涵性、科学性、趣味性等特点,一直受到福州人民的喜爱。如“一旗二鼓三高四虎”高度融汇了福州周围的四座名山: 旗山、鼓山、高盖山、虎头山;“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则概括了城区内屏山、乌山、于山等九座名山;“番薯地要松、甘蔗行要齐”反映了闽都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经验总结与把握。这些谚语介绍了福州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为学生描绘了一个物产丰富、钟灵毓秀的美丽福州。通过学习朗朗上口、生动形象的民间谚语,学生可以感知民间谚语的文字美、音韵美,从而体悟闽都文化魅力之所在。

再如,闽都建筑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的价值,是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遗产。其中,文廟建筑是闽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福州孔庙、螺洲孔庙、西禅寺、闽王祠、水榭戏台在建筑构造上均具有传承性、民族性(“天人合一”思想、“三段式”构图形式)、地域性(整体结构性强、粉墙青瓦雕饰精美)的特征。闽都文化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将闽都文化中的建筑艺术等元素整合、融汇,进而提高学生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土文化中很多知识都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日常体验紧密联系的,在开展各类闽都文化的校本课程活动时,让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让学生学会挖掘、整理闽都文化的内容,分析、探究闽都文化的内涵等。在多维的学习环境下,让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小主人,在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闽都文化资源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精神,在学习中收获成长。

比如闽剧,又称福州戏,居福建五大剧种之首,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这个板块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搜集、挖掘、处理相关素材,通过文字、音频、实地调查等方式,置身本土文化环境中,主动参与,形成“学会欣赏,学会评价,学会表演”三位一体,培养了自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另外,在探讨“如何让闽都美食特产‘火起来”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小组进行任务划分,构建课内外、校内外联系,以活动课的教学形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手段,过程中鼓励学生表达自我观点,乐于与同伴交流,从而提升学生团体合作的能力,商量对策,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活动中交叉融合各类课程,亦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各类探究手段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真正主角。

3.3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本土文化拥有地域性较强的物质文化、民风民俗、人文精神,学生在了解本土文化的历史由来中能感受到家乡的文化底蕴,吸取家乡的各种文化营养,进而确认家乡的文化特性,形成“本土符号”认同。

比如福州商帮(即榕商)以其敢闯敢拼的精神闻名国内外,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清朝,榕商坚定反帝爱国的经商立场,提倡实业救国,教育兴国,以民族富强为己任。福州商帮留下了大量的会馆,这一类会馆文化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榕商还具有强烈的乡土情结和社会责任感,福州“儒商”在海外打拼成功之后,多数会选择回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在校本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榕商会馆,讲述榕商的事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勤劳务实、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国情怀。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责任担当包括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三个层级。通过闽都本土文化教育能够提升学生对家乡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人文精神为依托,“润物细无声”“教学于无痕”,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亲和与自信,进而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而主动承担起传承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3.4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

在对闽都文化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闽都本土文化进行整合,自主开发适应本土文化的校本课程,做本土文化的传播者、教育研究的探索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层面的学习,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提高自身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认识,更好的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在实践层面,对教师整合课程资源有较好的帮助,提升教师对闽都本土文化的甄别能力,正确处理本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地方性、适合性两个基本原则,筛选出适合当代小学教育教学的内容,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特点、体验需求等,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创新教学活动形式,拓展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内涵,实现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联系,积极评价,深刻反思,培养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课程意识,具备文本解读、价值判断、实践反思的核心能力,形成学生为本、实践求真、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最终促進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3.5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传统文化传承氛围

通过闽都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因校制宜”有效推进学校品牌特色,凸显教育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书香校园”、“人文校园”等品牌。如,学校着力打造以榕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将柱子化身大榕树,精心布置“闽都文化长廊”。学生在名人故事、文化古迹、美德故事、工艺精品等闽都本土文化元素的环绕下,随时随地地了解家乡文化,让闽都文化在校园中生根发芽,对传承闽都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以学校为原点,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密切校本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学校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向外辐射闽都文化的内涵的同时,也从社会汲取闽都文化的涵养。例如,学校以“百年榕树”为主题作为校园文化创设基点,以德育建设、教育教学、日常管理为多个维度打造校园主题文化,带领学生“走出去”,引导社会家长、专家“走进来”,有助于让教室成为可以观摩学习的地方,让孩子学、家长学,提高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对传承本土文化,增强地方、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实践价值。

4结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闽都文化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可开发、可利用价值。我们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让闽都文化扎根小学教育,让闽都文化精神在焕发新时代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刘正伟,李品.论基于本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6(09).

[2] 杨翔.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历史背景[J].教育发展研究,2004(03):5.

[3] 赵麟斌.闽都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闽江学院学报,2013,34(04):3-7.

[4] 叶杨荣.地方文化下的版画校本课程开发[J].吉林教育, 2010(29):8.

[5]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6] 中国教育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中小学德育,2014(04):4-7.

[7] 林山.闽都文化概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1.

[8]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001).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开发小学教育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校本课程开发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简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
探讨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