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宗教信仰调研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04-08赵昂

决策探索 2019年6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思政教育大学生

赵昂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大学培养的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而近年来部分高校出现了“宗教文化热”现象,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对宗教概念认识不明确,对宗教政策、规定理解不透彻等问题,因此,笔者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提出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党员管理、提升思政工作者素质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思政教育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放在首要位置。把大学生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紧紧抓住并做好立德这一核心。近年来,在多元价值观和生活娱乐方式多样化的环境下,部分高校出现“宗教文化热”现象。针对此种现象,笔者设计了“大学生宗教信仰调研问卷”,发放对象为西部某高校的大四学生,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25份,回收率96%。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

(一)信仰宗教的学生比例不高

125份问卷中,发现1名学生有宗教信仰,占0.8%;对宗教存在模糊认识的有7人。学生宗教信仰多始于大学之前,信仰宗教的父母亲戚是主要影响因素。对国家宗教政策了解的有17人,占13.6%;部分了解的有86人,占66.8%;不了解22人,占17.6%。有121人表示在自己的周围没有从事宗教活动或穿戴宗教色彩服饰的同学。

(二)对宗教认识不明确

在本次调研开始前,部分新生未能正确理解宗教的概念,未能区分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本质区别,未能区分宗教活动和民族风俗活动的区别。对于某些少数民族学生,我们不仅要尊重其信仰的宗教,而且要尊重其民族风俗习惯。

(三)对宗教政策、规定理解不透彻

在调研谈话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均认可“党员、团员不能有宗教信仰”“在校大学生不能有宗教行为或从事宗教活动”等说法,但对于其中的具体缘由和内涵掌握得并不全面。个别学生甚至提出“学校的宗教规定是否与国家‘宗教信仰自由规定相违背”的问题。由此反映出学生对宗教政策和规定的理解不透彻,未能理解“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深刻内涵。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

(一)宗教信仰成为部分学生的精神寄托

学生在遇到挫折后,会情绪低落,急于寻求人生意义,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有学者指出,宗教文化中的文化魅力和道德感成为部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重要因素。当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学生受挫后无人倾诉时,便会开始寻求内心的动力支撑,此时宗教的文化感染力和团体仪式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依赖感。

(二)家庭环境、亲属宗教行为是影响大学生宗教认知的重要因素

家庭成员的宗教活动影响着大学生的宗教认知,特别是有宗教信仰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孩子受到熏染,当契机成熟,自然会形成宗教信仰。目前很多有宗教信仰的学生认为“宗教团体很温暖,是个大家庭”“唱诗班等活动很有意思”。

(三)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下的盲目从众

当下的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竞争激烈,一部分学生有点急功近利,个人忧虑感增强,从而出现盲目的从众心理,迫切寻求群体认同,在这种形势下,一些西方文化开始与宗教文化结合,以娱乐、消费产品等方式呈现,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

(四)部分学生党员在防范校园宗教传播方面做得不够

在问卷中,“大学生不论在学校还是放假回家,都不应当有宗教行为或从事宗教活动”选择认同的有112人,占89.6%;选择不认同的有13人,占10.4%,其中党员3人,占党员总人数的12.5%。“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应当有宗教信仰”选择不认同的有21人,占2.4%,其中党员4人,占16.7%。尽管大学生党员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但是由于对国家宗教政策不熟悉,导致其对抵制校园宗教渗透的意识不强。

三、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在“三全育人”上下功夫

大学生信仰上模糊,根本原因是没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在成长困惑期出现信仰“真空”。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思政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该立足于时代要求和历史高度,在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变化趋势和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多层次、递进性、动态化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中,要承认价值追求多样化,抓好思政课堂和第二课堂。建立思政大格局,主动关心学生,建立情感联系,增强学生的心理归属感。在开展学生活动和班级教育中,结合学生成长环境,开展与宗教事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明确“宗教和教育相分离”等原则,要求大学生自觉遵守法律,主动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

(二)着力提升学生服务质量,在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上下功夫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议上提出的重要工作理念,也是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和工作方法。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善于把理论政策宣传教育与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教育理念与解决学生个体性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谈心谈话、班会等方式,解答学生成长困惑,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注重个体关怀和心理疏导,使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入情入理、潜移默化。

(三)着力强化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在理想信念教育上下功夫

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在入党动机、党史党情等方面结合学生的成长实际开展教育。同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纠正部分学生入党目的的功利性倾向。加强日常教育管理,使学生自觉践行党员义务,树立党员形象,对校园内出现的宗教行为要亮剑发声。

(四)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在提升辅导员思想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上下功夫

学生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推手,一定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首先,从自身做起,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熟悉掌握国家宗教政策,指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宗教信仰。其次,提高政治敏锐性,在关键节点做好风险防范工作。高校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理论好、综合素质高、具有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卢远,林文旭.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J].高教探索,2009(1).

[2]马定松,向泰.宗教信仰的心理功能探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3(12):16,22.

[3]王康.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综述 [J].中国青年研究,2010(01):59-64.

[4]吕超,熊坤新.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综述[J].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4(12).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思政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