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物角色的设定看《俄狄浦斯王》与《雷雨》在悲剧创作上的传承与发展

2019-04-08陈星霖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雷雨

陈星霖

【摘要】从人物角色的设定研究《俄狄浦斯王》与《雷雨》在悲剧创作上的传承和发展。同为悲剧作品,《雷雨》与《俄狄浦斯王》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如“恋母”情结与悲剧命运,但在创作背景与人物性格方面却有极大差异。有别于《俄狄浦斯王》中单纯的命运观念及其悲剧结局,《雷雨》中的人物体现出了一种在宿命论“因果报应”之下人性被黑暗社会无奈吞噬的“弱者”之无力感,在狭小的天地中受着管辖,试着用更加纯净的灵魂洗涤自己的罪恶;有别于希腊作品充盈着一种将苦难收摄于心的担当英雄感与进取崇高性,《雷雨》则充满小人物在黑暗势力与社会矛盾中错综纷乱、不可调和所导致的一种悲剧感。总体来说,《雷雨》在继承了《俄狄浦斯王》古希腊悲剧血统的同时进行了发展与创新,在意蕴与内涵上都有较大突破。

【关键词】《雷雨》 《俄狄浦斯王》 命运悲剧 社会悲 人物角色设定

一、前言

曹禺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雷雨》是他的代表作。这部才华横溢之作,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甚至传颂“当年海上惊雷雨”。作品以“追溯式”结构展现了两代人在30年的漫漫时光中各自用血泪浇铸的悲苦经历与错综复杂的爱恨纠葛,在封闭闷热的周公馆中,痛苦与矛盾交织的情仇下,铸就了集巧合、宿命、乱伦、救赎、阶级斗争于一体的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然而这部作品却有着深刻的古希腊悲剧血统,年轻的曹禺在痴迷西方戏剧时期完成了这部魅力作品并在后来坦然承认:“这个剧有些人说是受易卜生的影响,但与其说是受近代人的影响,毋宁说是受古代希腊悲剧的影响。”血统的始者《俄狄浦斯王》是“命运悲剧”的代表作,对于后世戏剧作品有着深远影响,“从古代断断续续上演到今天”。本文将从人物角色设定的角度分析《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中悲剧创作的传承和发展。

二、《俄狄浦斯王》与《雷雨》的人物设定

1.《俄狄浦斯王》的人物设定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因为其浓郁的神话色彩、完美的矛盾冲突、首创的“回溯式”戏剧结构而被称为“悲剧典范”。俄狄浦斯生来背负“杀父娶母”的神谕,被害怕预言应验的亲生父亲丢弃,却作为邻国的王子被抚养长大。为了逃避预言,俄狄浦斯竭尽所能与命运抗争,却终在阴差阳错之下错手杀死自己的父亲,回到忒拜城迎娶了自己的母亲。而在他为解除瘟疫而再次追查凶手时却痛苦地发现自己原来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应验了神谕中所昭示的一切罪恶,最后,戳瞎双眼将自己终身流放。每一个读者读到这里都不禁为此感到悲叹。“悲剧人物的灾祸如果要引起同情,他必须拥有丰富的内容意蕴与美好品质,正如他们的遭到破坏的伦理理想与力量让我们恐惧一样,只有真实的内容意蕴才能打动高尚心灵的深处。”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是一个悲剧英雄,一個近乎完美的人设,他在命运的巨轮下惊奇而迷惑地抗争,解答斯芬克斯的谜题,拯救忒拜城的人民。这个古希腊奴隶制时代天神般的人物有着不凡的智慧与能力,与生俱来的清醒冷静的反抗意识,却丝毫不具备绝望之感与悲观情绪,在力量悬殊的斗争中不可避免地崇高地毁灭。配角人物是具有特定显赫王室背景的王族,却是最受命运漩涡拨动的人物。其父拉伊奥斯用铁钉钉穿其子脚踵,令仆人把婴儿抛入河中;其母伊俄卡斯忒在察觉真相边缘后极力阻止俄狄浦斯的调查,最后终羞愧自尽,在生产力低下、道德观初步形成的社会背景下,两个声名显赫的王族在穷尽所能、无力逃避后终在自我挣扎中触礁,拜倒于命运无形而专横的威力之下,让读者为这些古希腊的“大人物们”陷入怅然与沉思。

2.《雷雨》的人物设定

对比千年后的《雷雨》,30年前周家大公子周朴园在南方无锡抛弃了爱人侍萍,30年后机缘巧合他们又在北方周公馆相见;为摆脱继母蘩漪狂热爱意的大儿子周萍将目光对准了侍萍的女儿四凤,二人坠入爱河;而周朴园曾经抛弃的二儿子鲁大海如今却在亲父矿上做工并带头造反,这些不免是惊人的巧合。这其中每一个人物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命运,在冥冥之中的力量的控制下,他们“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气力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周萍是《雷雨》里的中心人物,在这密封如罐头一样的周公馆里,他与年纪相仿的继母蘩漪触犯了“母子”不伦之恋的戒律;当周萍为了逃避内心道德谴责而把生命交给另一个女孩子四凤时,却又误撞进了兄妹乱伦的另一层禁忌当中。而剧中最“雷雨”的角色——蘩漪,一个执拗、乖戾、毫不妥协、生命烧得如电火一样狂热的女子,在受到封建大家长周朴园实施的精神虐待后,倜傥风流的周萍闯入她的生活,有如夏日干柴遇火则燃无法扑灭。她在情欲的解放中体味到精神的自由,在黑暗的坑里用伦理的罪恶来证明自己是一个“需要真真活着的女人”。

三、《俄狄浦斯王》与《雷雨》的传承与发展

1.主题:命运悲剧与社会悲剧

颇为相似的“恋母”情结与悲剧命运,《雷雨》的设定却是基于封建社会制度之上的小人物的摧毁与埋葬。有别于俄狄浦斯作为悲剧英雄,在对抗冲突中人与命运趋向统一的抗争精神,《雷雨》中的人物更多体现出一种在宿命论“因果报应”之下人性被黑暗社会无奈吞噬的“弱者”之无力感;有别于俄狄浦斯将罪恶源头归结于自身,积极进取,雷雨中的人物却在等待着别人的拯救,在狭小的天地中受着管辖,试着用更加纯净的灵魂洗涤自己的罪恶;有别于《俄狄浦斯王》中悲剧结局是由真实存在并为人们真诚相信的神谕所使,《雷雨》的悲剧则是小人物在黑暗势力与社会矛盾中错综纷乱不可调和所导致的,这是命运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的“火”“一元”论体现了一种对于命运不可抗拒的探询,这对于人类命运始基的揭秘正体现了古希腊时代悲剧的内在意义。《俄狄浦斯王》也正是这样一部典型的命运悲剧,处于人类文化童年时代的作者用单纯稚嫩的童心探求人与命运斩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然而《雷雨》的创作却跳出了古希腊悲剧纯命运的光环,年轻的曹禺坦言自己没有能力去形容这个大而复杂的命运真相,只好用悲悯的心情写着这些跌在死亡沼泽里挣扎的赢马,写着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悲剧。

2.悲剧的原因

同为悲剧创作,两部作品产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个原因便是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差异。远古的希腊人总将命运作为戏剧里的普遍主题,这是与他们的历史背景与思维定式分不开的。马克思曾经表示,希腊是泛神论的国土,每个地方都要求在它的美丽的环境里有自己的神。俄狄浦斯所处的时代正是人类由野蛮跨进文明的过渡时段,在哲学理性世界观并未完备的时候,神话世界观仍旧占据着人类心灵。先民对于不可征服的自然力量的坚定信仰使他们在勇敢接受安排的同时走上渗透苦难却充满神圣的自我拯救道路。这一点从戏剧之始,俄狄浦斯力图缓解瘟疫灾难拯救子民,到戏剧结尾以一己之力承担罪过救赎城邦,都使戏剧充盈着一种将苦难收摄于心的担当英雄感与进取崇高性。而曹禺在借鉴希腊悲剧命运巧合性的同时也将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社会的缩影融入《雷雨》中,使这部作品在继承古希腊血统的同时在内容丰富度上远远超过《俄狄浦斯王》。《雷雨》的时代是理性世界观早已完备的时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于神灵命运的信仰随尼采一声“上帝已死”遭到致命冲击,古希腊单纯的命运观念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雷雨》表达的现实问题,代表封建势力的周朴园与有着新兴思想的蘩漪、周冲等必然产生比《俄狄浦斯王》更为复杂的矛盾冲突与更为深刻的悲剧结局。

第二个原因来自于人物角色自身。同为戏剧主角。俄狄浦斯是古希腊奴隶制时代的显赫王族,神话世界观里崇高不凡的英雄。他对神灵的旨意有挑战之意,因此离开了自己养父母的国度,并且猜出谜底杀死危害人类的斯芬克斯;他经历痛苦煎熬毫不退缩,在苦难折磨中坚强前进,背起罪恶重负,具备一种敢于正视人生苦难、反抗命运和邪恶势力捉弄、争取人类自由的伟大而崇高的精神。俄狄浦斯几乎完美的优秀品质使他在整部戏剧里尤显无辜,致使这部悲剧十分令人同情。反觀《雷雨》,作品通过对周公馆这座黑暗的阎王殿的事件追溯展示封建道德对人性的摧残。不似俄狄浦斯与伊俄卡斯忒含有爱情与感恩成分的婚姻,灰暗眼神中闪烁迟疑、怯懦、矛盾的周萍对于继母蘩漪只有满足各自欲望的病态的结合与始乱终弃的悲惨结局。作品中最具反抗意识与刚烈性格的蘩漪,却在女子最好的年华经受身体心理双重摧残。少女时期为婚姻所骗、在周朴园所代表的封建势力下经受的煎熬、被周萍不负责任的抛弃、在周公馆内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痛苦处境使她的内心世界近乎崩溃,也令她成为一个阴婺、乖戾、不择手段的女子,蘩漪在最后关头不顾一切的阻拦也间接致使了悲剧的发生。而矛盾冲突的源头,封建大家长周朴园道貌岸然、行为放荡,年轻时对侍萍的玩弄与抛弃,导致了30年后双方重逢时十分激烈的矛盾冲突;他专横独断、唯我独尊,对蘩漪的无爱与摧残、对大儿子周萍的冷淡,致使了这出母子乱伦的道德悲剧的产生;而他作为一个资本家,残忍、贪婪、唯利是图以及对工人的剥削压迫也直接导致他与亲生儿子鲁大海之间阶级矛盾的产生。《雷雨》的悲剧感正是由这些来自不同阶层、有着不同性格和价值观的人物的种种所作所为交织而产生的。因此,《雷雨》可以说是一部环环相扣、触目惊心的社会悲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同为悲剧作品,《雷雨》与《俄狄浦斯王》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却也有着显著不同。作为诸多学者曾经研究过的命题,《雷雨》与《俄狄浦斯王》的异同之处可列举许多,产生原因更是涉及诸多领域。本文仅仅从人物设定角度分析《雷雨》对于《俄狄浦斯王》的继承和发展,观点不免略显片面,且对于《雷雨》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方面未解释充分,这是本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曹禺.曹禺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2]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八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3]黑格尔.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曹禺.曹禺谈《雷雨》[J].人民戏剧,1979,(03).

猜你喜欢

雷雨
僧院雷雨(四)
僧院雷雨(一)
雷雨
《雷雨》中的“雨声”
齐心协力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雷雨
“功率”练习
沪剧《雷雨》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