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2019-04-08倪升周
倪升周
【摘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侧面地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高段阅读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精神世界和人文底蕴,而且教师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理解语言文字的独有视角。
【关键词】小学高段学生 语文阅读 能力培养 积极意义
教师对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其写作水平的重要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有效的阅读方式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底蕴培養,是当前教学教材改革下凸显的一个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向。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受到应试教育思想下的基础知识占考试比例较大的影响,教师往往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因此,学生在对语文知识缺乏个人情感的体验中进行课堂学习,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往往容易感到语言文字的苍白无力,使其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更多、更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这样一来,学生便在对语文的学习上没有主观积极的探索态度与兴趣,于是便导致教师对学生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越是强化基础教学和作文训练,学生的成绩则越是不够理想。教师若想改变这一现象,则必需在课堂教学中从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方向入手,在平时开展多种阅读模式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以阅读促进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对其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
教师的教学理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教师对于语文教学方法的解读,直接作用在其对教学知识组织的侧重点上。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其本身就是教材文本的直接载体,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强调语文学习中阅读的意义,把其自身形成的对语文阅读意义的独特理解与感受传递给学生,并做好其在语文阅读中受益的宣传,同时,结合不同的学年、学段为学生设计不同的阅读活动。在学生的个人情感在文字浏览中得到充分满足、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的时候,学生便会感受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就是他们学习语文最大的乐趣,语文素养的加强才能使其的综合素质全方位地得到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使其符合时代发展与进步的要求。
三、教师对高段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教师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所谓的小学高段,就是针对学生而言,对于字词掌握和理解能力一个快速提升的有效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自主阅读上的指导,并在课堂教学中从视觉材料的文字、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专注阅读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力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并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在课堂中教学柯岩的作品《种子的梦》时,首先要明确这首诗歌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代表作品,而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那个时期是中华民族从1949年的十月一日建国之时开始,在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上,建设新中国之后的民族复苏的开始。在这篇文章中,诗人以“种子的梦”为题,间接抒发了其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新生事物的一种情感寄托。小学生在初步对诗歌文字进行理解的时候,由于其年龄较小,对文字理解能力较弱,因此,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文化指导。教师为学生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的时候,则可以采用视频资料对比的手法,以此加强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情感认同。例如,教师剪辑制作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建国期间的有代表性的画面,对文章中那个象征民族精神的“种子”的那种不畏艰险、敢于拼搏的勇气才能在阅读中体会到“力量”的存在,从而使学生对现代诗歌产生正确的认识,创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2.教师对学生科学阅读习惯的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与兴趣生成的重要时期。而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的前提在于教师教授其科学的阅读方法和对其阅读习惯的培养。基于学生阅读能力存在的差异,教师要结合每单元的阅读教学内容合理地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通过寻找阅读内容的关键句、摘抄启发性句子、写读后感等方式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习惯的教学目标。只有教师引导学生接触更多有意义的课外读物,才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开拓学生的眼界,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在文字阅读中的感受审美体验,使其自身形成对语言文字的独有视角,完善健全小学生的人格特点,同时,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使其对于教材内容中的阅读理解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修鞋姑娘》的阅读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掌握人物特性之后,还能够从课文中掌握其他知识,首先,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笔画出能够体现“我”对修鞋姑娘情感态度的变化的句子。其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复述文章中作者对修鞋姑娘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的语句,体会在文章语句的描写中所表现出的修鞋姑娘的品行。以此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阅读具有目的性的语句,从而真正了解文章的写作用意所在,并体会、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情感态度所在。只有学生真正读懂文章才可能对阅读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才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文章的段落特点,最终总结文章写作特点,不断吸收,学习其精华所在,将这些方法用于服务自己的写作需要。光阅读不去写作则相当于纸上谈兵。因此,只有在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中进行持之以恒地练习,才能真正地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教学目标。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阅读内容的横向延伸
对于小学生高段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将大量优秀的课外读物有针对性地充实到阅读过程中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严谨把握每个学习单元的阅读内容特点,并且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必读的文学作品,在统一的课外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适当地选择篇章优美的经典段落引导学生进行背诵。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学生喜爱的文章,教师则可以利用互联网下的信息技术,在白板教学工具上呈现补充资料的阅读内容,以此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例如,在教学《叶公好龙》之后,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共同阅读《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经典神话文本,因为集体阅读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之后对阅读内容的讨论、点评,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的,在视野的开扩中,教师帮助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创建宏大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丰富其文学素养,并帮助学生奠定对中华语文的独有视角与独特见解,以此来为其形成独立人格奠定基础。
四、结语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要注重对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各个方面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对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抓住其在小升初之前的关键时间段,从课内外的篇章入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延伸新的阅读领域,以阅读来促进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语文的学习,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荣.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1.
[2]李文碧.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