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扬州山子雕的造型语言特点
2019-04-08杜思瑶
陈 曦 杜思瑶
(华北理工大学 研究生学院,河北 唐山063000)
一、扬州山子雕
“山子雕”技艺是扬州玉雕的传统工艺,多用子玉材料,子料中有的存在石性和绺裂,山子雕造型就在于利用子料光滑的卵状外形,选择保留玉质好的地方,运用传统雕刻技艺表现人物、楼亭山水、花草飞禽,并“集聚”于山坡或崖窟,推凿也可深可浅,由此造就一个比较完整的令人神往的艺术场景。技艺继承了玉雕中的浮雕、圆雕、镂空雕等传统技法,并得以发展,如浮雕技术中则将浅浮雕、深浮雕、阴刻、阳刻、线刻等多种技艺相结合,雕出来的一副立体画面。在构图设计上运用国画的写意、线描的写实以及建筑透视技巧,使作品层次清楚,章法合理。
二、扬州山子雕的历代造型
扬州玉雕的历史悠久,高邮龙卧遗志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后期的玉璜、玉管等物,而古籍《书经.禹贡篇》中“扬州贡瑶琨”的记述和扬州蜀冈出土的玉璧、玉琮等生产工具,把扬州玉器的历史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夏代。扬州玉雕的繁盛期为汉、唐、清并在乾隆年间达到了顶峰,成为全国的玉雕中心。汉代扬州天山一号墓出土的玉环、玉壁工艺已有一阴刻和浅浮雕手法,西汉《白玉蝉》的,“汉八雕”代表了当时的技艺。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隋唐扬州经济和玉雕工艺的繁荣。加之鉴真大师从扬州东渡日本,玉雕也开始了对外交流。宋代扬州玉器开始向大型陈列品发展,出现了炉瓶、花鸟的代表品种和镂空雕、链条制作的特色技艺。《玲珑玉塔》就是代表,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另一种特色技艺“山子雕”。清代扬州玉雕进入了全盛时期,两淮盐政在扬州建隆寺设玉局,大量承制宫廷玉器,其特色为品种齐全,善雕大件,并与书画艺术相结合,镂空使作品具有透视层次和故事情节,清代的《大禹治水》玉山和《会昌九老图》玉山,堪称代表性珍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著名玉雕专家伯达先生,对清代扬州山子雕极其代表作品有极高的评价。
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仿古玉器层出不穷。“山子”是明清玉器的一大特色,也代表了玉雕艺术的最高水平。往往在同一件作品上,立体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山水、草木、动物,有高浮雕、浅浮雕、线刻、刻款、多层透雕、镂雕等多种技艺;对复杂图案能够精确掌握,同时也更加重视细节处理,这些都使明清雕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其创作摆脱了实用器的框架,成就了纯粹视觉艺术的特质。题材大多是人物、山水、楼阁、动物等,层次分明,形态各异。玉山子的雕刻,从取景、布局到层次排列都渗透着绘画的章法,因此其与绘画的联系甚为紧密。自宋代,玉匠就开始将绘画的构图、运笔等因素运用到工艺美术领域中。由元代开始,玉器雕琢中绘画因素的影响逐步加重,而明代以画入器的情形更加普遍而明确。但严格来讲,乾隆中期以前,画景仍多是被当作“装饰纹样”来运用,这种情形直到乾隆中期以后,玉山子开始盛行,才有了质的转变。因此,玉山子也可被视为一幅立体的山水画,乾隆皇帝称之为玉图书。其中最著名的有《会昌九老山子》、《大禹治水山子》。
三、扬州山子雕的发展
扬州山子雕的发展在清朝乾隆时期达到顶峰,道光以后,清朝社会经济衰退,玉料日趋短缺。扬州玉雕业随之衰落,只有小件产品。山子雕逐步失传。民国年间,立雕产品已不再生产,主要从事漆器镶嵌平面玉件和男女佩饰等小件产品的生产。
新中国建立后,玉器生产逐步恢复、发展,走向辉煌。传统山子雕品种得到恢复,并再创了几件继《大禹治水》后山子雕的精品,被国家作为珍品永久收藏:花卉、炉瓶、鸟、兽四大类产品的花色品种有所增加,且出现了人物和炉瓶结合、炉瓶和宝塔结合的混合造型,形成了扬州炉瓶新风格。扬州玉雕产品频频在全国获得金奖、银奖,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玉雕产业不断壮大。然而,受到发展思路、制作工艺等的影响,玉雕艺术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当前,阻碍玉雕艺术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过于注重材料和工艺,没有在设计上下功夫;二是创新不足,造型千篇一律受;三是过于注重作品的寓意,没有赋予作品时代感;四是缺乏高素质的玉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