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差强人意”及词义主观化

2019-04-08王洋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偏向词义副词

王洋河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62)

学界关于成语“差强人意”语义的探讨已经非常充分。总体看来,讨论“差强人意”的文章观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差强人意”不是“难以令人满意”,而是“比较令人满意”,如倪林生《“差强人意”并不“差”》、焦凤鸣《何谓“差强人意”?》、孙莉《“差强人意”=“不尽人意”吗?》、赵丕杰《“差强人意”是不能令人满意吗?》等。另一类主张“差强人意”非“比较令人满意、尚使人满意”,而是“甚使人满意、很使人满意”,如肖旭《也释“差强人意”》、王承略《“差强人意”解》等。副词“差”究竟作何理解?本文认为,此两类观点皆有可取之处,应该综合起来看。站在汉语史角度看,词语、成语等词义是不断变化的,词义会扩大、缩小、转移。“差强人意”的理解核心在于“差”之词义。

一、“差”之词义分析

“差”的词义历来就存在争议。何乐士[1]《古代汉语虚词通释》认为,“差”常用在谓语之前,表示具有某种程度,可译为“稍微、比较、大致”等。杨树达《词诠》释为“表度副词,仅也,略也,较也。”解惠全[2]《古书虚词通解》引述了《词诠》《助字辨略》之释义,又补充“此项用法或由形容词歪邪义虚化而来,与‘颇’演化平行”。《古代汉语虚词词典》释为“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具有一定程度。可译为‘稍、略、比较、大致’等”[3]。上述观点大致相似,即“差”有“比较、略微”等义。刘淇《助字辨略》释为“甚、颇”与“稍微、仅、略”之义。张相[4]《诗词曲语辞汇释》:“差,甚辞,犹最也;颇也。与差少之本义相反。”此二者指出“差”有“最、甚”等较深的程度义。就权威工具书的释义来看,《辞源》(1998):“差,比较,略微。”《汉语大词典》(1997)释为“尚能令人满意”,《辞海》(1979)亦释“尚能使人满意”,《现代汉语词典》(2014)也解释作“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并标注“差:稍微”。此类工具书释义与何乐士等学者的观点类似。我们疑惑的是,“差”为何同时具备“略微”“比较”“大致”“最”“甚”等在程度义上具有等级差异性的词义。本文在此就“差”语义变化的过程及变化的机制做进一步阐述。

(一)对比双方中,一方出现,另一方在上下文里

例1 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后汉书·吴汉传》)

此“差”义有争议。《汉语大词典》《辞海》释作“略,稍微”,王先谦《集解》引王幼学云:“谓汉甚起发人意思。” 张相[4]《诗词曲语辞汇释》:“差,甚辞,犹最也;颇也。与差少之本义相反。”何乐士[1]《古代汉语虚词通释》释作“比较”。此“差”究竟怎样理解?从内容看,李贤注曰:“ 隐,威重之貌。言其威重若敌国。”此注甚是,“隐”在此句中乃“稳”义,《大字典》列出“隐”之“安、定”义,《方言》卷六:“隐,定也。”再看其他释义,《说文》:“隐,安也。”《广雅·释诂一》:“隐,安也。”《广韵·隐韵》:“隐,安也,定也。”可见,“隐”有安稳义,如《大字典》引《投简梓州幕府兼韦十郎官》:“幕下郎官安隐无,从来不奉一行书。”此“隐”即稳。“隐若一敌国”义指挥若定、可敌一个国家。此句来源于《汉书·游侠传》:“大将得之,若一敌国矣。”此句包含对比的语境。在战斗不利的情况下,诸将多惶惧,吴汉意气自若,于是皇帝感叹曰“吴公差强人意”。“强人意”指振奋士兵的斗志、士气。在诸将与吴汉的对比中,诸将惶惧可记作X,吴汉能够振奋士气可记作-X/Y,“差”指偏向。从客观语义来说,“吴公差强人意”指吴公偏向能够振奋士气。皇帝的感叹赞美了吴公的英勇沉着,其实暗含着对惊慌失措的其他诸将的贬低。

例2 广汉奏请,令长安游徼狱吏秩百石,其后百石吏皆差自重,不敢枉法妄系留人。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长老传以为自汉兴治京兆者莫能及。(《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例2中的“其后百石吏皆差自重”存在着关于百石吏的对比,即游徼狱吏增加俸禄前与增加俸禄后的对比。由语境可以推出,此句以“自重”为参照,增加俸禄前,这些狱吏有枉法徇私的行为,此情况记作X。增加俸禄后,“百石吏皆差自重”,此情况记作-X/Y。 此“差”即偏向,“差自重”即偏向自重,不敢再有枉法行为。

例3 左冯翊、右扶风皆治长安中,犯法者从迹喜过京兆界。广汉叹曰:“乱吾治者,常二辅也!诚令广汉得兼治之,直差易耳。”(《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例3中亦有对比的情况。京城周边冯翊、扶风两地治理得不够好,犯法者多。赵广汉认为,如果让他来将京城、冯翊、扶风三地兼而治理,京城长安的治安就更好了。此对比主要是冯翊、扶风两地由他人管治与由赵广汉管治,对比的结果是,如果是赵广汉治理,那么情况就会好很多。此“差易耳”指偏向容易。刘淇《助字辨略》指出“差”之“甚、颇”义,并引此语料。刘淇的分析主要以语境为根据,属随文释义。从根本上说,“差”表偏向义。此对比中,只谈了广汉兼而治之的情况,暗含的对比对象“二辅由他人治理”由上下文可知。

(二)对比双方中,一方出现,另一方隐藏

例4 其人差短小,言语不与韩同。(《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例5 方可三百里,多竹木丛林,有三千许家,差有田地,耕田犹不足食,亦南北市籴。(《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例6 唯班固著《百官公卿表》,记汉承秦置官本末,讫于王莽,差有条贯。(《后汉书·志第二十四》)

这类对比难以察觉,需要深入分析。例4的对比中,明显的一方为《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所载马韩之西海中大岛上的居民,暗藏的对比方应是彼时的汉朝人,对比的结果是岛上居民偏短小。例5的对比中,“方可三百里”之地是明显的一方,另一方应是言者所理解的彼时普遍的情况,对比结果是偏有田地。例6中暗藏着对比。一方是班固所著《百官公卿表》,另一方没有明示,应是其他的百官公卿表。两相对比,言者认为班固所著《百官公卿表》偏有条理。

(三)对比双方都直接出现

例7 且汉总帝皇之号,号曰皇帝。有别称帝,无别称皇,则皇是其差轻者也。(《三国志·王朗传》)

例8 安定孟与时,与余为同年进士,而以余年差长,常兄事之。(《震川先生集·送同年孟与时之任成都序》)

例9 要知甲子,陈抟差大,邵雍差小。(刘克庄《水龙吟》)

例10 君记取,向中州差乐,塞地无欢。(刘克庄《沁园春》)

此句中“差”亦具有典型性,义为“偏向”。例7在皇与帝两个称号的比较中,“则皇是其差轻者也”义为皇之称号是偏轻的,而帝的称号是偏重的。《说文》:“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尔雅·释诂》:“帝,君也。”“帝,王天下之号也。”《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可见,“皇”“帝”乃近义关系。在例7中,作者将“皇”“帝”进行了对比,指出“皇”偏轻。例8言者与孟与时年龄相互比较,言者年龄偏大。例9陈抟与邵雍年岁相比,陈抟偏大,邵雍偏小。例10中州与塞地相比,中州偏乐,塞地苦寒无乐。戴世君将这类对比分为三种情况:两事都说,都明说类;两事都说,一明说、一暗说类;两事一事说,一事不说类。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副词“差”本义乃“偏向”,即在对比的语境中偏向某一方,语义较客观。但“差”所出现的对比语境不稳定,有时非常明显,有时某一对比方被隐藏或省略掉,这种情况容易误导我们对“差”义的理解。

二、“差”之程度义的等级性

就程度副词“差”的语义来说,其本义为“偏斜、偏向”,但在一定语境下,其又能被理解为一系列程度义,这些程度义皆属相对程度副词范畴,如最高级、比较级、最低级等,可以看作程度副词连续统。《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差”本义为“失当”“差错”,引申为“差异”,可用作副词,用例约始见于汉代。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具有一定程度,可译为“稍、略、比较、大致”[3]。此分析颇正确。程度词主要是指示性质的数量特征。石毓智将程度副词分为相对程度副词和绝对程度副词。综合张桂宾[5]等学者的观点,相对程度副词有最低级、比较级、更高级与最高级四个等级,具体见表1。

表1 相对程度副词的程度分级

对于“差”之“稍、略、比较、大致”义的来源,本文认为,“差”在“偏斜、偏向”义的基础上,随着副词“差”的频繁使用,经过语境的感染,“差”表现出一定的程度义,这样促使“差”被理解为“甚、最”“大致、比较”“略微”等具差异性的程度义。综合各家的例句及注释,本文将例句归类如下(部分语料各家分歧较大,暂不列出):

1.“差”指甚、很

例11 关城乃形势,地险差非一。马岭逐纡回,犬牙傍隆窣。(何逊《登石头城诗》)

例12 岂为草木计,而欲求两全?物理贵见微,勇退差为贤。(陆游《七月十一日见落叶》)

上述两例来自《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释作“差,甚辞,犹最也;颇也。与差少之本义相反”[4]。从语境来看,例11“差”有“甚、很”义,表示地势非常险要、崎岖。例12“差”可理解为“最”,“勇退差为贤”乃指勇于隐退是比较明智的。这种分歧也体现了语境义的不确定性。在言者与听者的交流中,主观性起着较大的作用。从句子表达上看,此“差”若理解为“甚、很”也较合理,关键是听者或读者如何理解言者或作者传达出来的意义。

2.“差”指比较、大致

例13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世说新语·言语》)

此例何乐士释作“大致、比较”[1],本文认同此分析。此句指空中撒盐大致可以比拟大雪纷飞的场景。再如“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后汉书·党锢列传 》)”。据语境,此“差”可理解为“比较、大致”,指张俭家里比较富裕,能够解决温饱。

3.“差”指略微、稍微

例14 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而税一如旧制。(《后汉书·光武纪》)

例15 既不能躬耕而食,惟当亲冒矢石,为民除害,差可自安耳。(《资治通鉴·后周纪三》)

例16 人问抚军:“殷浩谈竟何如? ”答曰:“不能胜人,差可献酬群心。”(《世说新语·品藻》)

刘淇《助字辨略》指出“差”为“稍微、仅、略”之义。本文认为其分析正确。例14“粮储差积”指粮食略有盈余。例15指稍微可以令自己安心,句尾语气词“耳”乃“罢了、而已”等义,亦能表现“差”的低程度义。例16指殷浩清谈的水平稍微可以让众人满意。本文认为,副词“差”之程度义是由句子语境影响而产生的,程度义内部的差别由两者对比情况的程度差异引起,其大致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副词“差”程度义之产生

在讨论“差”词义变化上,“颇”词义变化可供参考。黎锦熙、刘世儒[6]曾言:“‘颇’往积极方面看,就是‘相当’的意思。”“‘颇’往消极方面看,就是‘不大’的意思。”太田辰夫[7]也认为:“‘颇’被解释为‘甚也、稍也’,但同时表示强度和弱度是不可能的。恐怕它只是单纯地表示偏向,而和这种偏向的方法与强弱无关。”此分析有一定见地。“颇”发展出副词义,指程度浅,略微。《广雅·释诂》:“颇,少也。”如《史记·儒林列传》:“襄,其天姿善为容,不能通礼经;延颇能,未善也。”相当于“很、甚”。《正字通·页部》:“颇,良久曰颇久,多有曰颇有。”《论衡·明雩》:“雨颇留,湛之兆也。旸颇久,旱之渐也。”《汉书·王商传》:“商为外戚重臣辅政,推佑太子,颇有力焉。”《现代汉语词典》:“颇,很,相当地。”《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颇,表示程度相当高,绝对程度词。”[3]张谊生[8]归纳指出,“颇”是表示程度的限制性副词,可以表程度之高,也可以表程度之低。“颇”义为何既能指“很、甚”,又能指“略微”?这与其副词义来源有关。高育花、李强、戴世君也指出,“颇”本义为“偏”,在语义中表“偏差”义,这种偏差既可能是偏多,也可能是偏少,反映在程度语义上,即包含程度深或浅等情况。汉语副词“较、偏”也存在类似情况。

三、词义主观化现象

在谈论词义虚化的语用机制时,刘坚、张谊生均谈到了语境吸收。刘坚等[9]认为,词的意义和功能是在一定的语境之下体现出来的,在词语语法化过程中,语境影响是值得注意的因素。张谊生[8]指出,“语境吸收”指在词语的使用过程中诱发某个成分虚化的上下文。钱兆明、何兆熊、何自然均讨论过语境对词义的影响,大致看来,语境对词义的影响包括词的概念意义、语法意义、主题意义、文化意义、风格意义、搭配意义等[10]。就“差”来看,语境的影响主要是语义方面。“差”的虚化,受到了上下句语境的影响。如例1“吴公差强人意”中的“差”只有“偏向、偏邪”义,客观上并无程度义的深或浅,但在此语境中,皇帝赞叹吴公的沉着勇敢,对吴公非常欣赏,句尾还有语气词“矣”。整个语境表现出较深的程度义,因而张相释为“甚、最”。但对此“差”,《大词典》《辞海》释作“略,稍微”,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释作“比较”,亦可看出语境义的不确定性,从认知上看,是言者与听者在主观理解上存在分歧。再如例6“唯班固著《百官公卿表》……差有条贯”,此句中亦有对比情况,但对比不明显。明的是班固《百官公卿表》,暗的是以往其他的百官公卿表,通过对比,言者认为前者有条贯。此“差”本应理解为“偏向”,但在此语境下,“差”可认为是“很、甚”(张相),但也能理解为“比较”。“差”又能出现在另外的语境。如例15“既不能躬耕而食,惟当亲冒矢石,为民除害,差可自安耳”,此“差”也应作“偏”理解。本句也说了两种情况,一是躬耕而食,二是亲冒矢石,为民除害。在这两者中,言者偏向“为民除害”。但在语境中,“差”有“略微、稍微”义,其后又有语气词“耳”,相当于“而已、罢了”,更确定了“差”的低程度义。例16 中“殷浩……差可献酬群心”,此“差”亦应理解为“偏向”,语义较客观,主要谈论了两方面,一方面指殷浩清谈水平不能胜过别人,但另一方面,还能使人满意。在“不能胜人,差可献酬群心”的语境中,“差”能解作“稍微、略微”。

上文关于语境的分析,归根结底是词义虚化中的“主观化”现象。Lyons、沈家煊指出,“主观化”是指说话人在话语中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包括历时、共时两个概念,从历时上看,主要指主观性的结构如何通过其他结构逐渐演变而来。学者Edward Finegan认为主观化表现在说话人视角、说话人情感和说话人认识三个方面[11]。其实,在语言的交流中,“主观化”不仅是对说话者而言,同样也涉及听者。听者或读者的视角、情感和认识也会影响到词义。如“敢”,原是助动词,有“能、可、会”等义。《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儆我友自逸。”“不敢”乃不能、不可。但“敢”出现于反诘句的频率很高,如《左传· 昭公十二年》:“周不爱鼎,郑敢爱田?”在语境的感染下,“敢”逐渐变为反诘副词。在一定的语境下,听者的主观分析逐渐影响词义,久而久之,导致词义发生变化,在约定俗成的环境下,词义变化最终确定下来。此种情况,沈家煊[11]提出了“识解”(construal)概念,指说话人或听话人对一个客观情境加以认识而形成的概念。在语义的虚化中,对于“识解”,Elizabeth Traugott概括为“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现象。她认为在虚化过程中语义的演变,往往是某一功能/语义在上下文的影响下,由命题的功能变成语言表现上的功能;在主观化过程中,语义变成不再指较客观的语境,而指较主观的语境,不再用于表述事物。对于语法化中的主观化,她提出了由命题功能变为言谈功能、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由非认识情态变为认识情态等情况。显然,“差”由“偏向”义发展出“略微、比较、甚”等有等级差别的程度副词义,也是主观化的结果,此种演变属于“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

综上,“差、颇、较”等副词本为“偏向”义,指偏向某种情况,语义相对客观。但在句子的上下语境中,听者根据自身的视角、情感、认识等主观分析,将“差”理解为“略微、稍微”“比较”“很、甚”等具有程度差异性的词义,久而久之,“差”词义受到语境感染,呈现主观化趋势,由客观意义渐渐变为主观意义。但与“颇”不同的是,副词“差”在后世文献中使用的频率逐渐降低,最终在共同语中被淘汰。“差”词义的主观性导致了“差强人意”这一成语的语义也存在多变性,暂以《四库全书》中清代文献为例,其使用情况见表2。

表2 《四库全书》清代文献中“差强人意”的使用情况

1.很、甚

例17 词曰:武教先射义,从来观德称高艺。孤矢见志,丈夫凌云吐气。更喜佳人效瞿圃,熟娴弓马持妙技。差强人意,世风堪异。(《飞龙全传》)

2.比较、大体上

例18 二凤道:“起句极佳。”幺凤道:“差强人意,谈不到极佳。”(《神魔列国志》)

例19 不分胜负临枰局,敢学浮沈上濑船。满陌垂杨送离别,甘垂青眼自年年。仲堪曰:“得此差强人意。”(《兰闺恨》)

3.稍微、略微

例20 可是凭事实来说,他们所忙乱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跟太后或这列车,永远不会有什么益处,真所谓“无一足取”,只有这尾鲫鱼,总算差强人意。(《御香缥缈录》)

例21 只可恨二贼在逃,李都司受有微伤,计副将亦有伤创。可喜关副将的折铁倭刀能将窦飞虎的双钩削去一把,还算差强人意。(《施公案》)

“差”程度义的不确定性是造成“差强人意”这一成语语义存在争议的原因。综上可见,“差强人意”在语境中,多表现出“略微、稍微”义,其次为“比较、大体”之义,出现次数最少的是“很、甚”义。一般辞书持“‘差强人意’为很使人满意”的观点,多引用前文例1《后汉书·吴汉传》。但此“甚、很”义在语料中使用较少,“差”之“略微、比较”义使用较频繁。为何“差”的程度义中,最终“略微”等最低级程度义成了副词“差”的主要义项?本文认为,副词“差”多出现于对比的语境中,两个方面相对比,结果是一方比另一方优秀突出。以例20为例,此句对比的一方是其他事物,另一方是这尾鲫鱼。比较的结果是,只有这尾鲫鱼令人满意,从程度上说,相当于“比较、大致”。在语言交流不过量原则下,“相比较A,B差强人意”句式中,人们倾向于表达“略微、稍微”之义。

猜你喜欢

偏向词义副词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偏向”不是好导向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城市偏向性与城乡收入差距
字意与词义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