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9-04-08初旭新祝永卫宋秀庆王安冬杨金福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年1期
关键词:测试人员仪器设备仪器

赵 明, 初旭新, 祝永卫, 宋秀庆, 王安冬, 杨金福

(北京工业大学 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北京 100124)

0 引 言

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8年全国研究生培养机构中共有578所普通高校,其中地方高校442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76%以上[1]。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机构,承担着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职责。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是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不仅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更是学校践行国家共享发展理念,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我校积极贯彻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结合学校和学科发展实际,在平台硬件设备的管理、测试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探索了一条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之路,并已初显成效。

1 大型实验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大型仪器设备是地方高校科研教学的物质基础,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之一。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使其在高校科研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已成为各大地方高校的关注重心[2-3]。学校需整体规划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优势,使其达到更高的应用水平和使用效益,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保障[4-5]。

1.1 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①地方高校普遍建校历史较短,知名度低,师资力量有限,学科布局不尽合理,整体发展不全面充分;②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到位,众多地方高校缺乏足够的科研经费以保障科学研究的持续性;③地方高校生源质量相对较低,且实验硬件设施缺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地方高校建设大型实验仪器共享平台就显得重要而迫切。①通过建设大型实验仪器共享平台,能更大程度地保证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进行教学科研探索,提高实践创新能力。②大大地提高地方高校科研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科整体发展潜能和教学及科研实力。③充分合理利用设备资源,节约办学成本,使更多学生受益,从而提高高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为科研创新、产业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因此,地方高校建设大型实验仪器共享平台,是较快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

1.2 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建设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需求

为解决高校科研设施与仪器利用率低、闲置浪费、重复购置等问题。2000年3月,教育部在修订原有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发布了《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教高[2000]9号),进一步加强对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使其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6]。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以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7]。2015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高校科研设备的开放共享,服务创新,并提供专业化服务,充分释放服务潜能[8]。因此,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构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进行科研交流的平台,提高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高校乃至全社会的科研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2 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的举措

我校为解决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仪器重复购置以及闲置浪费等问题,以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专业化服务能力,发挥大型仪器设备对教学、科研服务和支撑作用,率先在化学、生命科学、材料、机械等学科着手,通过“制度规范和绩效奖励”机制双轮驱动,建立“虚实结合、立体共享、多方共赢”的学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切实提高仪器设备资源使用效率,解决仪器设备“买得起、修不起”的窘境。

2.1 明确服务目标

大型仪器在满足本校教学科研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努力对外开放共享,为其他院校以及社会的科研需求服务。学校正不断完善平台预约管理系统,提高分析测试水平,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积极申请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和质量技术监督局实验室资质认证(CMA)等实验室认证,以使我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尽快成为具有相应资质的测试机构。使其在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服务。

2.2 规范制度先行

健全的运行和管理制度是实现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有效运转的基础。为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充分调动科研及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积极性,提高使用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我校在2015年发布了“北京工业大学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北京工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管理体制与运行规定”。2016年进一步制定并发布了“北京工业大学开放共享平台管理细则”,其中明确规定了平台仪器设备的准入、设备管理、收费与结算、人员与考核、惩奖制度等多项管理和运行办法。同时制定了“北京工业大学大型仪器开放平台测试费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公共测试服务收入除上缴学校外,剩余部分用于平台建设、仪器维修、青年教师测试资助等。

2.3 加大保障资金投入

自平台建设启动以来,建设资金投入充足,学校资金总投入8 149.43万元,其中仪器设备费6 547万元、实验室基础环境改造费1 602.43万元。2015年,完成化学性能分析测试中心环境设施建设;2016年,完成实验楼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及生化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环境设施建设;2017年化学性能分析测试中心正式对校内外开展测试服务;2018年6月国资处代表学校与材料学院签署了共建材料显微结构中心协议,现已正式开展测试服务,目前材料显微结构中心有X射线3D显微镜、XPS以及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20台套;生化分析测试中心以生命学院原有仪器设备进驻为主、学校购置设备为辅,机械加工测试中心的数控机床、三坐标测量仪、疲劳试验机等50台套的设备均由机电学院提供,统一纳入校级平台管理。

2.4 强化队伍建设

根据本校科研情况建立了以专家委员会为核心,财务处、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和科学技术发展院为辅助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的管理框架。如图1所示,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设有平台管理办公室,包括管理人员和测试人员。管理人员主要完成平台的规划、设备的采购与维修、预约系统的维护、测试经费的管理、测试样品的接收与预处理、平台实验室的日常安全巡查等;平台专业测试人员目前共计23人,其中既有属国资处编制的专职测试人员,还有通过与学院合作,以互利共赢的方式签订服务测试协议,编制属于学院的测试人员。此外,现在正尝试实行更加灵活的测试人员用人机制,如:非事业编制的社会聘任制人员、测试经验丰富的退休人员返聘等。测试人员队伍的建设在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中是最关键的因素,应不断探索新的用人机制,切实保障学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有效运行,充分实现共享开放。

图1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的管理框架

2.5 实施网络管理

通过开发并投入使用北京工业大学大型仪器共享管理平台网上预约系统,用户可及时了解学校设备资源状况,合理利用资源。截至2018年,平台用户注册共300余人,涉及12个学院的师生。通过平台网上预约系统能及时精准地反馈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部分设备使用率低,设备不齐全等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

3 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的成效

3.1 “虚实结合、共享多赢”覆盖多学科共享

2017年,我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化学性能分析中心建成,并开通运行网上预约系统,化学性能分析中心现有68台精密分析测试仪器实现校内用户网上预约机时和预约送样的测试服务。而后,根据其他学院及学科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运行机制,又分别建立了生化分析测试中心、材料显微结构分析测试中心及机械加工分析测试中心,分散在各教授团队中的大型仪器设备,鼓励自愿通过互惠共赢协商,纳入到校级平台,实现开放共享服务。截至2018年9月,平台测试总收入210余万元。

3.2 逐步建立起高素质测试服务人员队伍

大型仪器平台建设,硬件条件是基础,测试人员队伍建设是关键。在地方高校中高水平的测试人员尤其缺乏。平台办公室在测试人员队伍建设上始终坚持“不为我所,但为我用”的原则,现已建立起了专职测试人员-测试经验丰富的教师-硕博研究生三位一体的测试队伍。如化学性能分析中心从化学化工、环境科学与工程以及生命科学与工程学科聘请了8名教师负责和管理光谱、质谱和色谱三大类仪器的日常运行和维护保养,同时,为加强人员业务能力,提高测试水平,派出3名青年教师去安捷伦公司进行仪器进阶培训,提升测试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3.3 有力促进相关重点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学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开放和运行,利用各个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资源,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更重要的是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建立,打破了各学院行政上的壁垒,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发展;为学校科研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便利,也节省了科研时间和测试经费。我校北京市绿色催化与分离系统实验室、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最先受益于仪器平台,顺利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通过仪器平台,学生在其导师的高级别科研项目中接触到精密仪器相关实验部分,有助于其自身自主设计相关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9],为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做出贡献。近期,我校仪器平台聘请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知名教授以及相关仪器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了热重分析,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色谱质谱分析以及波谱分析等现代仪器分析课程,并专门针对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在课程内增设了12学时上机实验,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4 共享平台建设的水平提升对策及思考

根据我校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的情况,为提升地方高校大型仪器平台建设水平应从硬实力,软环境着手。即从硬实力方面进行固本,调动人力物力进行更大范围和规模的大型科学仪器资源汇集,以打造功能更加完备的共享平台;从软环境方面进行拓展,以各种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在政策上打破院系壁垒,加强院系之间的深度合作,打造平台共享服务的良好软环境。

4.1 广泛开展校内外调研,按需购置相关设备

广泛开展校内外调研,减少重复购置、促进开放共享。在平台专家委员会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充分考虑同类设备在校内和地方区域的拥有量以及开放程度,科学论证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由教师团队自行承担部分平台仪器设备购置费用的,可优先预约和优惠使用该仪器;鼓励多学科或多课题组共同出资购置精密的仪器设备。大型实验设备必须要按需购置,杜绝仪器闲置、资源浪费现象,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仪器设备资源的利用效率。

4.2 加强平台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大型科学仪器作为价值大、专业性强的特殊科技资源,其运行维护、共享管理都需要各级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水平,以期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因此,组建结合学校特色的专业化的平台人员队伍是推动大型实验仪器共享平台深化发展的关键[10];探索通过校内遴选和社会招聘等方式,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平台队伍,通过绩效奖励机制把各学院中优秀的实验测试人员吸引到平台。平台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测试接样、登记、收费、检测报告及档案管理等;测试人员主要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巡检及测试服务。同时,定期组织开展相关的仪器操作培训,使学生充分掌握仪器的技术参数和操作规程,具备独立上机操作的能力,使仪器共享平台在提供测试服务之外也发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11]。

4.3 发挥地方高校优势,提高开放程度

地方高校应善于利用政府课题和资金支持,积极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充分发挥教育特色和学科优势,将教学、科研、开发创新与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相结合,促进平台建设的开放发展。学校学科设置应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突出地方特色,研究生培养也应结合地方发展[12-13]。因此,我校仪器共享平台可依托科研项目,广泛开展科研合作,促进学校与其他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科学交流,充分发挥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的共享功能,以促进科研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进而为社会创新发展持续助力[15]。

5 结 语

北京工业大学在地方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待继续完善和改进。地方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需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探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最大程度利用好科研资源,提高和改善科研的整体水平,增强全社会的创新创造动力,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测试人员仪器设备仪器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原子荧光分析中应注意问题及其仪器设备维护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软件测试误区分析
浅析软件测试中的心理学应用
重视建、配、管、用过程管理 发挥仪器设备效能
犯罪心理测试人员素质要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