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生共建的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研究*
2019-04-08张广兵
张广兵
(西南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四川 绵阳621010)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利用移动终端进行人际互动、社会交往等变得越来越普遍。与之相伴随,利用移动终端方便、快捷、交互性强等特点开展社会性学习亦处于蓬勃发展之中,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已成为移动学习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研究者愈发强烈地认识到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效果的达成需要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有效整合。欲实现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中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有效整合,整合的方法与途径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当前整合方法与途径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行之有效、系统完善的方法与途径还处于形成阶段。基于师生共建的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是从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整合的视角出发的,以“师生共建”为方式与方法,因此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为实现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整合,必须着力构建适宜的方法与途径,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促成移动环境下知识学习与社会性学习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一、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的发展脉络
1.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
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联盟(GSMA)智库2017年2月发布的《2017移动经济》报告,全世界超过三分之二的人通过移动设备上网,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四分之三。[1]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1月31日发布的第41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占比97.5%。[2]由此可见,当下移动设备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已然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人们日常交往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移动设备给人们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新方式,这种方式既可实时交往,亦可延迟交往,移动社交媒体“正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独特的社会交往平台”[3]。移动设备的应用已逐渐深入到学习领域,应用移动设备开展学习变得越来越普遍,新的移动设备已成为学习者日常及时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人们将迎接社会化学习新时代的到来,学习社交化成为在线学习的趋势之一。[4][5]对此,国内相关研究者亦明确指出,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方面的研究有着良好的前景。研究者王帆指出,在微时代,学习的“社会”属性日益彰显,促使研究者从认知科学个体视角转化到群体的立场考察学习的变化。[6]研究者惠震亦指出,网络已成为公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学习者可以利用社会化服务平台进行生活、学习、交流、娱乐,徜徉在“微时代”的技术应用里面。[7]据此可见,伴随着移动设备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开展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均处于蓬勃发展之中。
2.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整合是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的发展趋势之一
移动媒体开启了人类交互的新可能,通过在移动媒体上相互浏览动态、相互点评、聊天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人们能够更为深入地参与彼此的社会生活,移动媒体的这一特点不仅可以大大方便移动学习中学习者随时随地发表个人意见与看法,而且对移动学习中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学习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基于对移动媒体强大社交功能的认识,在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研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相关研究者进一步认识到移动环境下知识学习与社会交往不但并行不悖,而且有着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进而指出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中需有效整合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并认为整合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是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如Becky Smith等就明确指出:“基于社会性知识网络的社会性学习将成为主要趋势。”[8]在国内,研究者余胜泉带领的团队对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中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整合的必要性等进行了系统论述,他们在对2005-2016年社会性学习方面的代表性中外文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对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后,指出社会性学习在经历了侧重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发展阶段后,即将进入二者整合的社会性知识网络的新阶段。[9]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有效整合移动学习中的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形成社会性知识网络,促成知识学习与社会性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已成为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的发展趋势之一。
3.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整合的方法与途径尚需突破
目前,对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中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整合尚处于探索阶段,所开展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二者的整合,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方法来实现二者的整合。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二者的整合还可细分为依托学习网络、以知识网络为基础整合社会网络,依托社交网络、以社会网络为基础整合知识网络。二者各有所长,依托学习网络整合社会网络在学生学习知识方面有优势,但在网络平台建设、平台的易用性与受欢迎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依托社交网络整合知识网络,即直接应用成熟的社交平台,无需另外建设平台,在平台的易用性与受欢迎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这些平台并非为学习而建,平台的部分功能可能不适合用于开展知识学习,同时社交平台的商业广告、游戏等也可能成为知识学习的噪音,影响知识学习的效果。对于如何更好地为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整合提供技术支撑,一部分研究者对语义网络技术寄予厚望,认为语义网络技术可以为社会网络的应用和分析提供一致的语义模型,通过该技术将人与人之间、人与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表征,为社会性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提供了技术基础。[9]在通过一定方式与方法来实现移动环境下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整合方面,相关研究者提出通过群体协作的方式来实现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整合,所采取的研究思路主要是通过群体交流与互动、群体创作、内容共享等方面的协作,实现知识的社会性聚合,进而实现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整合。[10]目前群体协作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通过群体协作整合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有效方法与策略还处于形成之中。总体而言,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中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整合方法与途径方面的国内研究目前还相对较少,在依托学习平台整合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方面仅有学者余胜泉等应用“学习元”平台开展了少量的研究与探索,依托社交软件、应用群体协作方法整合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方面的研究则更加匮乏。
二、基于师生共建的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之内涵
基于师生共建的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的核心是为移动环境下师生间、生生间的群体协作构建适宜的方式与方法,具体通过参与式教学设计、“双向参与—互动生成”教学、教与学共同体的协同作用实现移动环境下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有效整合。
1.“师生共建”方法的内涵
“师生共建”方法包含三个主体部分:一是参与式教学设计。参与式教学设计是设计学中的参与式设计理论与方法在教学设计领域的应用。参与式设计理论与方法倡导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之中,以此设计出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以参与式设计为理论基础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具体是指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过程,师生共享教学设计的权利,共担教学设计的责任,在师生交流探讨、协商协作、民主决策中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达成更优的教学、学习效果。二是“双向参与—互动生成”教学。“双向参与—互动生成”教学是笔者前期研究中自主构建,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应用6年多的一种教学方式。“双向参与—互动生成”教学中的“双向参与”是指学生参与教师的 “教”,教师参与学生的“学”,让教师、学生在相互参与中彼此产生移情性体验。基于此,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学生也更好地理解教学,教师更恰如其分地指导学生,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需求等亦得以更好的展现,从而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中生成教学过程,以改进与优化教学过程,达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培养与发展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目标。三是教与学的共同体。教与学的共同体是教学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的有机统一,是在参与式教学设计和“双向参与—互动生成”教学的基础上,一方面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师生协力开展“教”,师生形成教学共同体,另一方面教师参与学生的“学”,师生合力开展“学”,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师既是教的主体,亦是学的主体,既是教学共同体的成员,也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同样,学生既是学的主体,亦是教的主体;既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也是教学共同体的成员。
2.“师生共建”方法整合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思路
“师生共建”方法以参与式教学设计共建教学方案,进而共建知识网络;以“双向参与—互动生成”教学共建教学过程,进而共建社会网络;以形成教与学共同体共建教学结果,进而实现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整合,形成社会性知识网络。“师生共建”方法实现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中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整合的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师生共建”方法整合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思路
“师生共建”方法实现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中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整合的思路可概括为:在教学设计环节,通过参与式教学设计构建知识网络;在教学实施环节,通过“双向参与—互动生成”教学构建师生、生生间的社会网络;最后以参与式教学设计、“双向参与—互动生成”教学为基础进一步形成教与学的共同体,实现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整合,形成社会性知识网络。
三、基于师生共建的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之实施方略
基于师生共建的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选取社交软件微信作为平台与工具来开展。选取微信作为平台与工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微信使用面广,微信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社交软件,2018年春节期间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已超过10亿;[11]二是微信的社交功能强大,微信自2011年1月推出以来,便因其使用的便捷性、交互的时效性、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而备受欢迎,微信在多人交互、形成群组、信息及时传达等方面均具有优势。
1.基于微信的参与式教学设计
依托微信,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学生日记、师生谈话、讨论会、意见或建议书、学生个体或小组自主设计教学等方法来实现学生对移动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参与。首先,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均可快捷地开展问卷调查,具体为微信群通过“腾讯投票”小程序来实现,微信公众号通过下设的“投票管理”功能模块来实现。其次,师生谈话可以通过微信好友间文字、语音、视频对话或留言的方式进行实时和延时对话。再次,讨论会可以通过微信群内讨论的方式开展。师生可通过微信群中讨论的方式对教学设计发表各自的意见与看法,过程中亦可通过微信好友进行个别对话。最后,学生日记、意见或建议书,学生个体或小组自主设计的教学均可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提交给教师,并与教师展开讨论交流。除此之外,利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师生还可以共同设计、编辑与完善教学方案,具体可通过教师在微信朋友圈或微信公众号中展示教学方案初稿,师生共同编辑、修改、完善该教学方案。
在移动学习实践中基于微信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可按如下步骤开展:第一步,通过微信群和微信好友间聊天开展访谈调查,通过微信群的“腾讯投票”小程序或微信公众号的“投票管理”功能模块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教学设计的意见与建议。第二步,通过微信群讨论和微信好友个别聊天的方式,展开讨论交流,教师收集与整理学生意见,形成教学方案初稿。第三步,教师将教学方案初稿上传至微信公众号、分享到朋友圈(仅对该班学生可见),供学生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对于意见不统一、难以形成共识之处,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进行投票和协商决定。第四步,综合各方意见形成教学方案改进稿,并再次上传至微信公众号、分享到朋友圈,供学生提出意见与建议。若有需要可再次重复这一过程,直至形成师生均满意的教学方案。
2.基于微信的“双向参与—互动生成”教学
“双向参与—互动生成”教学是学生参与教师的“教”,教师参与学生的“学”,师生在互动交流中生成教学实施过程。移动学习实践中在学生参与教师的“教”方面,首先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号将授课视频等教学材料提供给学生;其次,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从学生的视角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案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同时学生亦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体会、自己的优势与特点等,通过录制一些案例小视频等方式给教师提供教学素材,甚至是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所提供的视频等教学素材优化授课视频,并将新录制的授课视频发给学生,供学生学习时使用。移动学习实践中在教师参与学生的“学”方面,首先,教师扮演学生的角色学习上传到微信公众号的授课视频等,完成课程作业,通过微信群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交流;其次,教师通过参与学习过程、参与交流讨论等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该部分内容的具体情况,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等;最后,教师根据参与学生的“学”所感所获,给学生的学习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并对该课程后续的教学做出相应的改进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参与”过程中,教师有效参与学生的“学”,学生有效参与教师的“教”,师生间、生生间充分交流与互动,进而生成彼此充分理解、充分交流、充分合作的教学实施过程。
3.基于微信的教与学共同体的构建
在参与式教学设计、“双向参与—互动生成”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均需要师生间、生生间通过相互参与、互动交流、彼此协作开展教学与学习,这为教与学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与条件。移动学习开展过程中宜以参与式教学设计、“双向参与—互动生成”教学所提供的有利条件为契机,相机深化教与学共同体的建设,使教与学共同体的构建贯穿移动学习的始终。在实践过程中,首先,在参与教学设计阶段,将微信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工作的平台与工具,师生在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协作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逐步形成教学设计的共同体。其次,在“双向参与—互动生成”教学阶段,通过参与教学设计、参与教师的“教”,学生与教师一道形成教学共同体;通过参与学生学习方案设计、参与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一道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学、学习共同体实现以教促学、以学助教,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再次,在教与学共同体的深化阶段,通过利用微信群、朋友圈交流与分享教学资源、学习技巧与方法、学习经验等,教师、学生协力共建课内学习共同体,亦通过微信好友、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开展教师和学生间的课外交流、互动,将课内学习共同体延伸到课外,教师和学生形成课外学习共同体,实现课内、课外学习共同体的有机统一,确保教与学共同体的延续性。最后,在教与学共同体的整合与完善阶段,通过教学设计共同体、教学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课内学习共同体、课外学习共同体的整合和协同共进,形成具有全面性、长期性和延续性的教与学共同体,实现移动学习中知识学习与社会性学习的有效统一。
四、结束语
学习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互动交往、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互动交流、社会性交互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课堂学习中实时、面对面的交流,移动环境下的学习呈现时空分离的特点,这不利于开展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交互。然而,移动环境下社交媒体在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等方面的优势又有利于在移动环境开展灵活的、个性化的、深入的交流与互动。在学习的社交化已是学习领域一大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的社交功能,如何有效整合移动学习中的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亦成为移动学习领域研究与发展的方向之一。“师生共建”方法集知识学习与社会交往于一体,微信则具有使用面广、交互功能强大等特点,以师生共建为方式与方法、以微信为平台与工具,有助于实现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中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有效整合,有利于移动环境下社会性学习中知识学习和社会性学习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