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隔8年又标本一只拟态明星

2019-04-07李荣炜

大学生 2019年12期
关键词:捕虫浙大虫子

李荣炜

每年暑假,浙江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一项特殊的昆虫实习:利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到田间山林捕捉昆虫并制作标本。

今年,浙大植物保护专业三年级的42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海南省,在海南岛用半个月的时间,捕捉了5000余只昆虫并制作标本,其中不乏很多珍贵的昆虫。

不同于一般人用手抓虫,专业学生捕虫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徒手、网兜、毒瓶、灯诱都得用上。白天在野外山林抓捕,晚上在住地附近还要轮流值班,通宵作业,24小时轮流值守,一天中的每一个时段都有同学在进行昆虫采集。

抓到“行走的树叶”,是80年前镇院之宝的亲戚

“这次实习,我们非常幸运地采集到了一只非常稀有的竹节虫:叶。”本次实习指导老师、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张传溪教授介绍说,一般常见的竹节虫外形像树枝、竹竿,但是叶的外形却酷似树叶,是拟态界的高手,是赫赫有名的“明星昆虫”。

叶身体上的纹脉与叶子的叶脉非常相似,其六只脚也如同修长的树叶,翅膀则是透明的。爬行时,它会来回地摇动身体,看起来像是被风吹起的树叶在摇摆,让它的天敌以为这是“行走的树叶”,借此保护自身。

不了解葉的人,即使在野外碰见也不太能分辨出来这是虫子还是树叶,但是,它却逃不过专业学生的眼睛。

抓到这只翔叶的是浙江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三年级本科生朱逸骁。

那天晚上8点,在海南省黎母山的一栋民宿的楼顶,夜晚的昆虫捕捉开始了,同学们架起专业的诱虫灯和幕布来吸引趋光的虫子。

当其他同学目光都聚焦在诱虫灯附近飞舞的昆虫时,朱逸骁却在幕布边上的盆栽中发现了这只“了不起的虫子”,“当时,我看见盆栽上面有东西在动,抓起来乍一看以为是一只绿色的螳螂,再细看却是叶。”

因为叶的名气很大,理论课堂上面也曾经详细学习过叶这类虫子,朱逸骁通过自己的知识判定:这就是叶了。虽然知道叶很稀有,但是当时的他还不清楚叶的价值到底有多珍贵。

当天晚上10点,张传溪教授前来查看同学们的采集成果,朱逸骁将捕捉到的叶拿给老师看,才得知这是时隔80年,浙大学生再次采集到叶。

朱逸骁也小心翼翼地将毒瓶中一动不动的叶取出来,用纸包裹好。却不曾想,这只叶生命力极强,竟然没有真正死去。第二天早晨再次查看时,才发现,这只还在纸包中挣扎,弄掉了几只腿。虽然标本制作中可以用胶水重新粘连,但是朱逸骁还是有些许懊恼,没有完整地保管这只珍贵昆虫。

这是浙大师生第二次采集到叶。此前,浙大标本库中仅有的两只叶,是1939年浙大西迁途径广西宜山时采集到的。在浙江大学标本库,管理教师吴琼指着这两只像极了枯黄树叶的叶说:“这两只叶是我们的镇院之宝。”整整80年的时间,让这两只叶从绿色变成了枯黄色,像泛黄的旧照片一样透着年代感。

虽然这次采集到的也是叶,但还不能被冠上“镇院之宝”的名声。吴琼解释说,1939年在广西宜山采集的叶,除了本身有较高的价值,更因为它们是历史见证者,是浙大西迁办学的见证。这历史和文物的意义,让它成为当之无愧的镇院之宝。

据了解,叶科的虫子在中国极为罕见,数量十分稀少。但是作为拟态昆虫的典型代表,叶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在展览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张传溪说,叶科昆虫的标本数量很少,一般人很难见到,更显得十分珍贵,“我们平时昆虫学的课堂上,除了偶尔能够借到镇院之宝给同学们展示,同学们都只能通过图片文字来了解这类昆虫。现在有了这一只标本,今后的教学中,同学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叶,认识这个拟态届的高手。”

被做成标本的叶是昆虫里的大明星

1939年在浙大西迁路上采集到的叶,是浙大农学院的镇院之宝

不同形态的象鼻虫标本

识别鉴定昆虫标本

24小时不间断昆虫采集,看到虫子就兴奋

浙江大学学生昆虫实习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是大多是在浙江省内进行采集。近四五年,浙大学生走出浙江,利用暑假的一个月时间前往大别山、秦岭、海南等地开展实习。

为什么没有就近选择昆虫资源丰富的浙江省内的自然保护区,而要走出浙江开展实习,张传溪解释道:“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态环境,昆虫种群都是不一样的。”

野外采集过程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徒手捕捉,用捕虫网捕捉,用毒瓶捕捉,灯诱捕捉。一些活动缓慢、不会飞不会跳的昆虫,可以直接用培养皿或手捕捉;对于一些活动较为迅速、或是在空中的昆虫,则需用到捕虫网。

经过两三年的锻炼,经常和昆虫打交道的植物保护学子,一看见昆虫,眼中就充满了兴奋,完全不会害怕。

天气晴朗的白天,穿梭在农田间,山林里,一行人在山路上说说笑笑,不时有同学大喊大叫:“快抓快抓,那边有虫子”,一阵脚步声后,手起网落,昆虫就成了囊中之物。

在阳光下翩跹的各色蝴蝶是很多人喜欢的昆虫,形状好看而且体态较大,每每碰见都能引得几个同学“围堵”。

网快还是蝶快?

偶尔碰上身手灵活的虫子,即便是擅长捕捉蝴蝶的“鳞翅目杀手”和擅长捕捉蜻蜓的“蜻蜓队长”两面夹击,也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天中午,几位同学在完成上午的野外采集,返回驻地时发现了两只非常稀有的昆虫:龙眼鸡,然而不巧的是,这两只虫子最终停在了捕虫网都够不到的地方。同学们纷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扔石头、抛树枝各种方法都没能让龙眼鸡们移动位置。最终,同学们将两根捕虫网接在一起去捕捉,这时龙眼鸡却跑掉了,只留下在树下围了一圈的同学们。

同学们在展示交流会中寻找自己采集制作的标本

白天的山林田间采集结束后,每天晚上八点至次日凌晨五点,学生们还要轮流守夜捕虫。

夜晚抓捕,主要是利用灯光来引诱趋光性的虫子。同学们在空旷开阔的地方搭起两块两米高的幕布,幕布前20厘米处悬挂一盏大功率诱虫灯。灯一打开,立刻吸引来大量昆虫。幕布上面布满了虫子,昆虫围绕着灯飞舞,一群人拿着网兜挥来挥去,不时因为抓到蝶类和大型昆虫而发出惊叹声。

据张传溪粗略估计,本次昆虫实习一共采集到5000余只昆虫,将全部入库浙江大学昆虫标本库。这些昆虫都将在教学和科研上发挥重要作用。

标本制作、昆虫鉴定都不容易

昆虫被抓住后,将被放进滴有乙酸乙酯的毒瓶里面毒死,一些体积较大的昆虫则还需用注射器注射酒精使其死亡。

昆虫标本的制作也不简单,张传溪讲解说:“昆虫标本制作一共分成4个步骤:插针、整姿與展翅、固定干燥、标签装盒。”

第一步插针,将适合昆虫大小的昆虫针插入昆虫中。

将针插入虫体时,不同目的昆虫插入位置是有讲究的,不同的昆虫都有规定的插针位置,需要非常精准地插入。为了整齐美观,昆虫针在插入了针后,还要调整针头与虫体间的距离,使所有针头超出虫体的高度需要调整为统一标准8毫米,要保持所有标本高度一致。

完成针插后,还需对昆虫进行姿态调整,使其保持它生前“最美”的样子。在征虏自己喜欢的蝴蝶时,同学们都屏住呼吸,用镊子尖部拨动翅基,让本是蜷缩起来的躯体和收起的翅膀再一次伸展、挺拔。蝴蝶的翅膀非常脆弱,却是它们非常重要的展示部分,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动作稍有不慎,翅膀可能就损坏了。

插针整姿看似简单,但是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制做标本的过程中昆虫折损率也不小。虫子太小,很难找到准确的插针部位,虫体太大,整姿的过程之中又容易损坏。

在这群植物保护学子的心中,标本制作是一种另类的定格。他们希望将昆虫生命中最耀眼的瞬间固定,将他们采集时的震撼继续传递下去。因此制作过程中他们都十分谨慎。

完成这些,昆虫被整齐地钉在泡沫板上,送去统一烘干。最后则需进行标本鉴定,判断其所属的目、科、属、种等,再分门别类地装入专用标本存放盒,完成昆虫标本制作。

“鉴定工作是最难的部分,有些虫子十分细小,肉眼完全分辨不出,这是还需要用显微镜来观察它的触角形状、跗节数量,以很微小的细节来鉴定这些虫子。”朱逸骁说。

昆虫鉴定是本次实习的考核内容之一,张传溪老师会随机挑选六只采集到的昆虫,让同学辨认昆虫所属的目、科、种。

考核前一天,同学们纷纷拿出昆虫鉴定的泡沫板,对着板上密密麻麻的昆虫一个一个辨认,因为标本数量太多,放在地上容易损坏,许多同学干脆直接坐在了地上,把凳子留给了昆虫标本。

“昆虫实习让我们在实践中学到了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上学期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也掌握更加牢固了,也更系统了。”参与本次实习的陈畅同学说。

责任编辑:徐玲玲

猜你喜欢

捕虫浙大虫子
住在砖底下的虫子
捕虫能手
虫子的信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女孩子踏青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