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外 象山边
2019-04-07灏瀚
灏瀚
中国美院象山校园的建筑群落,是中国美术学院王澍教授最重要的建筑实践。2012年,“中国美院象山建筑群落”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赢得了全球建筑界与教育界的瞩目。可以说,它是“望境”营造的典范——2001年秋中国美院进入象山后,整葺原杭州卫校50年代至90年代的建筑,在象山校区近850亩的用地面积中, 21座别具匠心的建筑仅占了50%的面积,满眼都是生态农田配上竹模板混凝土、回收来的旧砖瓦、本地杉木、竹、钢等“原生态”建筑材料。
象山校园的建造并不是大刀阔斧的改造,也不是向自然的妥协,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里有迷宫般回旋的楼层,有众多门、窗营造出远望青山的界面,有走不通的长廊和不期而遇的风景。教学楼傍山而建,石子路依水而铺,象山的独具价值的美并未被破坏,反而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出来。深灰的粗糙墙面和象山上或深或浅的树木相映成趣;从不规则的石窗中可以瞧见山顶上被落日余晖勾勒出的生动剪影;在水泥裸露的天台上能窥见象山的大半景象;在山下湖中撑一支长篙,便可体验山风拂面的惬意。不论是山北的高台合院,抑或山南的长堤回楼,都融化在国美学子每时每刻的学习生活中。
这里不仅是真正的象牙塔,也是杭州城外一处新的文化景观。春季繁花似锦、林木初绿;初夏水涨、树荫晴柔;秋时满阶梧叶、西风盈怀;冬来急雪满山、琼枝白屋,每一方树木花草、山水云石都是“尘世桃花源”的写照。象山里的各个博物馆,一季又一季开不败的油菜花,让这一片青翠始终是新的,象山和它的建筑就像是一杯融化在时间里的醇酒,让每一个畅游其间的“过客”沉醉忘形。这便是一个文人建筑师提供给世人的“望境”。这“望境”中饱含青山的力量,带着诗性浪漫的学院气息和不老的人文精神,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成长并传承。
英國《卫报》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评语是:
“在中国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浪潮中,象山校区是对于匠心的诗性呼唤,是建筑界的永恒之作。象山校区坐落于风景如画的杭州,校园内用于工作、学习、生活的20幢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化的外观。20幢建筑以建筑工地上超过200万的砖瓦为原材料,融入精雕的木材元素和粗犷、坚实的混凝土材质。由王澍引领的专业团队设计,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标志着受到中国年轻一代建筑师推崇的一个新的建筑语言的出现。”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曾说过:“那扇扇门窗、一段段长廊将带着我们远望青山,带着我们去追怀中国伟大传统中的书院及其所包蕴着的人与湖山、与岁月、与心灵的联系。”每一个踏入象山校园的人,哪怕并不是国美学子,都能感受到每一处山水建筑中强烈的精神气息,那是对于一片充满墨香的自然的回归,更是与自己内心的对话。
如今,象山已成长了十余年,从68亩地起步,历经两期建设,如今越来越贴近中国美术学院开创者林风眠院长和蔡元培先生对学校“设立美术馆、音乐院、剧场等,成为艺术之区,影响于社会艺术前途”的期待。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