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9-04-07王应森
王应森
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教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教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二、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
有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混淆不清。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0 除外”这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生硬地灌输会记忆不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0 不能作除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一个等式。首先教师说:“我知道3 能等于0。”学生齐声说这是错的,教师出示连等式:3=0 学生认为3 是不可能等于0 的,可是上面的等式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3=0 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猛增,思维的神经必然迅速工作,通过回忆、判断和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集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应用。
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这样的一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 个西瓜,300 个大的,300 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 个,小的一元卖3 个,结果可以卖250 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个,每个4 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 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了10元呢?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
四、诱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
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距球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 米远,绳子增加多少?
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色色,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 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