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数学“情境学习”的探究
2019-04-07蔡琳
蔡琳
正文:数学是初中教学系统的主要教学科目之一,传统数学课堂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评价宗旨,重点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教学观念虽然帮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数学知识,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培养锻炼。为响应我校“情境学习”的课改号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情境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针对性锻炼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为此,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数学课堂中引入“情境学习”的探索、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收获。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一、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
“万事开头难”,为每堂课设计一个好的导入环节,可以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还可以引导师生之间的激情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对这节课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在上区级研究课《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时,创设了以下导入:
我:出示了两张拿破仑的照片,问“大家认识这位伟大的人物吗?”
学生:有人认识,有人不认识;
老师:出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名言,揭晓谜底,然后介绍拿破仑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老师追问:“他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
学生:思考中…
老师:因为他还是一位数学爱好者;
老师:出示拿破仑发现的“拿破仑三角形定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融入课堂的情境学习中,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
最后学生用当堂课所学知识完成拿破仑定理的证明。
通过像以上这样很多的案例课,使我对于在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有以下几点感悟:
1.明确了创设情境的价值,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创设情境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便迅速地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前的松散状态聚焦到课堂的知识和学习中来;并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扮演学习主体的角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减轻了教师课堂管理的难度和填鸭式教学的尴尬,从而将老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注学生,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2.创设情境可以调动师生双方的激情,达成情感教育的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德育的首要目标。情感教育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途径。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教师通过真实感人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对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矫正是重要而及时的。视频、音乐、故事、图片、漫画、名言、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诸多方式所创设的情境,对师生双方都会产生强大的感染力,特别是时事性较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和故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师生间的共鸣,从而达成情感教育预期的效果。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这堂课,会更长久地影响学生的未来和一生。
3.引导环节所创设的情境与导疑、导练、导结等环节相互联结和前后呼应,起到一堂课的龙头作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一堂课是由导入、导疑、导练、导结等四个环节构成。其中,成功的导入是开山之笔,但之后还要有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所以导入的构思还要与导疑、导练、导结等环节的设计前后呼应,环环相扣,让课堂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小高潮,从而避免审判疲劳,虎头蛇尾的现象,形成层层递进的导学流程。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顺利完成课堂导学任务,真正上出一堂好的数学课。
有人说:成功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科研是永无止境的,如何在导入环节更有效地创设情境,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在导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导学艺术,为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二、基于原有认知信息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当中也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数学课堂教学跟生活实践教学相结合,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直观化和生活化,引导学生提升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强化数学概念和公式的理解,提升数学知识应用能力[1]。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当中存在的喷泉或者是拱桥等常见物体,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播放,让学生能够首先产生思想上的认知,利用动画展示出喷泉的某一个瞬间,水流形成的拱形形状,然后把这条线转移到坐标系当中,让学生观察跟之前的画面有什么不同之处。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相类似的情景,可以在思想上形成碰撞,引导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二次函数,并通过函数的解析式来得出最高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能力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把理论结合教学实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学生生活中的常见情景,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更加熟悉,拉近了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够感受到无所不在的数学知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问题的解答能够引导学生继续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有效的培养知识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有继续钻研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创设出相应的问题情景模式,帮助学生活跃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接下来的数学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图像时,教师可以先利用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提问,并在其中引入新的知识。教师询问一次函数的y=kx+b(k≠0)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反比例函数的y=k/x(k≠0)双曲线,那么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是什么呢?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呢?学生们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开始进行思考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性的给予分析和解答。在讨论完成之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和问题记录下来,跟教师一起来进行分析和解答。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
四、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掌握能力,既能够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能够让学生能够使用这些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真正的吃透数学课本[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性格特点,根据学习兴趣创设出探究教学情境。
如过去我们九年级对综合与实践课的安排都是在教室里由老师带领下完成,学生只能掌握一些数学的理论知识,本学期我们年级对教材中的《测量旗杆的高度》这节实践课进行了统一的安排,让学生分组,通过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自己准备测量工具,分组合作,老师只是负责巡视,学生自己记录数据,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得出结论。让学生真切感受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数学可以真正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参与的情境学习,让学生真正能在在课堂的探究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知识的分析和应用,有效提升了数学知识探究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探究式情景教学方法的应用比较广泛,满足素质教育对于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要求,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究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在函数的教学中,函数是难学又比较枯燥的知识点,我们学完“反比例函数”后,我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些关于反比例函数应用的题,并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一部分出题,一部分解决问题,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问题了解的更加充分,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通过情境学习法,让有些数学应用能力强的学生的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例题的背景中通过借鉴慢慢理解数学模型,形成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选择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快速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提升学习自信心,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能力、数学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