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19-04-07马叶忠
马叶忠
拓展性课程是指学校依托基础课程自主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必须在立德树人的基础是,着力于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着力于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着力于转变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是当今课改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学校应该开齐开足基础性课程,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开展拓展学习,及早了解自身的特长和潜能,拓展课程的的开发与实施是当今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一,是现代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要。现代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化同步发展,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趋向多样化,学校要输送的不仅是高技术高水平的脑力劳动者,更要培养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和拔尖的创新人才。这些都对学校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必须更有灵活性和选择性,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其二,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教育现代化、均衡化发展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让一大批有特色的学校脱颖而出,更让一批有想法却还缺少实际行动的学校加紧了特色创建的想法。学校要生存、发展,必须不拘一格创特色。其三,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的普及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有书读。但是孩子的培养,尤其是现代社会多样化人材的需求,社会对学校教育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孩子已经不能仅停留在有书读,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对孩子个性和兴趣的培养成为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那么,如何开发和设置拓展性课程?怎样又能让开发和设置的课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怎样让课程的设置既使文化课向纵深发展,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张扬学生的个性呢?为此,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旨在为学生创造全面和谐的学习环境。下面,笔者就我校拓展性课程开发和设置的实践,发表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课程资源,特色鲜明
1.利用学校特色,明思路 我校为嘉兴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海宁市A类特色学校。基于特色项目的原有基础和深入开展的需求,我校开发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形成了系列,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现代科技、基地建设五个一级项目,每个项目下设六门校本课程,共有三十门科学特色课程,各门课程都能有相应的师资保障,贴近学生实际。如《鸡蛋碰地球》《标本制作》《小发明小制作》《航空航天》《太空探秘》《科普讲座》《学习方法》《运动科学》《心理健康》等课程。
2.利用教师特长,见实效 一名教师就有一门课程,一名特色教师就有一门特色课程,甚至能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学校充分利用本校教师资源,让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才能,并且让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这样可以避免工作量及相关绩效工资的不均衡性,带动学校工作的整体推进。现有知识拓展类课程十二门,体艺类十六门,科技课程十二门,综合实践类八门,拓展性课程开发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如《科幻画》《发明制作》《科技小论文》《英语歌曲》《科普剧》《十字锈》等课程的任教教师均有明显的特长,课程实施效果非常好。
3.利用地方优势,谋亮点 校本课程的实效性,关键看是否贴近学校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因此,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不失为开发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了考察与实践的场所,化费的时间与经费又少,师生又喜闻乐见。我校地处农村,利用乡镇正在倡导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学校开设了《美丽庭院》课程;本地养殖业比较发达,学校开设了《特种养殖》课程;我镇有一家市级污水处理厂,我们就开设了《污水处理》课程并建立环保与科普教育基地;利用学校资源,开设了《校园植物》课程;利用学校旁边的老房子,开设了《中国古建筑》课程等。这些课程真正做到本土化,实施起来相当便利。
二、课程内容,精彩纷呈
1.知识拓展类课程,增强学科纵深,发展横向交叉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积累,而仅有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开设知识性拓展课程,可以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兴趣点无法延伸、特长类无法拓展等平行分班体制下的现实矛盾。知识类课程的开发,主要着眼于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数字与科学》拓宽了学生的数理视野;《诺贝尔奖》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演讲与口才》提高了学生表达与交际的能力。
2.体艺特长类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 学校教育不仅是文化课教学,体艺类教育更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基础。国家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具体掌握一定特长并持续感兴趣、能伴随一生的两项体育类及一项艺术类技术,而体艺课堂教学只能解决共性供给,无法解决个体需求。为此,学校开设了《跆拳道》《象棋》《围棋》《五子棋》《排球》《乒乓球》等益智健身类课程;艺术类开设了《大合唱》《器乐》《十字锈》《科幻画》《科普剧》《心理剧》等艺术类课程。
3.实践活动类课程,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知识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有价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给予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给予面对困难的机会。经过实践的锻炼,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学校开设了远足、野餐、模拟法庭、主题班会、小记者采风等实践活动。办好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四大传统节日,给予学生广阔的实践平台。
三、课程实施,灵活多样
1.走班与原班相结合,各司其职 组班形式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又要考虑实施的便利性、管理的有效性。我校体艺兴趣类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实行走班制。知识拓展类课程,实行原班制,目的是避免走班太多,便于管理。大型综合实践类课程实行组委会负责制,实行跨班、跨年级形式,由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双重负责。
2.定时与机动相结合,按需调整 大多数课程可定时安排,开学初作好总体规划,具体分解到每周,周一至周五分别安排不同课程,避免资源教室冲突,保持与国家课程时空平衡,提高文化课与拓展课效率。少数课程可以机动调整,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量类,当某课程学生特别喜欢,课程实施过程中时间不够需增加课时;二是时事类,当社会上出现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时,需增设课程;三是上级要求,上级有关部门要求的教育内容;四是学校创新工作,根据学校发展要求,需开发新的教育资源。
3.长课与短课相结合,机动便利 课程实施的时间受课程形式及内容的制约,不能做到统一时间。长课类: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等四大节,常需要半天甚至一天时间完成相关课程。校园科普剧、心理剧、演讲比赛等活动,需在镇剧院进行,除了表演者还有观众,花时2小时以上,只能以长课形式进行。短课类:对时间的连续性要求不高,可分段进行。学校的大多数课程为短课类,即按常规课时进行,这样的实施形式对正常教学秩序影响较小。当然还有一些少于一课时的片断性课程。
四、课程保障,评价多元
1.课时总量有保障 按照省文件精神,拓展性课程不少于20%,即每周六至七节。知识性拓展约为二节,其他拓展类为每周四至五节,一学期以十八周计,约一百二十节总量。我校安排知识拓展类课程三十节、体艺类课程三十六节、科技类课程二十四节,四大节等实践活动课程共三十节,充分保障了学生选修拓展性课程的时间。
2.实施过程重管理 实施拓展性课程主要有原班制、走班制、群体类三种形式。原班制课程管理,重在课堂教学,但要求有别于常规课堂,课堂形式可多样化,更具开放性。走班制课堂,增加了到课人员的点到,新班集体形成等管理工作。四大节、全校性活动、年级组活动等群体类活动课程,由组委会负总责,班主任负责本班人员的辅导与管理。为了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建立拓展性课程教研组,组长由教导处兼任,经常性开展研讨活动,开好研究课、观摩课、公开课等,提升相关教师的课程开发及实践能力。
3.课程建设善评价 拓展性课程是学校工作中的新生事物。课程内容由教师开发,课堂模式新鲜,组班形式新颖,学生的班级观念也得到了更新,学业成绩呈现方式多样化。因此,课程建设的评价也应与时俱进,评价形式应该多样化,更多地应用定性评价,减少分数化倾向,让评价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参与度、持续性、自主性和发展性。
五、心得采撷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构成了当今时代的学校课程体系,拓展性课程是学校基础课程的二度开发,属于校本课程的范畴。实践过程中,我们碰到了许多困难和困惑,比如:安排活动场地时捉襟见肘;教师的专业特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材的编写还有待完善;初中学生年龄还小,兴趣爱好的形成还不稳定,常常存在朝三暮四的现象,作为教师该怎么办?磕磕碰碰中,我校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已有大半个学期,基本形成了一套具有我校特点的拓展课程体系,实现了开学初制定的“全员参与,自上而下,多科编纂,重点开发”的课程开发目标,课程体系基本理清,全体师生达成共识。
拓展性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只有深度挖掘学校、教师、学生资源,才能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才能让学生喜欢,才能全面完善当今的基础教育体系。我相信,在学校的顶层设计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拓展性课程这块已被开发的沃土一定能形成“百花竞艳”的新气象,给我们枯燥的基础教育注入一股活水,让我们的基础教育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