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 员大视

2019-04-06胡丽莉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调研城乡融合

严守政治言行硬杠杠

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央和国家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规范工作时间之外的政治言行,“不准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不准妄议中央,不准制造、传播政治谣言及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不准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不准搞两面派、做两面人”。《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署名文章指出,这些硬杠杠提醒党员干部,政治言行的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即便工作时间之外也须特别“上心”。

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常常与该地的“话语环境”,与领导干部的政治言行有关。要实现风清气正,必须提倡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坚决抵制拉拉扯扯、吹吹拍拍。党员领导干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带头保持健康的党内同志关系、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坚决抵制各种歪风邪气。

随着制度的完善,政治言行有了刚性要求,也划出了不可触碰的红线。各级党组织应加强监督管理,对典型问题要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决不能认为“也就说说而已,由他去吧”。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让广大党员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把党章党规党纪放在心上。■

以蹲点调研助力谋事成事

奋进新时代,我们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加强调查研究是应对风险挑战、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就此,《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指出,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要以蹲点调研助力谋事成事。

蹲点调研是推动工作、加强领导的重要方法,不能丢。理论联系实际,就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必须以调研为前提、为依据。领导干部只有深入进去认清情况、认准问题,才能捞出干货、形成思路,从而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地促进工作。

蹲点调研是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有效方式,不能少。只有蹲下来细心摸清情况,潜心研究问题,精心寻找对策,仔细研究工作中碰到的矛盾、风险、压力,找到突破点、困难点、创新点,才能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倾向。

蹲点调研是拜群众为师的生动体现,不能虚。到调研点去,和群众坐一条板凳聊,真切地感受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这是了解基层民情的基本途径,是听取民声的基本渠道,也是解决民忧的基本方法。

蹲点调研是发挥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作用的关键之招,不能急。通过试点的工作,能看到一项工作或一方面情况的萌芽、起步、发展和问题化解、特色形成的历程。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开了春满园。通过蹲点调研将点上经验加以推广,是推动工作的重要一招。■

让进城与入乡都畅快起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对未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了规划安排。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目的就在于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经济日报》特邀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作出解读。

文章指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千头万绪,但主要抓手有两个: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是让农业转移人口顺利融入城市,享受市民化权利;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是让更多的人才由城入乡,带去新理念和新要素。依靠这两个抓手,就能让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人流动起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让进城与入乡都畅快起来,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分析城乡人口、人才流动的不同类型,有必要建立四项机制。一是要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提高城市包容性。二是要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重点是要吸引人才来乡村、留住人才在乡村、用好人才为乡村。三是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标准统一。四是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机制,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AI治理,中国该如何积极有为

“人工智能”(AI)在时下的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已经成为最热的词汇之一。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应用,标志着互联网革命真正进入深水区,将给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革命。最近,AI治理成为全球最大的热点问题。为此,《环球时报》刊发署名文章,阐述了在AI治理方面,中国应该如何积极有为。

首先,在注重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AI治理的重视程度,将AI治理作为国家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政府部门需要调整“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要一边抓发展,一边抓治理。第三,在体系建设有现实难度的情况下,先抓好主要矛盾,解决核心问题。最后,我们过去积累了不少互联网治理疑难问题,在人工智能应用全面实施之际,可以及时补课,避免问题与后果的进一步放大和恶化。

无疑,人工智能发展是中国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但是我们也面临着与过去互联网发展不一样的局势和挑战。我们不但要在技术和应用方面敢于领先,更要在AI治理的制度建设方面成为全球的重要力量,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提升中国贡献。■

新学科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化学反应”

近来,“新文科”引起广泛关注。实际上,这并非孤立的概念。在前不久,教育部、科技部等多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的共同特点是“新”。而所谓“新”,在本质上是科学技术新成果以及随之而来的新观念新思想,在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中的体现。基于此,《科技日报》刊登文章指出,“‘新工科’‘新文科’等新兴学科并不仅是学科内容的扩张,而是眼光的革新、理念的变革和结构的调整。或者说,这一次学科整合与重塑不是多项内容混合相加的‘物理变化’,而是一次凤凰涅槃般的‘化学变化’。”

当下,我们已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下。一般认为,这场变革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比,深度和广度更高。更重要的是,这次技术革命更加全面地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或将带来物理空间、网络空间、人文空间与生物空间的深度融合。因此,它所带来的影响是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本身的,将更加直接地带来一系列伦理、哲学和文化层面的问题。而且,如果这些看似不属于“科学技术”的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将直接制约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诚然,新学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纸行政命令、几句空洞的口号就可以完成的,它在本质上受制于社会发展实践特别是新兴科技的进展,以及全社会对于这种进展的态度。面对新学科的兴起,我们更需要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倡导以创新为导向、以实践为动力的旨趣,包容开放的胸怀,脚踏实地的科研态度,从而以饱满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赶赴这一场关乎人类命运的文化盛宴。■

猜你喜欢

调研城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城乡涌动创业潮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