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临床观察
2019-04-06黄飞麒陈扬声姚乃捷
赵 晓,黄飞麒,陈扬声,姚乃捷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骨科,广东 广州 510080)
退行性膝关节炎常由慢性积累性关节磨损及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所致,多以骨刺形成、关节软骨面反应性增生、膝部关节软骨变性为主要病理表现,可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等[1]。本研究用中药外敷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2例,均为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我院接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观察组男21例,女25例;年龄42~79岁,平均(58.64±3.01)岁;病程2个月~11年,平均(5.68±0.47)年。对照组男20例,女26例;年龄41~79岁,平均(58.62±3.07)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5.72±0.4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相关标准。表现为膝部疼痛、遇劳、遇冷、阴雨天痛甚,静卧时疼痛未减甚至加重,关节活动不利,舌红苔白,脉弱或脉细弦;② X线检查膝关节变窄或不对称,关节面骨质增生,同时髁间棘变窄;③前1周内未服用激素、消炎止痛药物。
排除标准:①伴有心、肝、肾等其他严重器脏性疾病;②合并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③因其他疾病引发的膝部疼痛;④膝关节积液、肿胀严重。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1021640)25mg,口服,1日3次,急性期卧床休息,并将患肢制动。
观察组用中药外敷。黄柏、黄芩、大黄各100g。研粉,先将凡士林膏煮熟化为液体状作为溶剂和粘合剂,而后加入熟石膏粉,搅拌成膏药,并加入中药粉,继续搅拌均匀,将膏药平摊于无纺纱布上再敷于患处,固定,每天1换。
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
3 观察指标
采用WOMAC骨关节炎指数[3]对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晨僵及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定,评分范围0~10分,分值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
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表[4]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比较,总分为100分,分值与膝关节功能呈正相关。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膝关节无不适感。显效:症状及体征缓解明显,膝关节活动不受限,积分减少率大于70%。有效:症状及体征缓解较明显,但膝关节活动轻度受限,积分减少率30%~70%。无效:膝关节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积分减少率不足30%。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疼痛 活动受限 晨僵 病情程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6 2.49±0.31 1.35±0.24* 2.27±0.29 1.08±0.22* 2.43±0.45 1.25±0.20* 6.61±0.83 3.35±0.64*观察组 46 2.47±0.35 0.58±0.16* 2.31±0.26 0.17±0.09* 2.41±0.48 0.24±0.07* 6.69±0.82 0.48±0.13*t 0.373 29.532 0.985 54.463 0.271 72.956 0.630 81.573 P 0.709 0.000 0.325 0.000 0.787 0.000 0.529 0.000
两组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46 41.32±5.06 79.51±6.23 40.264 0.000观察组 46 41.08±5.27 92.46±7.05 60.961 0.000 t 0.296 13.281 P 0.768 0.000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退行性膝关节炎属中医“骨痹”范畴。发病机制与筋骨失养、痰瘀凝滞、风寒湿邪侵袭等有关,治疗应以活血止痛、温通经络、滑利关节为主[5]。中药方中黄柏、黄芩清热解毒燥湿,大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此外,药膏制作过程中石膏粉占主要成分,具有生肌收敛、清热燥湿等功效,且能够降低血管通透性,从而发挥消炎作用。
中药外敷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