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音乐与高校素质教育的融合
2019-04-05郭姗姗
郭姗姗
【摘 要】民族音乐就是源自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上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族音乐是国家文化的一块瑰宝,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缺不了民族音乐,但目前高校对民族音乐和素质教育认识还不够全面,将民族音乐与高校素质教育进行融合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民族音乐对高校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出发,阐述了民族音乐与高校素质教育的融合现状。
【关键词】民族音乐 高校艺术 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陕西社会科学艺术项目(2017)年度课题《网络文化视角下“神曲”的音乐形态与传播研究》(课题编号:SY2017050)。
民族音乐狭义地讲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够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从广义上来讲,民族音乐泛指中国音乐家所创作的音乐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民族音乐是国家文化的一块瑰宝。民族音乐与高校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优秀的民族音乐是社会思想与艺术高度发展的历史积淀,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可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目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还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是素质教育的优秀资源。对于高校素质教育而言,民族音乐的融入对培养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和爱国意识有著积极的意义。
民族音乐与高校素质教育融合的意义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提高整个国民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多元文化意识、音乐思维训练和身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学生综合素质不是单纯依靠知识传授训练出来的,而是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而成的,公共艺术课程是围绕素质教育目标设置的,不是专业的音乐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是不一样的,非专业性降低了音乐的门槛,让更多学习者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没有按照思想道德课程规定内容执行,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将艺术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中。目前,许多高校都做了相关工作,如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相继成立了音乐教研室,开设了各种类型的公共音乐课程。21世纪,音乐已经成为一种全民性的娱乐活动,受到大众的欢迎,但作为真正的艺术教育,还缺乏完善的教学结构和课程标准,音乐教育体系还不健全,要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和教育目标,高校还需要制订更为明确的课程标准。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得到了民众的自发传承,在民间传承中缺乏类似于正统的体系传承,虽然现在很多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但高校没有将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整体的文化现象加以研究学习。
音乐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音乐的地位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民族音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逐渐衰落,两者之间的互帮互助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随着汉语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母语音乐文化和地域民族文化在教育界被逐渐认同,母语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改革创新被提出来。最具母语音乐教育代表性的就是民族音乐,民族音乐通过方言来表现,承载着当地的文化,是当地居民生活的真实反映。音乐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素质教育课程,到了大学阶段,高校作为一个社会化的文化载体,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第一个场所,是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最佳场所。如果民族音乐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获得尊重和发扬,不仅可以提高民族音乐的文化地位,传承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现有的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因此,民族音乐的融入对促进高校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民族音乐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传承现状及问题
1.民族音乐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传承
音乐是打开素质教育大门的一把钥匙,传统的民族音乐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在音乐教育中却处于从属的位置。民族音乐是民间文化的结晶,高校素质教育能够通过音乐类选修课程实现。高校音乐课程遵从的是西方音乐教学体系,音乐教师在民族文化方面意识不强,以西方音乐为正统教育模式。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族音乐在内,都没有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占据主位,虽然民族音乐作为文化遗产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随着多元文化的侵入,互联网将世界的距离变得更小,多样的外来音乐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冲击导致民族音乐被边缘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不仅可以增强音乐教育的文化性,也能够将民族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来。高校音乐教育不断进行教学创新,不断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同时,却忽视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远远低于流行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受欢迎度以绝对的优势占据着音乐领域的大比例,民族音乐如果不能利用高校素质教育进行传承与发展,那就无法改变它逐渐被边缘化的现状。
2.民族音乐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全面。民族音乐没有被积极应用到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首要原因是高校对民族音乐认知不全面,忽视了民族音乐的教育意义,民族音乐被置于边缘地位,更多的是以选修课形式出现,素质教育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才艺教育,参加比赛拿名次,学几首民歌可以表演,这种粗浅的民族音乐教育不仅实现不了素质教育的目的,也不能让民族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2)民族音乐师资缺乏。师资队伍的强弱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民族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存在人数少、专业性弱、教学水平有限的问题。民族音乐的专业性更多的来自于实践,对文化的深层理解需要时间的积累,民族音乐教师在继续教育方面没有充足的进修机会,教学理念得不到及时更新、方法得不到及时改变,专业程度高的民族音乐教师数量极度缺乏,这些问题都是阻碍民族音乐发展的因素。所以,只有提高民族音乐师资力量才能有效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
(3)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音乐因其自身特点存在教学内容单一、缺乏新颖性的问题,由此产生的教学问题也很明显。传统的音乐教学大都以模仿练习为主,对民族音乐而言,学生学习之前缺乏相应的认知和了解,无法体会民歌所承载的质朴情感。民歌演唱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民歌唱法对学生而言是无法忽视的困难。课程设置如果不能兼顾这些问题,就会限制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难以实现培养学生音乐文化意识的教学目的。
对民族音乐与高校素质教育融合的思考
1.创新教育理念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其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要以提高素质作为音乐教学的目的,就要充分考虑传统音乐教学与现代化教学之间的契合点。首要任务是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化的高校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再是简单体现学生的应试能力。这种教育理念的创新需要高校教师及时掌握社会发展动向,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快速传播让教育随時随地都能实现,让教育成为一种更为零碎和片面的学习形式,固化的知识不再是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力的掌握,也就是学会学习。民族音乐作为经过历史沉淀和生活检验的文化遗产,虽然与当下的生活生产方式有了出入,但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西方音乐无法替代的。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及时把握自身定位,做好引导者的角色。
2.加强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的进步让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教师的地位由神圣的教学主体转变成了“引导者”,在素质教育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更是“引导者”和“助手”,他们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帮助学生提高音乐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教师的音乐素养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尤其是在民族音乐这种技能要求很高的教学领域。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民族音乐乐理知识和演唱技巧,还要熟知民族音乐背后的文化承载,并能够正确合理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更客观、全面的认知。高校只有加强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实现文化转换,才能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
3.完善民族音乐课程设置
民族音乐所代表的民族文化是因民族和地域而异的,不仅对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有着重要影响,还对学习者的文化观念也有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积极程度取决于课程设置能否适应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需求。民族音乐丰富多彩,各种类型的民歌、民族乐器都带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符号走进了高校课堂,高校在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时,要树立空杯意识,也就是学习者在接触民族音乐之前,可能从来没有相关的认知,所以教学内容要遵循从简至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另外,高校还可以与当地音乐机构合作,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民族音乐课程,如广西京族的独弦琴、马骨胡等。通过与当地民间艺人合作,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也能将更纯正的民族音乐文化带入课堂,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也愚:《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黄河之声》(教育研究)2015年第18期,第56-58页。
[2]冯晓莉:《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