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性音乐家数据库建设构想与实施

2019-04-05史蕾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作曲家教授数据库

史蕾

【摘  要】区域即地域,一般指文化地理位置,围绕着地域产生的音乐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产生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音乐语言的音乐家,为这些音乐家建立数据库是深入挖掘和保护当代地域性音乐的一种有力举措,同时也为推动珍贵音乐文献保护及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增加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地域性音乐家  数据库  韩兰魁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音乐学院青年项目“区域性音乐作品数据库模型构建研究”(项目编号:XYKY2018QN06)成果。

引 言

西部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发生地,是中西文明及民族文化交融之地,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西部音乐之重要是毋庸置疑的,以西安为中心的西部地区产生了为数众多的知名作曲家,如赵季平、景建树、韩兰魁、崔炳元等 ,他们为中国西部音乐的发展贡献极大。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为其中成就卓著的作曲家建立相应的个人数据库,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地方区域的文化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为地方区域文化研究工作提供智库。本文就以韩兰魁音乐数据库为例简要论述数据库技术与地域作曲家之间的融合及研究价值所在。

“韩兰魁音乐数据库”的建设背景

作为以西部内容为创作体裁,扎根西部音乐创作的优秀作曲家韩兰魁教授,其音乐作品的创作体裁十分宽泛,涵盖交响曲、协奏曲、民族管弦乐等各类音乐体裁的作品,韩兰魁教授本人说自己是“钟情于西部音乐的作曲家”,正是对西部音乐文化的热爱,多年来韩兰魁教授以开放的音乐创作理念,以西方作曲技法为依托,以西部人文情怀及音乐形态为作品基调,成为了西部音乐的代表人物。

特色数据库是以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为基础和核心的,以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实体虚拟化为基本特征,对某一学科或专题资源进行搜集、分析、筛选,再按照一定的标准及规范进行加工、标引、组织、存储,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进行传输与发布,提供检索及全文服务,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文献信息资源库。高校作为学术资源的聚集地成为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主力軍,本着挖掘本土音乐资源及对知名作曲家创作及学术成果的进一步保护与传播精神,从2017年5月,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正式启动“韩兰魁音乐数据库”建设工作,通过前期的调研与招标,中期的设计与建设,数据库于2018年7月完成验收及基本建设工作,2018年10月初面向全院师生开放使用。

“韩兰魁音乐数据库”建设设计与平台搭建

1.韩兰魁作品

韩兰魁教授的音乐创作涉猎广泛,既有如处女作交响乐《草原音诗》的浅尝,也有屡获大奖、声名远扬的交响合唱《绿色的呼唤》,艺术歌曲如早期作品《多情的海鸥》,也有新近之作《骊山故事》,影视配乐有《难为我结婚》、《红妆》等近百部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在不少作曲家将自己创作的注意力投放于西方现代作曲技术时,韩兰魁教授则选择将民族音乐语言与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再运用于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当中,同时作品中也很好地呈现出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对艺术的严谨追求。韩兰魁教授以其孜孜不倦的创作态度、热忱的创作精神及鲜明独特的音乐语言不断地为西部音乐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根据数据库中创作年表的分析及对作曲家创作经历的研究,将韩兰魁教授的创作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初创时期(1981—1991年),这一时期是韩兰魁教授对创作技法不断学习、尝试及探索的时期,其作品也不乏对西方现代技法的运用。规范的学院式教育和西方作曲技法的学习,是韩兰魁教授今后创作的一个坚实的基石。

发展时期(1992—2008年),这一时期是韩兰魁教授音乐风格逐渐形成并趋向成熟的时期。如果说大型交响合唱《绿色的呼唤》是作曲家长时间蓄积已久的情感宣泄的凝聚,那么韩兰魁教授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显示出了一个成熟作曲家的稳健与稳重,同时奠定了韩兰魁教授西部精神及聚焦西部音乐的鲜明的创作风格。

成熟时期(2010年至今),以2010年6月在北京音乐厅排练演出的《韩兰魁交响作品音乐会》为标识,开启了韩兰魁教授创作的新纪元。这一时期的韩兰魁教授人生积淀丰富、创作技法成熟、风格鲜明,也是韩兰魁教授创作的鼎盛时期,如新近之作交响音画《大秦岭》作曲之一、西安北广场音乐喷泉水舞音乐《水韵雁塔 舞动西安》,如此种种与韩兰魁教授多年来对创作的热爱是分不开的,也是作为韩兰魁教授致力于传承、推广西部音乐的一个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也是韩兰魁教授成为继“陕军东征”之后“陕派作曲家群体”代表之一的原因所在。

2.建库过程中与韩兰魁教授沟通并听取其意见

在平台搭建过程中与韩兰魁教授多次沟通商讨后,在数据库的建设上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1)作品及文论的版权方面。韩兰魁教授希望通过本次数据库的建设让师生可以全面、便捷地对其作品进行相关学习及研究。因此,在数据库建设中应考虑相关文论及乐谱的下载方面尽可能减少权限限制。

(2)作品及文论的选择方面。韩兰魁教授希望在数据库中能够对其作品和相关文论进行搜集整理,因此在数据库建设中收录的文献不仅包括了韩兰魁教授自己发表的文论,还有其作品研究、相关学术报道及会议报道等。

(3)乐谱选择方面。为力求全方位展现韩兰魁教授的创作脉络,经过与韩兰魁教授的沟通,选择其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作曲家早期创作的作品,如2000年创作的小提琴与钢琴作品《雪》(手稿)、钢琴独奏《幻想舞曲》等珍贵之作,而这些成为了本数据库中独有的资源。

(4)关于创作年表的修订方面。创作年表是韩兰魁教授不同时期创作的心路历程,是韩兰魁教授创作历程最直观的一个体现,是对韩兰魁教授创作历程的展现及总结,对研究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对创作年表的研究对韩兰魁教授某一时期的作品背景等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及更全面地了解作品,因而数据库建设中将创作年表作为专栏呈现给使用者。

3.數据库平台的搭建与设计

(1)平台搭建。“韩兰魁音乐数据库”平台的搭建奉行了标准化、先进性与适用性、可扩充性与易升级性、可靠性、安全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统一的技术标准,系统框架以J2EE平台的多层体系结构为依据,采用Sturuts+Spring+Hibernate的开发框架,通过此框架使系统构成MVC三层结构,并将JDBC数据库连接池技术应用于Spring中以提高数据库访问的性能。

(2)栏目设计。作为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的韩兰魁,其身份不仅仅是一位作曲家,同时还承担着教书育人及管理的工作。数年来,韩兰魁教授积累了大量的论著、创作手稿、音像及图片资料等,这些丰富的艺术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与文献价值,因而数据库的栏目设计上力求尽可能全面地展示其创作成果、教学成果及科研成果。如首页包括论著、乐谱、音频、视频等标题栏及栏目下包含的若干子栏目,如论著栏包括自著、其他、学位论文。乐谱包括交响乐作品、歌曲作品等各类体裁分类。

“韩兰魁音乐数据库”的价值和意义

1.挖掘韩兰魁教授音乐作品的学术价值

韩兰魁教授的作品见证了其创作的心路历程,也是其创作思维过程、个性化写作习惯和特定环境下内心动态的呈现,是音乐理论研究中极其珍贵的基础性依据和体验性资料。在音乐发展的今天,音乐家及其作品数据库的建立越来越受到各大专业音乐院校图书馆的重视。以西部文化为根、西部音乐为创作之本的韩兰魁教授,以其贴近人心的音乐作品与听众建立共同的音乐语境,用既接地气又高于生活的方式去表现作品,让本土创作有所提升。让世界更好聆听他的创作理念,也是新时期在学习和创作道路上的青年作曲家所应借鉴的。

2.保护第一手资料

以人物为核心数据库建设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多方面资料的保存和呈现,最大限度地反映人物生活创作的方方面面,作曲家因为本身专业的因素,对于其自身资料的保管及存储不甚专业,许多手稿或是乐谱常常遗失或丢弃,音频资料、视频资料无法长期保存,研究文论常常遗失。因此,帮助作曲家抢救、保护及系统地展示此类资料以为之后的研究学者所用,这也是建立数据库的重要意义所在。通过选择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当代音乐艺术家,深入挖掘其社会影响力,进而探索更多保护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途径。

3.彰显地方特色音乐的新成果

近年来受历史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研究理念的影响,区域音乐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一个焦点。这种理念也逐渐渗透于许多人文学及音乐类数据库的建设当中,保护珍贵音乐资源,建立相关数据库做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音乐艺术的发展不会停止的,新的音乐会不断产生,新的思潮会不断地冲击原有的一切,这也为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韩兰魁教授作为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其创作中彰显了西部地区作曲家独特的创作风貌,数据库通过对作曲家现有作品及研究文论的整合及不断地对其新创作作品和文论的补充,实现对作曲家音乐资源的有力保护,同时通过数据库对资源的分类归纳,为使用者研究作曲家本人、事迹、作品提供更加便捷、全面、权威的资料来源。

结 语

在新的艺术样式中创造发展中国现代音乐是当代作曲家的使命,保护和传承作曲家的音乐文化资源是对作曲家奋斗精神的传扬和学习,在不断地对数据库保护、开发、扩充及利用的基础之上,使现代音乐家研究成为一种趋势并使优秀作品不断焕发活力,通过学术交流、学术分享与文献传递为一体的新兴模式将音乐数据库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张洋:《三重视角下的陕北音乐文化研究——读李宝杰〈区域——民俗中的陕北音乐文化研究〉有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年第2期,第137-139页。

[2]辛刚果:《甘肃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3]刘葵波:《特色数据库建设理论与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张步洲:《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谈》,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9。

[5]秦序:《学术自觉与学科自觉——李纯一先生音乐史探索之旅的重要启示》,《黄钟》2018年第2期,第28-41页。

[6]王雅慧: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音乐学院,2015年5月。

[7]刘蓉:《丝绸之路——永远的精神故园——作曲家韩兰魁访谈录》,《音乐天地》2014年第12期,第57-61页。

[8]孙欢:《打造西安音乐之城,不仅引进来更要能造血》,《西安晚报(文化新闻)》,2017年11月30日。

[9]刘涓涓:《思维的印记——罗忠镕〈第四弦乐四重奏〉手稿研究》,《音乐研究》,2012年第2期,第77-85页。

[10]刘荣弟:《音乐家手稿保护与音乐文献典藏——“饶余燕音乐数据库”构想与实施》,《人民音乐》2016年第8期,第60-63页。

[11]赵书峰:《跨界·区域·历史·认同——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四个关键词》,《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第21-29页。

猜你喜欢

作曲家教授数据库
小小作曲家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作曲家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