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中心城市的概念内涵与空间特征解析

2019-04-04施现宾

科学与财富 2019年4期

施现宾

摘  要:多中心城市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密度压力提供的经济疏导措施,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经济与功能过度集中的情况,降低城区人口购房与居住压力;另一方面,凭借多中心发展理念,更可以降低交通等方面压力,由此更有效的利用周边土地资源,更保障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水准。本文基于多中心城市概念内涵与空间特征展开分析,期望能够为后续城市功能及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良好参照。

关键词:多中心城市;概念内涵;空间特征;等级划分

一、多中心城市内涵分析

多中心城市可划分为两种模式。其一是基于区域尺寸划分的多中心城市,此类城市在经济及功能层面上整体性较高,在城市空间拓展方面,不会改变原有的经济体系;另一种是以城市空间划分的多中心城市,此类城市因原有城市空间、经济发展或环境限制,通常需设置具备关联性的卫星城,并单独构建经济中心,才能维持正常的居民活动,此类多中心城市会转变原有经济体系,充分利用周边土地资源降低核心城市的人口与服务压力,以便城市具备更富有特色化的发展平台,并能够改善现有城市经济环境混乱的状况。

二、多中心城市空间特征分析

1.城市空间特征分析

多中心城市在空间形态方面具备多个经济中心,并且每个经济中心呈阶梯状由核心城市扩散,而每个卫星城都具备相对完善的功能体系,能够为居民的生活与工作提供相对完善的服务,由此缓解核心城市的人口密度压力,同时更拓宽了的产业发展平台。另外,从经济交通与文化宣传角度来看,多中心城市在空间方面具备基本的关联性,确保卫星城与核心城市之间仍具备紧密的经济联系,保障卫星城构建水准能够稳步提升,同時每个卫星城在空间方面也具备独立性,基于不同卫星城经济发展要求,能够将以往核心城市的产业压力向四周输送,以便构建更具地方特色化的城市形象。

2.城市等级特征分析

多中心城市功能体系通常具备等级序列的特征,以便多中心城市人口密度与经济体系能够逐步转移,由此增强多中心城市经济体系构建的稳定性同时,更能够避免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崩盘的情况出现。例如,根据已有多中心城市功能体系范例可知,多中心城市具备等级幂次扩散的特性。故而,在落实城市功能体系扩散期间,必须优先在扩散地区设置小型产业中心,由此逐步将核心城市的居民引导至卫星城市,待地方产业容量逐渐趋于饱和,则可借由地方居民容量再次规划产业经济体系的发展,由此增强与核心城市经济的关联性,同时凭借等级特征,更能够将经济服务档次逐层推进,以确保城市经济及功能体系的构建具备延续性。

3.城市功能特征分析

伴随多中心城市概念的逐渐落实,城市中心关联性与独立性理念在城市功能体系运行中已经愈发重要,同时在复杂的空间功能统筹方面,两者理念综合更决定了集中式分散的过程,不但极大影响了就业中心转移与人口密度调控的效率,多中心城市功能体系的构件更能够降低地方不动产的价格压力,由此为城市经济体系与人口压力无疑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但与此同时,传统工业及商业区的转移,却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低迁移影响,此类问题是地方政府需要着重关注的要点,若多中心城市构建过程中不能解决经济重心分散的问题,则势必会影响城市多中心功能体系的构建。

另外,多中心城市的功能体系的效应取决于中心之间的功能联系紧密度和互补关系。多中心城市区域强调协同配合,即多个城市通过合作互补与功能协同使其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功能上的多中心城市强调信息沟通和组织结构等各方面的经济一体化效应,多中心城市网络在拥有互补功能和专门化时才有意义。

4.城市关联性特征分析

根据以往城市中心体系研究可知,部分城市虽然在空间方面存在分散性特点,但在城市功能体系构建过程中,却整体呈现集中性,使得各个中心交通、资金、信息等线路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与联系,以便满足城市功能体系正常运转的需要。所以,可见多中心城市的构建也必须具备功能关联性,同时还需要对城市交通体系等组成进行更细致规划,才能在有效降低人口居住密度的同时,提升城市交通等便利性,使城市经济体系的质量得以保障。

多中心城市的联系强度研究,目前仍以中心间的交通流为主,非均衡型多中心化仍提升了私人机动车出行率。根据国外研究表明,就业分散化的影响下,私人汽车使用率从25%上升到41%.公交的承担率则从61%下降到46%。分散化导致了该城市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等出行方式比重的下降。就业中心分散化使更多的居民成为更长距离的通勤者,新城市民平均通勤时间增加量为10%~70%,平均通勤距离是18.2km,而老城则为11.6km,主要原因是外围对老城存在高度依赖性。

5.城市区域特征分析

多中心城市的协同配合产生于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例如,各城市在经济发展,城市设施和商务环境上的互补性。由于城市区域的功能性联系和行政管辖的空间范围通常是不一致的,因此,多中心城市之间功能体系作用的发挥受到区域体制机制特征的影响比较明显。

在我国,跨界治理正日益成为影响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中国垂直型的管理方式十分明显,因而垂直型协同程度要比水平型协同程度要高,地方政府由于规制和财政等区域协调机制的缺失,往往形成非理性的区域发展格局,比如长三角区域许多城市间的无序竞争,同时许多行政区划撤并的城市内部也存在类似现象,以致于水平分工的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当前的利益冲突格局赋予新时期中国多中心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做好区域发展的综合协调。

6.城市结构演变特征

关于多中心城市的空间演化机制,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理解:宏观视角体现为城市空间结构维度的形态组织结构变化,而微观视角则体现为微观个体社会选择的离散过程。换句话说,可以将多中心城市的形成理解为无数个企业和居民等微观个体对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约束下的空间效用进行权衡,并做出离散型的区位决策,而这些巨量的离散型决策最终又形成了多中心的宏观现象。

多中心城市的演化应从空间尺度进行分析,此过程包含了空间规模的扩张、等级结构的变化、功能体系的专业化、及中心互动关系这四个关键的动态过程。

三、结语

多中心城市功能体系与经济体系的有效构建,不但能够为现阶段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可持续平台,构建更富有特色化的城市形象,同时凭借多中心城市结构的特性,更可以有效缓解核心城市人口密度压力,增强城市道路交通的效率性,为后续城市规划提供可拓展空间。故而,在论述多中心城市的概念内涵与空间特征期间,必须明确多中心城市的特点与优势,并根据地方环境选定适宜的城市构建方案,才能为后续城市功能体系的构建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一洲,赖世刚,吴次芳.多中心城市的概念内涵与空间特征解析[J].城市规划,2016,40(6):23-31.

[2]李晓.沈阳城市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城市空间重构研究[D].辽宁大学,2016.

[3]黄良伟.1990年以来苏州城市空间增长特征及其机制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

[4]钟国平,曹小曙.多中心城市中山市职住空间关系特征[J].热带地理,2016,36(4):59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