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之分析人物作用
2019-04-04陈玉驹
作家塑造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所谓的作用,我们要有作者意识。
人物可以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两者的关系是:或正衬(侧衬)或反衬。
一、主要人物的作用
主要人物的作用,應从三个方面分析概括:表现主题+推进情节+体现社会意义。
1.表现主题。主要人物重点承担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比如鲁迅《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死亡承担着“封建礼教吃人”的宏大主题。
2.推进情节。人物性格(命运)变化,情节也随之变化,这就是人物对情节的推进作用。
3.体现社会意义。①深刻理解人物对当时社会的思想指导、价值引领等方面的作用。②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安娜之死
文/(俄) 列夫·托尔斯泰
背景介绍:
《安娜之死》选自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末尾篇章。安娜是小说的主人公,她厌恶透了做高官的丈夫卡列宁的刻板、虚伪,毅然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相爱、结合。节选文字之前的情节是这样的:她得不到卡列宁的离婚许可,又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与渥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受冷遇。她只能孤独地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当渥伦斯基一人外出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因此两人发生口角。在一次争吵后,安娜陷入绝望境地,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渥伦斯基到了火车站……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介绍本文主人公安娜死的场所——火车站,死的导火索——求信。)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写安娜得信时的心理。)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写信件内容——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的欺骗。)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写安娜对信件内容的不满。)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写安娜想死的原因:一是安娜自己,二是渥伦斯基,三是迫使安娜受苦的人。)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几个年轻人”、“一个卖汽水的男孩”、“一个戴眼镜的绅士”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死前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由上文的心理状态写到安娜想死,自然而然。)
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再次点明安娜想死的原因。)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写安娜具体如何死的过程,并用蜡烛的亮和灭象征了安娜的人生命运。)
1.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
①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②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③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2.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1)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2)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3.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
(1)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2)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①“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②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③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二、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的作用,应从四个方面分析概括:自身作用+衬托主要人物+情节作用+主题作用。
①“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②“衬托主要人物”是其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侧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此外,还有引出主要人物、评价主要人物等方面的作用。
③“情节作用”主要是线索作用,推动(串起)故事情节发展。
④“主题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比如鲁迅《祝福》的次要人物鲁四老爷(政权的代表)、祥林嫂的婆婆(族权的代表)、祥林(夫权的代表)、阎王(神权的代表),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构成了“封建礼教”的内涵。
(一)人象的作用。
胭脂扣
文/郭凯冰
①午后的陽光曲曲折折穿过窗前那株滴水观音宽大的叶片,安静地落在竹椅中端坐的女子身上,那月白上衣,便也有隐隐的绿萦着。女子抬抬眉毛,得到允许,方缓缓站起,适度地伸几下胳膊,踱到旁边欣赏起画室里的几幅油画。(此段写次要人物年轻女子做模特时的情景,为下文画家回忆严师母设置情境。)
②严画家此刻很愿意坐在藤椅里,舒展一下疲惫的神经。温和的阳光、古朴的藤椅甚至眼前的女子,都萦绕着严师母的气息,温婉舒适,悄无声息。眯了眼睛,泻在女子腰身间的阳光似乎使时光流动起来,流着流着,眼前就有十八岁的严师母,正惊奇地在画室里顾盼。记忆,像从背后斜射进来的阳光,将当初没有留意的微尘映射出来。(此段写严画家回忆起严师母。)
③严画家那时还只是美院的学生,为寻找模特完成毕业作品苦恼不堪。父亲从当年插队两载的清水湾,带回房东留下的孤女,使所有的寻觅就此停止。(此段交代严师母凄凉的身世,并写严师母对严画家事业的重要性。)
④这个清水湾的小姑娘,被严父送去复读,考上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她所喜欢的地质院。那时严画家已凭创作的系列油画“清水湾女子”一举成名,借这个优势,一步跨入省美协。(此段交代严师母也有自己喜欢的事业,为下文写严师母助严画家事业发展而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埋下伏笔,从而突出严师母的伟大人格:主动感恩、勇于奉献。)
⑤那时严画家眼里再没有别的女子,面对其他模特儿,笔下毫无神采。这个清水湾的女子像一枚晶莹剔透的玉,捧在严画家手里,还怕或冷或暖,伤了她。每次月末回严家,严画家坐在画架前的苦恼和无助,甚至那眼神里的祈求,都看在她的眼里。她觉得背后的目光越来越沉,终于辞了工作,成了严画家的专职模特儿,一年后又成了严师母。严师母很贤惠,知道严画家作画时最喜欢怎样的光线,知道他最喜欢的画笔放在哪个画箱里,更知道哪些色彩颜料是严画家喜欢用的,甚至许多深深浅浅的紫色静物衬布,也是严师母的眼光。只是当初穿来的月白上衣在结婚前一夜装进箱子后,任丈夫百般喜欢,再也没有穿过。那一次严画家问急了,她便幽幽道,穷家破业的东西,有什么值得珍惜呢?严画家被妻子的神情吓住,便不再提起。(以上三段插叙严画家与严师母过去交往的情景,意在突出严师母的思想性格:一是报恩心强,有奉献精神:辞去了工作,做严画家的专职模特。二是热爱艺术,有艺术眼光:对严画家的画爱不释手。三是细腻、贤惠:为严画家做画做了细致精心的准备。“只是”后面的内容,设置一个悬念,意在丰满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人,严师母也有自己的生活与情感!)
⑥想着死去的妻子,眼前袅袅婷婷的女子便让严画家多了一份心思:“你跟我妻子一样,最适合做油画模特儿。你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女人。怎么样,留下吧?”女子回头笑笑,没说什么,踱步到另一幅画前。(照应第2段,严画家从回忆中回到现实。语言描写,道出严画家只顾自己的艺术,不在意女人的人生追求和情感表现。)
⑦这是严师母最后一张画像。严画家清楚记得,正是妻子三十六岁那年的秋日,她拿了当年的月白上衣在秋阳下晾晒。院里的菊花刚开过,有零落的金黄散在藤椅上下。妻子稍显瘦弱的身子斜倚在藤椅中,左手托着旧衣,右手抚弄着靛青胭脂扣,举止间有一抹秋阳般的忧伤。严画家并没有太在意这伤感。他站在门边,呆呆看着眼前,几乎屏了呼吸:零落的黄花,古朴的竹椅,安静的妇人,在秋日晴空下绝妙组合着,幻化出一幅绝世之作。他的心怦怦跳着,预感自己将会有更成熟的作品问世,甚至还没动笔,就已经想好了以《秋阳》为题。当他踉踉跄跄拿出画架,举笔在画布上留下第一抹颜色时,手还忍不住抖。断断续续画了十天,定稿后严师母爱不释手。那时她身体已有些病弱,严画家顾及妻子的身体,更不忍拂了她的意,便将画挂在她的卧室里。(承接第6段,详细介绍“另一幅画”的具体内容,为下文严画家向年轻女子问“胭脂扣”为题做铺垫。)
⑧看着这幅得意之作,严画家突然有了兴致,很想在这愉快的午后问一个以前没怎么在意的问题。因为他想起当初妻子病着的时候,常常用瘦弱的双手编织一枚枚靛青色的胭脂扣,编好却又一一解开。严画家就说,何苦来,难道编来就是为了解开?再说,怎么老是编这种靛青色扣子?胭脂扣,胭脂色才对。严师母不说什么,只低敛了眉目笑笑。此时想起,便问眼前的女子道:“我妻子也是你们清水湾女子。她走之前,非要我给她穿一件靛青胭脂扣的月白上衣。你们那里女子去世有这样的讲究?”
⑨女子吃惊地回了头,很迷惑的样子。复又转回去,盯着画框里的严师母细细审视。好一阵,转身看着严画家静静地说:“我们清水湾风俗,未嫁人的女子去世,才可以穿戴月白上衣配靛青胭脂扣的。”(照应第五段,点出严师母不愿穿月白上衣的原因;回应第八段,揭示出严师母去世前非穿一件靛青胭脂扣的月白上衣的真相:她渴望来生为自己而活!至此,一个丰满的中国妇女形象跃然而起,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每一个伟大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甘于牺牲的女人!)
⑩画室里好一阵静得出奇。之后严画家呆呆望着女子起身离去,她脚步里的决然踏碎一室昏黄而安静的阳光。(年轻女子的“决然”,说明现代中国妇女的挺立,她们也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理想追求,而不仅仅满足于做丈夫事业的贤内助!)
11○一年后,严画家举行他的最后一次画展,开展时间定在一个秋日阳光温和的午后,画只有一幅——《胭脂扣》:十八岁的严师母穿一件月白上衣,孤独地坐在阔大的红木靠背椅中,双手抚定胸前的靛青胭脂扣,迷离的眸子中,是深深的痛。(用严画家举行最后的画展说明中国男人对女性权利的理解和支持!)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1.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严师母的思想性格。(6分)
①报恩心强,有奉献精神:辞去了工作,做严画家的专职模特。②热爱艺术,有艺术眼光:对严画家的画爱不释手。③细腻、贤惠:为严画家做画做了细致精心的准备。④渴求自己的独立人生:死前穿月白上衣配胭脂扣。
2.分析文中年轻女子的作用。(4分)
①在情节设置上,引出画家对严师母的回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在人物塑造上,衬托了严师母,是对严师母形象的补充。③在主题表现上,表明女人也应有独立的人生追求。
3.请分析文章结尾处画线句“迷离的眸子中,是深深的痛”加点字的内涵。(4分)
①身世之痛,父母俱亡,无所依靠。②远离故乡,身在异乡的孤独。③出于报恩,为了丈夫的艺术,辞去喜欢的工作,委屈自我的忧伤。④画家醉心艺术,忽略其内心感受,留下了遗憾和愧疚。
4.文中多次写到“胭脂扣”,有何意义?请加以探究。(6分)
①是畫作名称,也是文章的重要线索。②胭脂扣非胭脂色,编织胭脂扣,设置悬念,有助于理解严师母的心理,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③与小说中其他事物如古朴藤椅、月白上衣等一起营造一种古典雅致的氛围,增添文化气息。
(二)物象的作用。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 杜鲁门·卡波特
①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开启文章标题“回忆”,讲述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②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现在60岁的她,在二十多年前是近40岁,还是个孩子;现在60岁了,还是个孩子!这说明了什么呢?只能说明她永远保持着童心。有童心,就是有真心。)
③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写物就是写人,小狗奎尼应该是我们命运的象征。)
④三个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给奎尼吃山核桃,说明她善良,平等待人——对狗如此,何况对待人呢?为下文给总统罗斯福、班车司机帕克等寄蛋糕做铺垫。)
⑤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交代我们生活贫穷,但仍然过好节日,表现了我们乐观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
⑥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承接第5段,写我们做蛋糕的过程。)
⑦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地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的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承接第6段,做蛋糕,才能给蛋糕。)
⑧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我们三人分酒,说明我们具有平等意识。)
⑨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穷人也有穷人的快乐生活。)
⑩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点题。)
11○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抒情笔调,让人感喟,既表达了我对“我的朋友”深沉的爱与依恋,也表达了我因再也没有回去过而感伤、遗憾。)
12○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写我离开后,她过着孤独的生活。)
13○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文章结尾写得很有意味:一是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二是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三是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四是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有删改)
1.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6分)
贫穷、孤单,却热爱生活、充满快乐。
2.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4分)
①对“我的朋友”深沉的爱与依恋。②为自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感伤、遗憾。
3.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4分)
①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②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③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与幸福。④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③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④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作者:陈玉驹,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