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多龙超大型铜(金)矿集区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2019-04-04王勤唐菊兴陈毓川侯俊富李彦波

岩石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热液斑岩岩浆

王勤 唐菊兴 陈毓川 侯俊富 李彦波

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 610059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3.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4. 中铝西藏矿业有限公司,拉萨 8500005. 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格尔木 8160001.

西藏多龙超大型铜(金)矿集区的勘查突破是近年来我国在藏西北地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以下简称班-怒带)西段内取得的最重大找矿成果。最新勘查成果表明,在东西长约47km、南北宽约21km范围内共计发现超大型铜(金)矿床1处、大型铜(金)矿床4处、小型铜或金(铜)矿床3处及数个铜金矿(化)点,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砂金矿点(图1)。其中,铁格隆南矿床已成为我国首个单个矿体铜资源量达千万吨级别的矿床(唐菊兴等,2016),在世界已知铜矿床储量中排名第29位(Kelleyetal.,2003;Singeretal.,2008;Sillitoe,2012;李文昌等,2014)。区内累计探明铜金属资源量超过2000万吨,伴生金金属资源量超过420吨,达到世界级超大型铜金矿集区规模(唐菊兴等,2017)。尽管已取得重大勘查成果和找矿突破(唐菊兴等,2014a,2016;汪东波等,2016),但多龙矿集区综合研究程度仍滞后于勘查进展,一些影响找矿突破和勘查实践的关键问题至今未得到较好地解决:(1)多龙矿集区巨量金属来源问题;(2)传统北东向(陈红旗等,2012[注]陈红旗, 张天平, 李玉昌等. 2012.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铜多金属资源调查成果报告. 格尔木: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或东西向(王明等,2016[注]王明, 解超明, 范建军等. 2016. 西藏改则多不扎1:5万4幅(I44E019022、I44E019023、I44E020022、I44E020023)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报告. 长春: 吉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构造控矿的观点不能合理解释多龙矿集区外围资源潜力问题,即沿所谓的北东向或东西向构造未能在矿集区相邻地区发现新的矿体或矿化线索;(3)如何利用矿床学理论指导具体矿产勘查工作,快速定位多龙矿集区内下一个找矿勘查靶区等。

矿集区尺度上,多龙矿集区已建立的成矿模式包括:(1)基于经典俯冲成因弧岩浆型斑岩矿床模式(Richard,2003;Wilkinson,2013)建立的成矿模式(李金祥,2008;Lietal.,2013;Sunetal.,2017;孙嘉等,2017;韦少港,2017);(2)基于地球动力学背景建立的洋脊俯冲成矿模式(范建军等,2017);(3)平板俯冲成矿模型(曹明坚等,2011;耿全如等,2016)。尽管在对班公湖-怒江洋的形成演化、俯冲极性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方面上仍有较大分歧,区内各矿床形成于洋壳俯冲背景下岩浆弧环境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和岩石学、矿床学证据的支持(祝向平等,2011,2012;李光明等,2015;唐菊兴等,2016;Linetal.,2017a, b),并可与其南侧邻区冈底斯成矿带内大陆碰撞后伸展环境下产出的斑岩型矿床(侯增谦和杨志明,2009;侯增谦,2010;Houetal.,2015)相区别。然而,这些成矿模式对深部岩浆在地壳浅部就位,形成斑岩相关矿床的过程尚缺乏精细刻划,对矿集区及邻区相关矿床类型的勘查评价和研究有待深入。

为此,本文基于矿集区内近年取得的一系列勘查和研究工作成果,对比研究区内典型矿床特征,探讨各矿床类型之间成因联系。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法数据二次解译以及最新获取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eoEye-1)构造解译成果,建立地壳浅部层次由深部到浅部的完整“源-运-储”岩浆就位和成矿过程,进而构建矿集区尺度区域成矿模式,提出找矿工作方向,以期服务于区域找矿预测和矿产勘查工作。

1 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质矿产特征

全球成矿域尺度上,多龙矿集区位于全球纬向特提斯成矿域东段喜马拉雅巨型成矿带内,是中生代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背景下的产物,该矿集区的发现也填补了该成矿域东段中生代岩浆弧型斑岩成矿作用的空白(唐菊兴等,2016,2017;王勤,2018),成矿域西段和中段分别为喀尔巴阡-巴尔干ABTS斑岩成矿带和西亚地区斑岩成矿带(Richards,2015;Searleetal.,2016)。成矿带尺度上,多龙矿集区位于班-怒带西段(图1a),是该成矿带内最早取得找矿突破的矿集区(曲晓明和辛洪波,2006)。多龙矿集区早期的勘查工作以砂金(岩金)矿产勘查为主(杜光树等,1993;肖润等,2005),砂金矿溯源向蚀源区寻找岩金矿床过程中发现的斑岩型矿化露头推动了区内斑岩型铜(金)矿勘查工作(陈红旗等, 2012),近年来通过系统勘查工作推动了与斑岩相关的斑岩型(含隐爆角砾岩筒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等矿床的勘查工作(唐菊兴等,2014a,b,2017),因此多龙矿集区的矿产勘查和研究历史可以概括为对矿集区岩浆-热液成矿系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王勤,2018)。

图1 多龙矿集区所在成矿区带位置示意图(a)及区域地质-矿产简图(b)1-第四系;2-渐新统康托组;3-上白垩统阿布山组;4-下白垩统美日切错组;5-下白垩统去申拉组;6-中侏罗统色洼组;7-下侏罗统曲色组;8-侏罗系木嘎岗日群;9-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10-早白垩世闪长玢岩;11-早白垩世闪长岩;12-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13-早白垩世花岗斑岩;14-早白垩世石英斑岩;15-辉长岩脉(块体);16-辉绿岩脉(块体);17-辉长岩脉(块体);18-玄武岩(脉);19-蛇绿混杂岩;20-构造岩块(晚三叠世);21-构造岩(灰岩夹层);22-地质界线(整合/不整合界线);23-实测断层/推测断层;24-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及名称;25-岩金矿床(点)及名称;26-砂金矿床(外生矿床)及名称;27-具成矿远景的矿点及名称;28-遥感影像提取的泥化/角岩化蚀变范围;29-遥感影像/高精度磁测反映的环形构造Fig.1 Schematic map of metallogenic belt (a) and outline geological map (b) of Duolong district

矿集区所处南羌塘地块发育于古生界变质基底之上(李才,2016),以发育晚三叠世-侏罗纪海相沉积为特征,是扎普-多不杂弧岩浆岩带内岩浆岩的主要侵入围岩,总体反映了一套浅海沉积环境(Gengetal.,2016)。矿集区内以发育强变形和构造混杂火山-沉积岩系为特征,属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非史密斯地层(王立全等,2013)。其中,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T3r)以浅海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沉积为主,侏罗系木嘎岗日组(Jm)、下侏罗统曲色组(J1q)、中侏罗统色洼组(J2s)构成矿集区地层主体格架(图1b),代表一套典型造山带增生杂岩系(李光明等,2011;段志明等,2013),是区内主要赋矿围岩。下白垩统美日切错组(K1m)为一套多旋回多期次喷发的陆相钙碱性弧火山岩地层,不整合覆于侏罗系之上,在铁格隆南矿区,矿体形成后其火山岩不整合覆于矿体上(王勤等,2015)。上白垩统阿布山组(K2a)陆相磨拉石沉积建造不整合覆于侏罗系之上,代表晚白垩世以来羌塘地块南缘的整体隆升事件,标志晚白垩世-古近纪南羌塘盆地进入陆内演化地壳增厚阶段(耿全如等,2016;宋扬等,2017),表明至少在约116Ma成矿事件后,羌塘南缘地壳已经开始快速抬升,致使矿体快速抬升并接受剥蚀并最终出露地表(方向等,2015;王勤等,2015;宋扬等,2017;Songetal., 2018;Yangetal.,2018)。区内还出露少量渐新统康托组(E3k)和第四系(Q)。

侵入岩包括近北西-南东向出露的基性岩墙群及呈岩株或岩瘤产出的花岗闪长斑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及闪长岩等中-酸性浅成-超浅成岩体,在地表出露面积一般较小(图1b),侵位于曲色组或色洼组地层内部,成岩年龄集中于约120Ma左右(韦少港,2017),中-酸性浅成-超浅成岩体与成矿关系密切。火山岩为一套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以一套约110Ma成矿期后火山岩为主(李金祥,2008;王勤等,2015)。

花岗闪长质侵入岩体及其侵入围岩曲色组、色洼组碎屑岩沉积建造是多龙矿集区各矿区矿体主要的赋存部位,矿体几乎全部产于岩体内部、岩体与碎屑岩围岩的接触带附近及其外围碎屑岩中。矿床产出受控于与岩浆-穹窿构造伴生的环状构造及其交切部位,大致围绕铁格龙山-鹫山隆起呈环状等距分布(王勤,2018)。

1.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1.2.1 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

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是多龙矿集区内最早发现的斑岩型矿床之一(曲晓明和辛洪波,2006;佘宏全等,2006;李光明等,2007;Lietal., 2012)。目前由工程控制的矿体东西长1660m,南北宽470~720m,平均见矿厚度246m,产出标高5081~4270m,估算铜资源量(332+333,含少量334类别)超过290万吨@0.46%,伴生金约74吨@0.12×10-6,为一大型铜(金)矿床(卫鲁杰等,2017[注]卫鲁杰, 李建力, 李玉彬等. 2017. 西藏自治区改则县多不杂矿区铜矿普查报告. 拉萨:西藏宏达多龙矿业有限公司)。

矿体产于下侏罗统曲色组海相细碎屑沉积建造中,成矿与约120Ma浅成-超浅成中酸性侵入体有关(Lietal., 2011,2013;祝向平等,2015),成矿时间略晚于成岩时间约1~2Myr(佘宏全等,2009)。蚀变年龄有~119Ma和~115Ma 两组(Lietal., 2011,2013;祝向平等,2012;孙嘉,2015),暗示矿床形成后蚀变作用可能持续近5Myr左右。

金属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为主,斑铜矿、黝铜矿、磁铁矿、辉钼矿次之,偶见闪锌矿、赤铁矿。脉石矿物见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高岭石、多水高岭石、绢云母、黑云母、绿帘石、绿泥石、电气石、方解石、硬石膏等。原生矿石以细脉状和浸染状构造为主,矿石具结晶结构、交代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和表生结构,结晶结构中以他形晶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及交代溶蚀结构最发育。矿石构造以稀疏-稠密浸染状构造、细脉-网脉状构造为主。

从斑岩体核心向外,蚀变类型可依次划分为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泥化(叠加于绢英岩化带之上)→青磐岩化,外围局部可见角岩化蚀变(张志等,2014)。钾硅酸盐化带内主要蚀变矿物组合为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绢云母±高岭石,金属矿物组合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磁铁矿;绢英岩化带常叠加泥化蚀变,其主要蚀变矿物组合为石英-绢云母-高岭石,金属矿物组合为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辉钼矿;青磐岩化带内主要蚀变矿物组合为绿泥石-绿帘石-石膏-方解石,金属矿物组合为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磁铁矿。

矿化以黄铜矿化为主,主要产于含矿斑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附近,发育热液角砾岩,金属硫化物以密集网脉状产出。矿化在平面上和垂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面型蚀变分带。平面上,斑岩体中心以发育浸染状、细脉状黄铜矿化为主,品位较低。向外至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附近以发育脉状、网脉状黄铜矿化,品位较富。外侧发育青磐岩化角岩,矿化以脉状、细脉状或浸染状黄铜矿化为主,品位向外变低。自上向下依次出现孔雀石、蓝铜矿(铜的氧化矿物)→细脉浸染状黄铜矿化(铜品位高)→稀疏浸染状黄铜矿化(铜品位低)的矿化过渡变化。蚀变和矿化分带研究表明,多不杂矿床矿化围绕含矿斑岩体分布,发育典型斑岩型矿床面型蚀变分带特征。

按矿物生成顺序,可将多不杂矿床成矿期大致分为岩浆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期等3个阶段。岩浆期是主要造岩矿物生成期,这一阶段无矿化。热液成矿早期为钾质蚀变阶段,形成黄铁矿、磁铁矿、金红石及少量黄铜矿;中期为绢英岩化蚀变(可以叠加泥化蚀变)阶段,是黄铜矿、黄铁矿大量生成的时期,此外还可形成少量斑铜矿和辉钼矿;晚期为青磐岩化阶段,形成绿泥石、绿帘石、高岭石及石膏等非金属矿物,金属矿物可见黄铁矿。表生期形成一些常温矿物,如蓝铜矿、孔雀石及褐铁矿等。

据矿化、蚀变、脉体组合(张志等,2014),流体包裹体显示成矿流体具高温、高盐度的特征(李光明等,2007),多不杂矿床符合典型斑岩型铜矿床的一般蚀变-矿化和成矿流体特征,其成因类型属斑岩型矿床。

1.2.2 拿顿隐爆角砾岩筒型金(铜)矿床

拿顿金(铜)矿床目前已被工程控制矿体长约100m,宽约80m,垂深约160m,产出标高4915~4755m,估算金资源量(333,含334类别)约4吨@1.36×10-6,铜资源量约2万吨@0.78%,为一个小型金(铜)矿床(李建力等,2017[注]李建力, 李玉彬, 邓时强等. 2017. 西藏自治区改则县多不杂西矿区铜矿普查报告. 拉萨: 西藏宏达多龙矿业有限公司)。而多龙矿集区内其它矿床金品位界于0.12×10-6~0.38×10-6之间,铜品位一般在0.27%~0.53%,因此相较于同一矿集区的其它矿床,该矿床具金(铜)品位高、分布范围局限的特点。

矿体产于中侏罗统色洼组海相细碎屑沉积建造中,成矿与119~116Ma浅成中酸性岩浆侵入作用有关(Lietal.,2016)。尽管目前对矿化和蚀变还没有足够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约束,但与矿集区内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时限基本一致这一认识得到普遍认同,并得到Si-O同位素、S同位素、Sr-Nd-Pb同位素及锆石Hf同位素的共同约束,表明其成矿岩体与区内主要含矿斑岩都起源于同一岩浆源区(李金祥等,2012)。

矿化产于隐爆角砾岩筒内部,矿石具角砾结构,角砾呈板状、三角状,可拼性好,角砾支撑,胶结物为隐晶质石英胶结物,矿石类型为隐爆角砾岩型矿石,矿化见于胶结物中。金属矿物见早期斑岩阶段的黄铜矿-斑铜矿组合,晚期见Cu-S二元体系矿物(蓝辉铜矿)及硫砷铜矿-砷黝铜矿等Cu-As-S三元体系矿物组合。非金属矿物以石英、明矾石、地开石、绢云母及粘土矿物为主。蚀变以明矾石-地开石-高岭土等高级泥化带典型矿物为主,见多孔状石英、黄钾铁钒及褐铁矿化等蚀变,后期叠加以碳酸盐细脉为主的碳酸盐化(李金祥等,2012)。

对该矿床成因类型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有人认为该矿床属于高硫化浅成低温型矿体的底部(李金祥等,2012;Lietal., 2016)或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床(唐菊兴等,2016),也有人持该矿床属于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观点(王松等,2017)。根据矿石结构、矿化类型、矿化强度,以及流体包裹体显示出岩浆流体向大气水混合流体过渡的特征,本文认为这一矿床类型的形成与斑岩体顶部水-热致裂作用有关,属斑岩型矿化的一部分,是斑岩型矿化顶部的一种特殊矿化类型(Sillitoe, 2010),其成因类型仍属斑岩型矿化。

1.2.3 铁格隆南(荣那矿段)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复合型铜(金)矿床

铁格隆南铜(金、银)矿床是继多不杂、波龙等斑岩型矿床发现以来,多龙矿集区内取得的又一重大找矿突破(唐菊兴等,2016;汪东坡等,2016)。目前已被钻孔控制的矿体东西长1810m,南北宽1490m,最大见矿厚度1150m,产出标高范围5113~3815m,估算铜资源量(332+333,含少量334类别)近1100万吨@0.53%,伴生金资源量37吨@0.13×10-6,伴生银资源量2600余吨@1.83×10-6,为一超大型铜(金、银)矿床(李彦波等,2017[注]李彦波, 唐菊兴, 侯俊富等. 2017. 西藏自治区改则县铁格隆南矿区金铜矿普查报告. 改则: 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矿体产于下侏罗统曲色组海相细碎屑沉积建造内部,成矿与120~116Ma的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密切相关,成矿年龄主要集中在~120Ma左右(方向等,2015;Linetal., 2017b;Zhangetal., 2018)。蚀变年龄包含了两期:~120Ma 和~117Ma,前者从矿体深部热液黑云母和中部绢云母中获得,代表形成深部斑岩型矿化的蚀变年龄;后者从矿床浅部明矾石中获得,代表晚期形成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的蚀变年龄(杨超等,2014;唐菊兴等,2016;Linetal., 2017a),矿化晚期黄铁矿中获得Rb/Sr等时线年龄(~117Ma)则代表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最终结束的时间(Linetal.,2017a),成岩、成矿时间几乎一致,矿化-蚀变时间可能至少持续了4Myr。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时间略晚于斑岩型矿化时间。

按矿物生成顺序,可将铁格隆南矿床成矿作用划分为两个成矿期:岩浆-热液期和表生期。岩浆-热液期又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阶段:斑岩成矿作用阶段和浅成低温热液成矿阶段(唐菊兴等,2014b, 2016, 2017;李光明等,2015;Linetal.,2017a;林彬,2018)。斑岩成矿作用阶段含矿斑岩体分异出岩浆热液在侵入体及围岩接触带形成以细脉浸染状为主的矿体,形成代表中-高硫化态矿物组合的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等Cu-Fe-S三元体系矿化组合,偶见辉钼矿,以细脉浸染状、网脉状、脉状矿化为主。蚀变类型深部见热液黑云母为主的钾硅化,上部叠加黄铁绢英岩化,外围发育青磐岩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化阶段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混合形成酸性成矿流体,发育代表高硫化-极高硫化态矿物组合的浸染状铜蓝-蓝辉铜矿-辉铜矿,少量久辉铜矿和斜方蓝辉铜矿等Cu-S二元体系矿物组合及硫砷铜矿-砷黝铜矿等Cu-As-S三元体系矿物组合,以浸染状或星散状矿化为主,石英-明矾石(地开石、高岭石)化蚀变广泛发育,可见强酸淋滤形成的多孔状残余石英(杨超等,2014;王艺云等,2018)。随着地壳抬升,地下潜水面下降,上部浅成低温热液矿化叠加于斑岩矿化之上(王勤等,2015),晚期铜蓝、蓝辉铜矿、辉铜矿等Cu-S二元体系矿物及硫砷铜矿、砷黝铜矿等Cu-As-S三元体系矿物交代早期黄铁矿、黄铜矿或斑铜矿(王艺云,2018),形成矿化的再次富集。表生期形成赤铁矿、褐铁矿等矿物,未见热液矿化,但不排除有次生富集矿体存在的可能性。

成矿后安山岩的覆盖是该矿床在随后羌塘南缘隆升过程中没有遭受大量剥蚀,浅部浅成低温热液矿体最终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王勤等,2015;宋扬等,2017; Songetal., 2018)。相较于多龙矿集区内其它几条主沟,铁格隆南矿床所在的荣那沟是唯一没有发现砂金开采遗迹的沟,或许与地表安山岩对矿体的较完好保存有关。

2 矿床共生组合及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结构

大量矿床学实例已经证实,斑岩型矿床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特别是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之间通常具有一定共生和过渡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在野外即可观察到,在空间上相伴产出,且斑岩型矿体伏于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体之下(Arribasetal., 1995;Perellóetal., 2001;Kouzmanovetal., 2003;张德全等,2003;Simmonsetal., 2005;Sillitoe, 2010)。进一步研究认为,这两种矿床类型的成矿流体仍主要来自与斑岩相关的岩浆-流体系统,为成矿提供流体和金属元素(Hedenquist and Lowenstern, 1994; Sillitoe and Hedenquist, 2003; Cookeetal., 2005; Sillitoe, 2010; Richards and Mumin, 2013)。这种成因方面认识使斑岩型矿床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之间的共生关系不再是经验性的认识,而将其统一于与火山深成岩-次火山岩及火山岩有关的岩浆-天水热液系统(McMillan and Panteleyev, 1980;Pirajno, 1992, 2009),构成一个具有完整岩浆-流体演化过程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是这类矿床勘查、评价和预测的理论基础。

多龙矿集区众多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表明,区内各矿床均来自同一岩浆源区(表1),暗示多龙矿集区斑岩型、隐爆角砾岩筒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具有相同的成矿物质来源。这三种矿床类型在垂向上产出位置不同,是同一岩浆-天水热液系统在不同深度、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的产物,构成一个完整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是斑岩成矿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中斑岩型矿床以多不杂为代表,成矿流体具相对较高温、高盐度的特点,矿体形成深度相对较深(佘宏全等,2006;李光明等,2007),位于成矿系统低位域。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床以拿顿为代表,成矿流体具有从相对较高温、高盐度流体向低温、低盐度流体过渡的特征(Lietal.,2016;王松等,2017),矿石结构以具可拼性特征的角砾状构造为主,形成小规模、高品位矿体,矿化发育于胶结物中,角砾成因与斑岩体顶部脆性岩石水-热致裂作用有关,因其形成直接受控于斑岩体,处于成矿系统低位域斑岩型矿化顶部,认为其属于斑岩型矿化的一部分。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以铁格隆南矿床浅部矿体为代表,成矿流体具低温、低盐度特征,矿体形成深度相对较浅(杨超等,2014;Linetal.,2017a,b;贺文等,2017;王艺云等,2017,2018),处于成矿系统高位域。王勤(2018)通过系统对比研究,按不同矿床类型在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中产出位置的不同,划分出代表次火山环境的低位成矿域和代表火山环境的高位成矿域,分别建立了多不杂斑岩型矿床式、拿顿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床式和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式(表1)。

随着斑岩体在地壳浅部侵位,其根部聚集的超临界流体在向上运移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在300~400℃这一脆性-韧性岩石转换界面附近(Sillitoe, 2010; Richard and Mumin, 2013)超临界流体所处环境由静岩压力环境向静水压力环境过渡,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造成早期斑岩型矿化堆积,形成以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及少量辉钼矿等相对较高温矿物组合,以及以钾长石化或黑云母化等钾质蚀变为主的蚀变组合。

表1多龙矿集区主要矿床式特征对比一览表

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major mineral deposit types in Duolong district

类型多龙斑岩型铜金矿床式拿顿隐爆角砾岩筒型金铜矿床式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式蚀变分带钾硅酸盐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绢英岩化→泥化(叠加于绢英岩化之上)→青磐岩化(局部角岩化)以石英-明矾石为特征的高级泥化带,后期叠加碳酸盐化深部斑岩型矿化:钾硅酸盐化(黑云母化为主)→绢英岩化→青磐岩化;浅部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高级泥化带(石英-明矾石化)→绿泥石化矿化分带平面(斑岩体向外):浸染状、细脉状黄铜矿(钾硅酸岩化带,品位低)→网脉状黄铜矿(绢英岩化带,品位高)→浸染状、细脉状黄铜矿(青磐岩化带,品位低)垂向(顶至底):孔雀石、铜蓝(氧化矿物)→细脉浸染状黄铜矿→稀疏浸染状黄铜矿矿化主要产于热液角砾岩(隐爆角砾岩)的胶结物中,见早期斑岩阶段黄铜矿-斑铜矿组合,晚期见Cu-S二元体系矿物(蓝辉铜矿)及硫砷铜矿-砷黝铜矿等Cu-As-S三元体系矿物组合早期斑岩型矿化以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组合为特征,见少量辉钼矿;晚期浅成低温热液热液矿化以发育Cu-S体系矿物为主要特征,如铜蓝,蓝辉铜矿,硫砷铜矿,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辉铜矿,久辉铜矿,吉硫铜矿,斯硫铜矿等高硫化态矿物,这类矿物通常晚于斑岩型矿化形成,交代早期硫化物成岩-矿化-蚀变时间演化成岩年龄:~120Ma,成矿年龄:~119Ma,蚀变年龄:~119Ma和~115Ma;成岩、成矿时间间隔~1Myr,蚀变作用时间则可能持续了~4Myr成矿侵入体的成岩年龄为ca.119~116Ma,矿化及蚀变年龄暂无数据约束成岩年龄:~120Ma和~116Ma两期,成矿年龄:~120Ma,蚀变年龄:~120Ma(深部斑岩型矿化蚀变年龄)和~117Ma(浅部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蚀变年龄);成岩成矿时间几乎一致蚀变作用时间可能至少持续了~4Myr流体包裹体特征主体:含子矿物多相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具高温(>450℃)、高盐度(28%~83% NaCleqv)流体,属岩浆流体;少量:液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具中低温(<360℃)、低盐度(3.71%~14.15% NaCleqv)流体,属大气水成因流体;成矿温度420~300℃;估算成矿深度:6000~500m成矿前(石英-硫化物脉):含子晶多相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为高温(>550~323℃)、高盐度(27.4%~41.2% NaCleqv)流体,属岩浆流体;成矿期(角砾岩矿体):液相包裹体,成矿流体为中低温(424~193℃)、低盐度(1.7%~19.3% NaCleqv)流体,具岩浆流体向大气水成因流体过渡的特点深部斑岩型矿化:富液相气液包裹体,成矿流体具高温(532~260℃)、高盐度(27.90%~31.20% Na-Cleqv)流体,属岩浆流体;浅部浅成低温热液矿化:液相含子晶包裹体,成矿流体具中低温(239~292℃)、低盐度(0.35%~4.18% NaCleqv),属大气水成因流体;绢英岩化带形成深度约>2.3km,斑岩型矿化形成深度1.7~1.2km,高级泥化带形成深度>500m,浅成低温热液矿化形成深度~700m,岩体形成深度2.7~1.2km同位素地球化学Si-O同位素表明SiO2源自岩浆或岩浆成因热液;S同位素显示深源岩浆硫特征;Sr-Nd-Pb同位素显示壳幔混合的特点Si-O同位素表明SiO2源自岩浆或岩浆成因热液;S同位素显示深源岩浆硫特征;Sr-Nd-Pb同位素显示壳幔混合的特点S同位素显示深源岩浆硫的特征,Pb同位素显示壳幔混合的特点典型矿床多不杂、波龙、拿若(斑岩型矿体部分)拿顿、色那、拿若(角砾岩筒型矿体部分)铁格隆南资料来源佘宏全等,2006, 2009;李光明等,2007;Li et al., 2011, 2013;陈华安等,2013;孙嘉,2015;杨毅等,2015;张志等,2014;祝向平等,2015;赵元艺等,2017;Zhang et al., 2018李金祥等,2012;Li et al., 2016;高轲等,2016;王松等,2017;赵元艺等,2017;Lin et al., 2019杨超等,2014;唐菊兴等,2014a,b,2016;方向等,2015;李光明等,2015;贺文等,2017;王艺云等,2017,2018;Lin et al., 2017a, 2017b;林彬,2018;林彬等,2018;王艺云,2018

温压条件的改变可导致流体相的变化,超临界流体在脆性-韧性转换界面上方脆性岩石中可能因蒸汽相体积快速膨胀,致使岩石破裂,超临界流体突然释放,形成体积不大,但高度富集矿化的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化,因此这种类型的矿化主要产于热液角砾岩的热液胶结物中,形成的矿物组合既可以见早期斑岩阶段的黄铜矿-斑铜矿组合,也可以见到后期高硫化-中高硫化的硫砷铜矿-砷黝铜矿组合(Lietal., 2016),是一个斑岩环境向浅成低温热液环境转化的过渡类型。

图2 多龙矿集区主要矿床(点)与砂金矿床(点)空间位置关系示意图1-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及名称;2-岩金矿床及名称;3-砂金古采坑遗迹;4-具成矿远景的矿点及名称;5-主要水系及流向;6-一、二级汇水盆地;7-主要山峰及地名Fig.2 The special position relations between major endogenetic deposits and gold placer in Duolong district

随着温压条件继续降低,特别是地壳浅表大气水流体的大量参与,流体降温速率加快,成矿流体由高温、高盐度流体向中低温、低盐度转化,矿物的硫化态快速由极高降低,依次形成铜蓝(极高硫化态)→蓝辉铜矿-斑铜矿-硫砷铜矿-黄铁矿组合(高硫化态)→赤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砷黝铜矿(中硫化态)矿物组合,由富含HCl和SO2等挥发份流体组成的强酸性热液是形成明矾石、叶腊石、硬石膏的主要原因(Sillitoe, 2000;杨超等, 2014)。因此,浅成低温热液型矿体与深部隐爆角砾岩筒型矿体和斑岩型矿体均属于同一成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

矿床共生组合研究及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构建对多龙矿集区的矿产勘查评价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不同矿床类型在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中具有特定的产出部位,因此这种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可以互为找矿标志,为在发现一种矿床类型前提下,在其深部或边部寻找其它相关矿床类型矿体提供勘查依据。如铁格隆南矿区多个超过1000m的钻孔底部均证实该矿床深部存在此前预测的斑岩型矿体(唐菊兴等,2014b;林彬,2018)。而导致多龙矿集区各矿区出现不同矿化-蚀变组合特征的原因是由于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形成后矿体剥蚀程度不同。以往多龙矿集区的勘查工作是将砂金矿床和斑岩型矿床作为独立个体分别开展勘查和研究。尽管很早就认识到这些砂金矿床(点)沿沟谷向蚀源区方向往往能够找到原生斑岩铜矿体,如在萨玛龙沟砂金古采坑上游不到1km就是多不杂矿床,恰秋沟砂金矿床上游不超过1km就是尕尔勤矿床,赛尔角砂金采坑、拿若沟砂金矿区上游约1km分别为赛角矿区和色那矿区等(图2),且大多数砂金矿都具有近源堆积的特点(肖润等,2005),但未认识到这种矿产空间上的组合分布规律与成矿系统高位域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体的剥蚀作用有关,因此多龙矿集区下游水系中沉积的砂金矿床(点)同样可以作为寻找斑岩相关矿床的一个找矿标志。

3 深部岩浆在地壳浅部就位成矿过程

3.1 深部岩体与超大型矿床(矿集区)形成

实现矿床巨量金属堆积通常需要一个连通的岩浆-流体系统来实现,与地壳浅部斑岩体根部相连的深成侵入体是这一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Wilkinson, 2013)。这类深成侵入体通常就位于成矿斑岩体下方,位于原始地表下约5km的结晶基底与沉积盖层之间的界面附近,这一界面被认为是岩浆上浮的驱动力(通常产生的原因是岩浆与上覆围岩之间的密度差)与岩浆自身向下的重力相抵消的停滞面(Level of neutral buoyancy, LNB,Richards, 2003),呈岩床或岩基产出,相对封闭,尽管不属于斑岩成矿体系的范畴,且通常不具有工业价值矿化,但因其为矿床形成提供所需成矿流体,在成因上与斑岩成矿体系之间具有继承关系而得到广泛讨论(Sillitoe, 1973, 2010; Richards, 2003; Richards and Mumin, 2013),被认为形成于斑岩成矿体系之前,从更深的岩浆储库中上升的基性-长英质岩浆在中上地壳结晶形成的深成侵入体。国外将其称为上地壳岩基或前序深成岩体(Upper-crustal batholith,Precursor plutons,Sillitoe, 1973; Richards and Mumin, 2013),国内则将其称为浅部富矿岩浆房(李万伦,2011)或深部岩浆房(孙嘉等,2017)。为与地表浅部浅成侵位的斑岩体相区分,同时体现其已经固结的特点,本文将具有此类特征的岩体称为深部岩体,代表以含矿斑岩体为核心的斑岩成矿体系下方的岩浆岩特征。

多龙矿集区前人研究中,浅部斑岩岩浆作用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各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斑岩体(孙嘉等,2017;韦少港,2017)。然而,区内出露的岩体地表出露范围大多小于1.5km2,钻孔控制的岩体深部形态几乎都以岩株或岩墙形式产出,不能解释这种小规模斑岩体形成大规模矿化的机制。有学者认为矿集区内可能存在“深部岩浆房”(孙嘉等,2017;Lietal., 2018),也有学者通过1:5万高精度磁测数据的ΔT化极向上延拓100~2000m后,认识到矿集区深部存在一个“岩浆通道”(李富等,2016),但其代表的地质意义不清。此外,在铁格山中心地区发现呈半环状分布的大面积强角岩化蚀变砂岩,在遥感影像上亦表现出明显色调异常。如此连续、大范围的热蚀变仅依靠浅部斑岩体自身热量不足以形成如此规模的围角岩化蚀变,暗示形成强角岩化蚀变的热量应该另有来源。

图4 多龙矿集区矿田构造格架及其与主要矿床空间产出的关系1-前人观点认为的北东向控矿构造(F10)(陈红旗等,2015);2-推测断裂;3-遥感影像中解译的环形构造;4-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圈定的高磁异常体(上延100 m);5-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及名称;6-岩金矿床及名称;7-具成矿远景的矿点及名称.遥感影像底图为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美国GeoEye-1卫星数据,321波段假彩色合成,全色影像分辨率0.46m,拍摄时间:2014年5月16日,正射影像由成都理工大学制作Fig.4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in Duolong distric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istribution of main deposit

在利用多龙矿集区1:5万高精度磁测ΔT化极上延数据(李玉昌等,2016[注]李玉昌, 唐菊兴, 祝向平等. 2016. 西藏多龙整装勘查区专项填图与技术应用示范成果报告. 格尔木: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进行二次解译的基础上,本文发现矿集区深部高磁异常体由北侧铁格山高磁异常体和南侧鹫山高磁异常体组成(图3)。铁格山高磁异常体位于铁格山地区,向下延伸2km,鹫山高磁异常体位于地堡那木岗、拿厅矿区以东的鹫山地区,向下延伸超过2km,地表完全被第四系覆盖,未见岩体露头。两个异常体平面总面积超过120km2。综合矿床剥蚀程度研究(杨超等,2014;贺文等,2017;宋扬等,2017)及现代矿区海拔高程,初步推算其初始形成深度超过4~5km,暗示矿集区深部存在一个面积超过120km2,垂幅超过2km的近似柱形高磁异常体(李富等,2016)。

据西藏地质五队以往施工工程验证,在鹫山高磁异常部位施工的钻孔揭露深部岩性为隐伏含磁铁矿黑云母花岗岩体(据陈红旗2014年会议汇报材料),属等粒花岗质深成岩体,且不具备有工业意义矿化,符合斑岩成矿体系底部深部岩体的特征(Richards, 2003; Richards and Mumin, 2013),类似Sillitoe(1973)在智利北部Chuquicamata矿区所观察到的斑岩铜矿体系底部的深成岩体的特征,推测这一高磁异常体所反映的很可能是多龙矿集区深部岩体的基本形态。

基于这一认识,多龙矿集区深部为一个估算体积大于240km3的深部岩体。有人曾进行过模拟计算,要形成一个总量1000万吨铜资源量的矿床,需要岩浆的总体积至少63km3(Richards,2005),而考虑到成矿流体实际萃取矿质的效率,从100km3岩浆中产生1000万吨铜矿床可能是比较适中的(李万伦,2011)。据此可以估算,围绕这一深部岩体,估算多龙矿集区的远景铜资源总量在2800~3000万吨之间。

3.2 矿田构造格架

矿田构造是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地质构造因素的总和(李力和郑超,1993)。多龙矿集区由于地表露头少等原因,相关研究工作相对较滞后。前人研究认为,多龙矿集区主要构造大致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其中,近东西向断裂为先存断裂,大多被后期北东向或北西向断裂错断或改造;北东向次之,是区内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控制了矿集区主要矿床的展布;最晚的是北西向构造,为破矿构造。线性构造的交汇部位是成矿有利部位,区内主要矿床和岩体均产于北东向断裂与东西向断裂的交汇部位,同时北东向构造也是火山作用中岩浆溢流的主要通道(肖润等,2005;江少卿等,2014;陈红旗等,2015)。在这种构造体系认识下,容易解释矿床如何沿“北东向断裂”等距产出,但也很难解释沿北东或北西向构造延伸至矿集区外围再难寻找到类似多龙地区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相关矿床,也不能合理地解释拿若、拿厅、色那等矿床并不沿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北东向断裂(F10)分布(图4),以及北西向断裂(F5)控制尕尔勤矿床产出的构造机制。

图5 多龙矿集区区域成矿模式及矿床的继承演化Fig.5 Regional metallogenic model in Duolong district and inheritance of deposits

高精度遥感影像线性和环形构造解译成果表明,尽管铁格山地区从地貌上隆起及发育放射状水系表现出类似火山地貌的特征,但这种特征实际上是深成岩体侵入地壳浅部过程中在地表附近形成岩浆-穹窿构造在地貌上的响应,形成铁格山地区同斜穹窿构造(肖润等,2005)。围绕多龙矿集区深部岩体上侵过程中形成的岩浆-穹窿构造,本次研究重新构建了多龙矿集区矿田构造格架(图4)。与深部岩体上侵形成岩浆-穹窿构造相伴生的同心环状断裂是矿集区内的控岩构造。这种环形构造在卫星遥感影像上展现得比较清晰(图4),放射状水系发育(图2),是深部岩浆活动的证据之一,控制了区内大部分中-酸性浅成侵入体的产出。一系列放射状线性切环构造与环形构造的交汇部位提供了流体释压、降温的空间,是主要的控矿构造,是区内主要矿床矿体的产出部位。

基底断裂可以帮助岩浆迅速上移并提供岩浆就位空间,无论是形成高品位的矿床(如,Yanacocha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Longoetal., 2010),还是成群或呈带状展布的矿集区(如环太平洋地区产出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组合,Sillitoe, 1997;Hollingetal., 2018),这种基底断裂通常都是存在的,往往是地壳规模的深断裂,尤其是走滑断裂的交汇点(Richards, 2005;侯增谦等,2007;李万伦, 2011)。多龙矿集区中部北西向断裂具多期活动和走滑的特征,应为区内一条兼具走滑性质的基底断裂(图1、图5),为后期深部岩体就位提供了重要通道和就位空间。长期活动历史使其具隐蔽性、多期活动性,具一定宽度和深度的特点。尽管目前尚未取得更多证据支持,但对这条断裂(线性构造)的性质仍需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关注。

3.3 深部岩浆在地壳浅部成矿过程

来自深部强烈岩浆作用提供持续成矿流体供给,产生大量热量加热围岩使其释放出变质流体,以及后期大气水参与成矿,这几种因素的耦合作用是形成大型规模以上内生热液矿床或矿集区的前提(滕吉文等,2009:Songetal., 2016;Xieetal., 2017,2018)。因此要识别岩浆-流体-成矿系统,需要建立起源-运-储时空系统的观念。成矿物质从源、运到储的过程,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理解(超)大型岩浆-热液矿床形成的关键(邓晋福等,2002)。

多龙矿集区深部岩体的识别和高精度遥感影像构造解译成果为区内成矿规律总结开辟了新的视角。这一岩体在地壳浅部侵位为形成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各矿床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和热量,后期从深部岩体中分离的斑岩岩浆浅成侵位为成矿流体最终在地壳浅部有利部位形成蚀变和矿化提供了通道和“阀门”(Wilkinson, 2013),最终形成的矿床类型是同一成矿系统中在不同部位由于物理化学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产物,矿体形成后剥蚀的程度是导致出现不同矿化组合的原因。基于以上认识可以构建起多龙矿集区完整的源→运→储系统,是深部岩浆和含矿流体在地壳浅部就位并形成多龙超大型铜(金)矿集区的前提。

3.4 区域成矿模式

3.4.1 区域成矿模式的构建

本次研究基于对前人资料整理和地球物理数据的再次解译,识别出具有深部岩体特征的隐伏深成侵入体,综合高精度遥感影像提取的环形构造特征重新构建了多龙矿集区矿田构造格架。在以上成果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多龙矿集区区域成矿模式(图5)。

自晚侏罗世始,在羌塘南缘早期弧岩浆作用下(Lietal., 2014),多龙矿集区一带开始发生弧岩浆作用,形成OIB型基性侵入岩(李世民,2015),同时深部岩体在地壳上部形成。岩浆不断上侵,导致铁格山地区和鹫山地区的隆起,伴随形成地表的岩浆-穹窿以及强烈的角岩化蚀变。随着岩浆持续侵位,地表脆性岩石破裂形成围绕深部岩体发育的一系列环形构造和围绕侵入中心的放射状构造,其交切部位形成应力薄弱地带,为后期浅成斑岩岩浆侵位和成矿提供空间和初始条件。

图6 铁格隆南矿区西-东向勘探线剖面(a)和南-北向勘探线剖面(b)揭示的侵入体产状(据Lin et al., 2017a修改)Fig.6 The prospecting line (W-E and S-N) to reveal shape of the intrusions (modified after Lin et al., 2017a)

约120Ma斑岩岩体侵位是在深部岩体岩浆演化晚期,部分岩浆从深部岩体顶部逃逸的结果。成矿物质随斑岩体的侵位,在其周围发生矿化和蚀变,并不断沉淀和累积,形成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低位的斑岩型矿体。火山机构提供了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体相关的火山环境,形成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高位的浅成低温热液矿体。晚白垩世以来羌塘南缘快速隆升,导致矿区潜水面不断下降,是造成铁格隆南矿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与斑岩型矿化叠加的主要原因(王勤等,2015;林彬,2018)。

成矿后矿床的继承演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矿体形成后,成矿后构造可能错切矿体,导致矿体错失,如多不杂矿区成矿后的推覆构造(Gengetal., 2016;唐菊兴等,2016);另一方面,羌塘南缘的快速隆升造成了多龙矿集区各矿床矿体被快速剥蚀,而之所以铁格隆南矿床矿体得以较完好保存,应归因于成矿后(~110Ma)喷发的火山岩的完好覆盖(王勤等,2015;宋扬等,2017),成矿后火山岩未能完全覆盖矿体的多不杂、波龙矿区,其浅部高位域的矿体被剥蚀殆尽,在矿区水系下游沉积形成砂金矿体。

3.4.2 区域成矿模式讨论

这一区域成矿模式可解释一直以来困扰多龙矿集区的几个找矿勘查问题:(1)北东向构造控矿的问题,这种构造体系下不能解释沿北东向或北西向构造在走向上无法找到类似矿床的原因。(2)铁格山地区究竟是一个火山机构还是一个岩浆-穹窿构造?为什么在铁格山地区布置了大量勘查工作可以发现物探、化探等各类异常,但始终探寻不到工业矿体?(3)如何形成巨量金属堆积?仅仅依靠几个岩株规模的斑岩体如何形成如此巨量的金属堆积?(4)多龙矿集区广泛分布的砂金矿床(体)的物源来自哪里?对矿集区斑岩相关矿床类型是否具有指示意义?

基于该模式,多龙矿集区矿床围绕铁格山和鹫山两个高磁异常体所反映的深部岩体展布,所谓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控矿或东西向构造控矿的认识可能并不全面。以往由于并未认识到铁格山这一岩浆-穹窿构造,所有的矿床勘探线方向都是南北向布设,剖面布设与岩(矿)体实际产状有交角,因此大部分勘探线剖面所反映的矿体和侵入体的几何形态是难以辨识的。以铁格隆南矿区为例,最近的研究重新厘定了该矿区含矿斑岩侵入体和矿体的产状(Linetal., 2017a),可以基本确定含矿斑岩侵入体和矿体的产状均为向南东倾伏(图6),这一产状正好指向铁格山深部隐伏的深部岩体(图5),这也是含矿斑岩体来自这一岩体的间接证据。因此,多龙矿集区各矿区勘查线的最佳布设方向应为垂直于勘查区与深部岩体中心点连线的方向。例如,铁格隆南矿区最佳勘查线布设方向应为北东-南西向。

铁格山核心地区历来是多龙矿集区内找矿勘查的重点地区之一,围绕铁格山发育明显角岩化蚀变,核心区具明显蚀变和黄铁矿化,矿化线索明显,因此在2013年以前该地区就实施了数口探矿钻孔和大量轻型山地工程。2013年以来也投入过勘查经费用于这一地区的找矿工作,发现了一些高磁、高激电异常以及元素异常,异常套合较好。然而,这些勘查工作却大多无功而返。根据本文提出的成矿模式,铁格山地区位于多龙深部岩体的核心部位,是深部岩体上侵形成的地表隆起而并非火山机构。这种深部岩体是含矿流体在地壳上部的“预富集体”,本身不会形成具工业价值的矿化(Sillitoe, 1973),由于缺乏成矿斑岩体这一“阀门”机制,成矿物质较难聚集形成矿体(Sillitoe, 2010;Wilkinson, 2013),是造成该地区有矿化无矿体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一地区寻找具工业价值的矿床可能性不大。

形成多龙矿集区巨量金属元素堆积的主要原因是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根部之下的深部岩体。这一岩体在地壳浅部实现铜(金)元素的预富集,提供持续的热源,最终通过浅部斑岩体在地壳浅部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Klemmetal., 2007)。因此,在垂向尺度上认识和理解多龙矿集区深部的深部岩体与浅部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之间关系有助于指导区域矿产的勘查和评价工作。

砂金矿体是多龙矿集区内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形成后被改造的表现形式之一。前已述及,这一成矿模式核心是认为多龙矿集区内产出的不同矿化类型是同一系统下不同成矿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蚀变-矿化组合。当发现矿床已经是处于低位域的矿床类型(斑岩型矿床),就暗示其顶部高位域矿体已经被剥蚀,这一认识将为后续矿床勘查评价提供依据。多龙矿集区砂金矿体大致围绕斑岩型矿床分布于下游地区,而保留了完好浅成低温热液型矿体的铁格隆南矿区荣那沟下游未发现规模的砂金矿体即是例证(图1)。

4 找矿方向及其对区域找矿勘查的启示

4.1 找矿方向

4.1.1 区域找矿预测方向

多龙矿集区内褶皱变形发育,弧后盆地沉积体系发育不明显,这一沉积-变形体系特征显示出区内具有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俯冲角度小、以平板俯冲为主的特征(Uyeda and Kanamori, 1979;曹明坚等,2011;耿全如等,2016),具备发现与俯冲相关的岩浆弧型斑岩相关矿床的成矿潜力(Sillitoe, 1997;Kerrichetal., 2000;Cookeetal., 2005)。在特提斯成矿域西段,喀尔巴阡-巴尔干地区ABTS斑岩成矿带和西亚成矿带均有中生代斑岩成矿体系相关矿床类型的报道(Richards, 2015;Searleetal., 2016),而作为特提斯成矿域东段的青藏高原地区,多龙矿集区中生代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发现表明,这一地区寻找古陆边缘俯冲背景下与弧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系统潜力巨大,关键在于对成矿后矿体保存条件的研究。例如,多龙矿集区成矿后安山岩覆盖是矿体得以较完好保存的条件之一(王勤等,2015;唐菊兴等,2016;宋扬等,2017)。

4.1.2 有利成矿区和不利成矿区

在新的区域成矿模式下,本文认为未来多龙矿集区勘查的重点地区是围绕多龙矿集区深部岩体的环形构造与切环的线性构造的交汇部位,尤其是尕尔勤矿区和地堡那木岗矿区以及围绕矿集区深部岩体南东侧地区(图1),仍有寻找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相关矿床类型的可能性。其中,张志等(2017)报道了尕尔勤矿区识别出与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相关的硅帽,表明在该矿区硅帽之下还有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可能。林彬等(2016)、张文磊等(2016)分别从地堡那木岗矿区水系沉积物异常解译角度和含矿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矿床具有寻找斑岩型矿床的潜力。Wangetal.(2017)基于分形/多重分形分析开展了多源地学信息综合提取工作,预测矿集区南东侧的孤峰地区的闪长岩体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是有利成矿区,值得在后续勘查评价工作中加以关注。

如前文所述,铁格山地区虽有发现大量矿化线索、地球化学或地球物理异常,但缺乏浅成斑岩体提供的“阀门”机制,不利于成矿物质的聚集,虽有矿化但难以形成有价值的矿体,因此这一地区是多龙矿集区内不利成矿地区,建议不宜投入过多勘查工作。

4.1.3 深部隐伏矿体预测

多龙矿集区成矿后构造对矿体的破坏作用类似于圣玛纽埃-克拉玛祖矿床的破矿构造,可能是造成矿体被错失至深部或边部的原因(唐菊兴等,2016)。因此已知矿床深(边)部找矿工作应围绕查明成矿后构造性质来开展勘查评价和研究工作。

最新勘查资料显示,多不杂矿区23-15-07-00-08-16号勘探线05排、00排等钻孔深部均揭露了一套红层沉积(图7),控制了一条近东西向推覆构造,碎屑锆石的最小年龄为116Ma(王明等,2016),从时间上推测为上白垩统阿布山组红色磨拉石沉积建造,表明成矿后矿区曾发生过逆冲推覆作用将多不杂矿体错断,目前断层下盘的矿体仍未被探获(唐菊兴等,2016)。

铁格隆南矿区ZK1628、ZK2436等钻孔揭露了近北西向断裂,这一断裂得到了深部勘查地球物理(AMT)成果的支持(唐菊兴等,2016),尤其是经物探成果反演,在东西向剖面上解译出两个电阻率<60Ω·m的低阻异常体,显示出与经工程验证的矿体一致的异常特征,暗示矿区深部仍存在目前未被发现的矿体。

4.2 对区域找矿预测的启示

要形成类似多龙矿集区的超大型内生热液矿集区或矿床,必须满足几个成矿控制条件:(1)持续的岩浆-热液活动,以提供充足且稳定的成矿物质来源;(2)有利的成矿部位,确保浅成斑岩体顺利侵位,促进矿致有效聚集和沉淀;(3)高原快速隆升导致潜水面下降,可以导致浅部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与深部斑岩型矿化叠加,提高矿石品位;(4)成矿后良好的保存条件。如安山岩覆盖是铁格隆南矿床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体得以较完好保存的条件之一。多龙矿集区成矿模式的建立为多龙矿集区后续勘查以及具大陆边缘俯冲背景的班-怒带其它地区的矿产勘查提供了一定指示意义。

首先,与特提斯斑岩成矿带西段的其它矿床一样,多龙矿集区的发现为填补东特提斯成矿域斑岩成矿带中生代成矿作用空白提供了典型矿床实例,说明早白垩世俯冲背景下同样可以形成具规模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相关矿床。同时也表明成矿期后火山岩覆盖可以将中生代以来形成的矿体完好保存至今,这为在同一成矿带同时期火山岩覆盖地区寻找类似隐伏矿体提供了勘查依据(唐菊兴等,2016,2017)。

其次,基于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及“全位成矿,缺位预测”研究,认为多龙矿集区发育的多龙斑岩型矿床式、拿顿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床式和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式的特征分别属于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中低位域、低位域顶部及高位域,将多龙矿集区的主要矿床类型统一至一个完整的,具有连续演化过程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中。这种不同矿体类型之间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可以作为一种找矿标志,为班-怒带相关斑岩型矿床的勘查评价提供较完整的标准和参考。

第三,铁格山地区深部岩体的识别解释了多龙矿集区巨量金属元素的来源,构建起自岩浆到达地壳浅部后,从矿质初始富集到矿质在地壳浅表特定部位聚集成矿的完整过程。因此,识别班-怒带内其它地区具有类似特征的深部岩体,将推动成矿带与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相关矿床的勘查评价与研究。目前深部探测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如卫星重力测量、人工地震等已经可以快速确定深部5~10km范围地质体的三维结构和特征。这些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可以作为一种非常规的斑岩型矿床的找矿勘查方法快速定位地下隐伏深部岩体,在具类似深部岩体物性特征的地区开展浅部斑岩调查评价,将提高斑岩相关矿床的找矿靶区圈定目的性和勘查效率,在未来斑岩矿床找矿预测中可能会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晚白垩世末期以来南羌塘盆地南缘总体处于整体隆升环境,快速隆升导致快速剥蚀,是导致多龙矿集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顶部金矿体被快速剥蚀,并在其沟谷下游堆积形成砂金矿体的原因之一。因此尤其在砂金矿床(点)遍布的藏北地区,砂金矿床(点)的分布除可用于砂金资源的评价和预测外,也是预测评价区域斑岩相关矿床的找矿标志之一,应该加以重视。

5 结论

本文通过重塑多龙矿集区深部岩浆在地壳浅表部位的就位和成矿过程,构建了多龙矿集区区域成矿模式,取得以下结论:

(1)多龙矿集区内斑岩型矿床、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是重要的共生矿床类型,成因上统一于同一岩浆-天水热液系统,是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中不同部位的产物,空间上相伴产出,其空间相对位置关系可以作为斑岩相关矿床的一种找矿标志。加强特提斯成矿域东段中生代古陆边缘岩浆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剥蚀与保存机制的研究可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找矿标志的认识和理解。

(2)未来多龙矿集区的勘查重点建议围绕区内深部岩体形成的环形构造与切环线性构造交汇部位进行勘查,而非前人观点认为的沿北东向构造走向寻找类似矿床。尕尔勤矿区和地堡那木岗矿区及矿集区南东侧的地区是有利的找矿远景区。铁格山核心地区由于缺乏成矿物质集中和堆积的机制而不利于成矿,建议不宜投入过多勘查工作。

(3)围绕深部岩体的识别和地表高精度遥感影像构造解译成果,可以构建起多龙矿集区完整的源→运→储系统,是实现深部岩浆在地壳浅部就位和成矿的前提。因此,区域找矿预测中应重视对具深部岩体特征隐伏深成侵入体的识别,这将有助于提高矿产勘查的成功率。

(4)能够进行深部探测的几种非常规方法可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相关矿床的勘查评价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资源勘查工作的效率,值得引起重视。

致谢野外工作期间,笔者及所在团队得到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及中铝西藏矿业有限公司、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得到了冯军经理、袁华山工程师、卫鲁杰高级工程师的协助,野外的探讨大有裨益;论文得到了“西藏多龙整装勘查区专项填图与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组及王艺云博士、张志博士、杨超博士生、方向博士生、杨欢欢博士生等人的研究数据支持;在此一并致谢!同时感谢两名匿名审稿专家及编辑部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猜你喜欢

热液斑岩岩浆
辽宁调兵山西调斑岩型钼矿床特征及找矿标志
柴北缘阿木尼克山地区斑岩系Cu、Mo-Pb、Zn、Ag-Au成矿模型初步研究
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
岩浆里可以开采出矿物质吗?
火山冬天——岩浆带来的寒冷
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
塔东热液地质作用机制及对储层的改造意义
狰狞的地球
南大西洋热液区沉积物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分析和产酶活性鉴定
岩浆转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