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管齐下守住心灵底线

2019-04-03潘丽婷苏志鹏

青年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法律制度底线德育教育

潘丽婷 苏志鹏

摘 要:道德底线指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处理之中所需要遵循的最低标准,能满足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包括诚实守信等原则。作为社会性生物,人与人总要打交道,与之发生各种关系,怎样处理这些关系要有个做事底线,这个底线就是道德底线。可是现在的社会中,却屡屡发生冲出道德底线的各种事件,使人瞠目结舌的同时也践踏了法律,产生了难以逆转的后果。

关键词:社会道德;底线;舆论;德育教育;法律制度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飞跃和发展,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惊叹,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人民道德底线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夜不闭户的时光早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公安科普和更新换代的保险箱、安全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探究道德底线问题现状,分析其原因,探討如何坚守道德底线成为我们认真思考以及学校德育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当前我国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诚信的缺失

在公园里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穿白大褂的人坐在一张桌子后面说是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体检服务,他们戴着听诊器,还配备了血压计等一些装备,拉着“体检送鸡蛋”一类的横幅,总是在老人体检结束后告诉老人一些严重的症状来让他们接受自己所提供的价格不菲的下一步治疗,或者购买一些保健品。但其实,他们这些看似免费的公益体检活动都是坑蒙拐骗的保护色,其目的是为了忽悠老年人去购买健康保健产品和服务,获得经济利益。

还有诈骗团伙进行“精准诈骗”,购买了公民的个人信息佯装成利益相关方进行诈骗,使人很难辨别真假,很容易就中了骗子的圈套。种种这些行为已经冲出了道德底线,如不及时铲除,很可能危害到我国未来的希望。

(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社会公德是公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当遵循的道德基准,能够体现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达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度量指标。然而在当下社会公德意识变得愈发淡泊,公民不再以社会公德意识的修养为己任。在火车站购票的窗口、景区购票的窗口、学校的食堂,排队时经常会出现插队的现象,在马路上、公园里,经常会出现路人随手丢弃垃圾等现象,在公共场所,甚至能经常听到不文明、道德水平极低的语言等,甚至在高校的校园里,出现了有的学生耻笑老师、不服从管理的现象,对于老师的关照关怀嗤之以鼻,不愿听从老师的建议等现象,这些现象都不能反映我国作为拥有一个五千年历史文化大国的形象,体现出我国公民目前存在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的情况,亟待逆转。

(三)拜金主义泛滥、享乐主义蔓延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们可以通过做正当工作赚取所需生活费用,但是绝不能违背良知去谋财。近年来,商品经济大潮使“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正在强烈地冲击着校园。一部分学生认为钱是万能的,他们在考试不及格的时候,向任课老师送礼送钱,以为这样就能够通过考试,获得高分。有些学生,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异常沮丧,只因家中没有足够的钱能够拿去“走后门”。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如何遏制这种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引导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三、坚守道德底线的必要性

对于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来说,社会底线代表了这个国家、社会、民族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普遍道德水平高了,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成为真正的强国。在商场中,只有坚守道德底线、讲诚信的企业和商家才能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更多的市场竞争力,树立更好的口碑,赢得更广泛的市场。而对个人而言,坚守道德底线有利于个人修养的提高,也有利于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欣赏,作为一个公民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等。

四、如何坚守社会道德的底线

(一)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良好的道德氛围

首先,应当在基础教育上进行道德引导。教育对人的塑造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加强对教育的投入,才能培养出一个健全的公民。应当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在基础教育中融入道德引导,培养学生的善恶观和是非观,在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中增设国学课堂,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加强实践性和现实意义,以切实的途径和措施加强教育对学生的塑造作用。

其次,应当加强对社会风气走向的舆论引导。舆论对于社会环境具有塑造作用,可以引导社会的风向和走势,因此应当善用舆论,增强对公益广告、横幅、节目、宣传栏等舆论阵地的投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和引导,对于一些社会现象,如好人好事等进行适当的宣传,引导人们走正道,增强道德观念。

最后,应当增强榜样作用。对于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应当发挥他们的偶像作用和带头作用,通过弘扬他们的正向行为来带动公民们的模仿和推崇,增强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对于一些能够弘扬社会道德价值的人物事迹应当进行报道和表彰,让他们的行为得到奖励,从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将社会道德价值进行践行和弘扬。

(二)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

除了基础教育,在高校中也应当加强对道德价值的弘扬和维护,加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使命感,使学生在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能够为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环境。首先可以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进行教育,通过思政课堂以及平日生活的一点一滴,对社会的道德事件和违法乱纪时间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根本上认识到道德观念和价值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树立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于道德观念修养的自觉性。

其次,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净化。例如,学校组织的“敬老院之行”、“衣物捐赠”、“光荣献血”、“母亲节的作业”等等。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等,只有开辟各种实践活动的途径,才能收到德育的成效。

再次,可以增强学校在环境氛围上的引导功能。如食堂张贴的“恒念物力维艰”等宣传标语;楼道里张贴的关于“照镜子正衣冠”等宣传标语;体育运动场地、草地、花坛、树林等地都要发挥其环境育人的功能,不能浪费每一寸可以起到教育作用的阵地。德育课程也是帮助促进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也经常提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提及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因此,弘扬传统文化的力量有利于滋养心灵,焕发道德水平的提升,应当积极进行探索,建立起学习、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增强教育的多元化水平,通過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也要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比如,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在公共车上让座,学生中间互相帮助,尊老爱幼等等,在实践中让学生真正领会优良传统的内涵。

(四)加强对于法律的完善,实行道德教育的法纪化

在对于一个健全的社会来讲,法治和德治是并行不悖、交叉存在的,法治可以保障德治的有力推行,而德治可以在社会中塑造自觉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应当探索对于法制的完善程度,加强对于法律的完善工作和执行工作,在法律的推行下完成公民道德水平的提升,实现道德教育法纪化。

五、结束语

道德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社会、家庭生活维系的基础。当今我们的国家,确确实实存在一些道德层面上的一些问题,人们一次次在冲击着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古国的道德底线。我们要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社会荣辱观,坚守心灵的底线,同时重视和加强在校学生的道德教育,使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赵金昭.孔子德育思想毁与誉之辨源[J].河南: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79.

[2]梁金霞.道德教育全球视域[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65.

[3]冯文全.德育原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206.

[4]闻声.坚守道德底线[D].吉林: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5]范以锦.“转型期”的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与道德底线把握[G].新闻与写作,2011(04):17.

[6]于玲玲.由学生“坚守道德底线”谈个人品德修养[G].教学与管理,2006(06):20.

[7]徐湘荷.底线道德的坚守与行善道德的高扬[B].江西教育科研,2005(06):19.

[8]江燕.“互联网+”时代媒体的责任坚守[G].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6):23.

[9]陈俊丽.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D].实践(党的教育版),2015(07):26.

[10]孙艳春.坚持道德行为高线坚守法规纪律底线[D].奋斗,2015(11):51.

猜你喜欢

法律制度底线德育教育
真相与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现状与不足分析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