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文珍:普查古村投身公益,撰写村史承载乡愁

2019-04-03北北

新青年 2019年2期
关键词:鄂伦春族大兴安岭古村

北北

何文珍,男,汉族,东北林业大学2014级文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一名学生。在大学期间,他积极投身于古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深入东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口述史研究,以古村公益普查游学方式记录古村当下的样貌,致力于激发人们对本土历史文化的认可,成为古村落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见证者与书写人。他以步丈量,用一支笔写尽了民间文化公益好模样。

以传承历史为信念,决定凝聚公益团队,复兴古村文明

何文珍很早便开始探索和思考乡村社会问题。上了大学,他逐渐发现,作为文明古国和农耕大国的中国,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古村落遭受到“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二次破坏。人们过于关注古村落的表面,而忽略了古村落最本真的“美”。

何文珍说,我们无法站在所有的推土机前,保护所有的古村落,无法停下所有游子离开的脚步,留住我们桃花源。但我们可以走遍神州大地,开展古村游学,撰写村史、村志,建立村落文化档案,用我们手中的笔留住村庄的记忆,留住世世代代中国人的乡愁。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的熏陶下,何文珍深感自己肩上的使命与责任,他觉得中国的青年学生应该为脚下的这片土地做些什么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何文珍决定把“应然”的理论,变为“实然”的实践。

他曾经作为大学生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古村之友成立大会”,后来他注册了“南京市乡约古村镇保护与发展中心”并被选举为理事,于2016年6月发起了“中国青年古村公益普查游学”活动,旨在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中国的古村落。

以前人未竟之事为己任,三次前往大兴安岭,探访未知传奇

何文珍2016年冬天,发起“高校青年学生牵手大兴安岭鄂伦春族”活动,一天内吸引了全国八十多所高校的学生报名参与,并最终选定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13所高校学生前往大兴安岭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进行文化探访。

多次探访之后,当上完《质性研究方法》之后,何文珍又开始思考,黑龙江古村落较少,而且仅仅是文化探访,它只能在青年心中埋下一颗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种子,那能为当地做些什么呢?他又开始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最终确定,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黑龙江的少数民族,用笔去铭记这些少数民族居民的一生,老人们不能写作,青年却能够将其写下,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传承。而且,何文珍深知口述史是一件带有抢救性的工作,即抢救我们国家历史资料的工作,如果不这样做这些重要的历史资料和历史见证就会湮灭,这不能不给人一种紧迫感。于是他又与学生们前往大兴安岭鄂伦春族、赫哲族进行口述历史记录。

以文传神,一支笔道尽人间好故事,留住你我乡愁

何文珍深知,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很多,而是许多人做了一点一点。他撰写文章《横道河子——一座躺在火车上的百年古镇》在《中国国家地理》宣传曾经探访过的牡丹江古镇;在大学的《成栋讲坛》演讲,分享那些即将消逝的文化,呼唤更多青年学生一起来汇聚成保护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

何文珍明白公益传播和影响力的重要性, 他曾在大学校园的草坪上组织“最后的山神——鄂伦春族口述历史分享会”,搭建鄂伦春房子“撮罗子”,教同学们学习鄂伦春族语言,将曾经大兴安岭的原始狩猎民族生活方式带进校园。他也在北京大学教授、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吴必虎先生等人的指导下负责参与国家新闻出版“十三五”规划《留根中国传统村落丛书》之《关东传统村落》图书的编撰工作,其中部分文字材料和圖片来源于他带领学生们的田野调查……

截至目前,何文珍和他带领的青年学生们总行程约5000多公里,多次冒着严寒前往零下36摄氏度的大兴安岭密林深处,搜集了约35万字的文字资料和约40小时的影像资料以及上千张当地从未公开的历史照片。现在的何文珍正在组织编写《永远的莫日根——一群青年学生的田野调查手记》。他说,人的一生有两个面孔不能忘记:母亲和脚下的土地。他深爱着这片黑土地。

猜你喜欢

鄂伦春族大兴安岭古村
鄂伦春族狍皮袍纹样研究
《古村小巷》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古村新景
大兴安岭不会忘记你
古村——大芦
大兴安岭的铁道兵
2架增雨飞机为大兴安岭送雨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倾情浇灌艺术花:记鄂伦春族老教师陈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