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

2019-04-03林丽泉

青年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林丽泉

摘 要:创造性学习能力是建立在其它各种基础能力之上的最高思维形式,创新的结果对个人进步乃至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从传统教育遗留在語文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提出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观点,从各个方面加以论证,并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深入全面地探索了培养创新学习能力的各种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学习能力

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语文课,老师在讲《白杨礼赞》,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白杨树象征了什么?生答:象征了和白杨树生活在一起的坚强的人们。师说:不对。生又答:象征了一种正直、质朴的精神。师说:也不对。生不解。师说:象征了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上正直、质朴的抗日军民。于是学生记录、背诵。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被老师牵着鼻子学,教师则是被正确答案牵着教的人,他们都向着最权威的标准答案苦思冥想,特别是教师表现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式。虽然学生最终会明确正确答案,但优秀的文学作品失去了应有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也成为灌输知识的机器。这种课堂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已不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创新的向导,善于观察是创新者应有的品质。同时,观察也是学生认识外界事物的重要途径,是积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能力要在实践反复训练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培养起来。那么,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写观察日记

这是积累素材、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笔者从七年级时就通过两种方式来训练这一点:(1)写周记。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任一事物,作为每周小练笔;(2)写班级流动日记。要求学生将生活中无意观察到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某一事物,写在班级流动日记上,老师定期检查或学生相互评阅。评阅重点放在:该生到底观察到了该事物的特点没有,或观察到某些细微处没有?

(二)结合课文培养观察能力

课文中有很多信息,可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多种表现手法、描写方法的运用。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但平时观察不细致,不运用到写作中,难以写出好作文。所以可以以现在教材为范例,启发学生观察。如九年级(下)《百合花》一文,为了表现小通讯员的人物形象,文中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生动贴切。学完本文后进行小练笔,要求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某个同学的性格特点。九年级(上)《草莓》,刚好教学安排在开学初,文章第一段写了时值九月的盛夏之景,于是要求学生观察宁德的九月之景,进行片段训练。要求学生抓住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域,景物的独特之处。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会养成自觉观察的能力。

(三)借助图画培养观察能力

每册语文教材的前几页,都配有与课文相应的插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如八年级(下册)的《背影》,可借助第一页的油画《父亲》,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父亲的外貌、神态、动作及背景,用准确的语言说出油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幅平面画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空间。

(四)通过场面培养观察能力

班会、讨论会、运动会等都可以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笔者曾以“在运动会中”为总题,让学生写作,一个学生写了《失败也光荣》,他以班级接力赛上,一个女生摔倒后场内场外的情景为题材,把运动员和观众们的动作、神态、赛场的气氛写得非常好。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火种和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开发学生智能,提高教学效果有重大意义。但就教学实践情况观之,“怎样进行想象训练”仍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以图想文

即根据课文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范进中举》中精彩片段“中举发疯”时,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上的各个人物的外貌神态特征,让学生充分想象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再让学生阅读“中举发疯”一节,图文结合,尽情想象“发疯”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此节改编为戏剧,进行课本剧表演。这样,既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想象力。

(二)以文悟图

即利用课文中经典的写人写景的语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八年级(下册)《背影》一文,第五段只用极简练的背影轮廓画,创造了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人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淡淡的背影轮廓画中去想象推测这位人到老年,身心疲惫的父亲,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在火车上吃上橘子,不顾年迈体衰,冒着生命危险独自一人攀爬月台,翻到对面买回橘子的情景。我们不难想象那股狠劲用力以至满脸通红,或脖子青筋鼓起的情景;也自然会联想父亲心甘情愿为儿子“我” 奔波劳累的情怀。这使人看了,无论是谁都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真是打动人于无声无息处。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熏陶,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巧用“艺术空白”

艺术空白是指作者写文章时,为了某种需要,留下一个情节上的空缺,让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推测,大胆而合理地想象,把这个空白补上去。艺术空白常在小说中出现,训练方法称之为“续写”。例如,学完七年级(下)《蟋蟀在时报广场》后,让学生展开想象以《蟋蟀还乡》为题,把《蟋蟀在时报广场》这个故事续写下去。

三、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质疑就是提出疑问,发表不同的观点,是一种怀疑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这样,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的发展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式接受向主动性探索发展,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曹刿论战》一文,笔者向学生提出“你是怎样评价鲁庄公”这一問题时,大部分同学一致认为“庄公无能”。因为不管是论战还是指挥实战,曹刿的军事才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鲁庄公则处处体现着“肉食者鄙”。可是几个同学举手表示异议,他们认为庄公是一位善用贤能、善纳谏言的君主,并述说了理由。笔者及时肯定了他们的观点,并表扬了他们敢于质疑并认真分析的精神,同时鼓励同学们向他们学习。经过长期对学生正确质疑的肯定,学生逐渐摆脱固有书本知识的束缚,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见解,从而使他们主动性创造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着重于求同思维,只引导学生从遵从同一目标,采取同一途径,求达同一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只是既有的知识,这就难以谈得上发展创新思维。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不唯书”

语文教材大多是名篇佳作,但其中不可避免要有一些不足,引导学生发现所接受知识中存在的漏洞,毫无顾忌地指出并加以修正。这样维护了知识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挑毛病,培养起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勇于探求、勇于挑战的精神,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例如:《空城计》一文中,教师稍作提示,学生便会发现文中“孔明的空城计存在许多疑问,如司马氏已“哨到城下”,为什么不射上一箭试探虚实?

(二)比较法

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更好地让学生去发现同一内容,同一文体,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教写景抒情的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时,可与《三峡》《小石潭记》作比较。看看本课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通过求异,锻炼学生思路的灵活性。

(三)多角度思考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正向、侧向、反向思维能力,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评价人和事。这种方法不仅能深刻、全面地掌握知识,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教学《伤仲永》一文,让学生讨论: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地说出“父利其然,不使学”。但不能全面分析,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除了文中所说的父亲的原因:“利其然” ;还有仲永自身的原因:不主动自觉求学;社会环境的原因:“邑人”只是“奇之”,并没为仲永的发展着想,为仲永指引一条正确的学习之路等等。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推行到今天,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转型,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努力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奕君.初中语文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12.

[2]刘静.初中语文创新教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6.11.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