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关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

2019-04-03曹长清

青年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

曹长清

摘 要:通过搜索知网核心数据库,以国内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为主题,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和不足,对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一、相关文献梳理

随着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和上海市《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实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朗。应用型高校如何立足这一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关键问题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问题。

综观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有的文献遵循和形成了以下几个层面来研究:

(一)有关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探讨

研究者介绍和借鉴以下理论,比如利益相关者理论(肖放鸣,2010),TRIZ理论(张跃庭、刘奎,2011),OBE模式(楊毅刚,2015),CDIO模式(李曼丽,2008;康全礼等,2008;王硕旺、洪成文,2009;顾佩华等,2012;胡文龙,2014),美国大学生就读经验理论(刘月红,2013),交易成本理论(黄振羽,2018)等。

关于这一层次的研究文献,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框架,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但对于国内应用型高校针对性不强,存在理论适用性问题。

(二)有关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与困境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第二类文献大多基于经验分析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和面临的困境,突出了我国应用型高校学生培养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部分学者从高校技术创新角度出发阐述问题

有学者(汪和生,2004;陆锦冲,2012;马建荣、李凤,2011;郑直,2016;刘献君,2017)认为,高校应该在培养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上发挥更大作为,建立科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运用系统化原理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构建以应用型创新理念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以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创新平台以开展产教研深度融合、以及营造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等途径,多维度、立体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部分学者从企业技术创新角度出发阐述问题

庞青山(2012)指出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应从工程活动的特点与未来工程的背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以及我国工程实体对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出发。

杨毅刚(2016,2017,2018)指出从企业界技术创新历程的经验教训出发,借鉴企业进行工程创新和产品开发的全周期规律及流程、解决“跨界”“复杂工程问题”的理念、方法论和知识,提出了企业视角下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

这一层面研究的文献,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构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政策建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这一层面的研究高校角度应然视角多,企业实战视角较少;强调实践教学较多,强调技术创新的非技术因素较少;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重视不足,相对弱化了培训机制和考核评价研究,影响了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思想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对国内外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成功经验的总结

第三类研究是通过对国内外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的总结,为我国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提出有用建议。

陈啸和刘杨(2012)深入介绍了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为代表的欧洲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法、以美国罗斯—豪曼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美洲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法和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代表的亚洲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2013)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详细介绍了荷兰、奥地利、瑞士、德国、爱尔兰、芬兰、英国、俄罗斯、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历程、保障、特点和社会贡献。姜超晖(2014)以德国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为例,介绍了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张洪田(2010)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设想,并阐述了该模式构建的原则、内容和运行保障系统。顾佩华等(2014)系统介绍了汕头大学近年来OBE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这一研究的文献,为我们认识国内外高校优秀案例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这一类型的研究大都还停留在现象描述上,尚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相关文献热点与空白

根据以上相关文献的简单梳理,相关研究者就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做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但在以下几个领域,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拓展研究视野,深化认识。

(一)政产学研用。很多学者强调校企合作,但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发展重视不够,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但高校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更应主动对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

(二)有学者指出技术创新天然具有人文属性,在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不能缺位。

(三)根据已有学者研究,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前置课程的,大部分高校在设置时忽略了课程的体系完备性和系统性,需要提前设置前置课程:技术创新的通识课程和经济类课程。

(四)在讨论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时候,创新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

(五)保障机制讨论不足。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有完备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陈飞宇.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技术转移机理及博弈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2]曾方.技术创新中的政府行为——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03.

[3]陈彬:《技术创新生态化——种思想的转向》,《桂海论丛》2003年第2期,第54-56页.

[4]陈雄辉.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姚聪莉,任保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及其大学教育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12(07):9-12.

[6]汪和生,寿韬,方建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S1):241-242.

[7]张洪.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10):119-125.

[8]刘月红.基于就读经验理论 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s2):42-43.

[9]马建荣,李凤.构建学科竞赛“四化”长效机制,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2):145-148.

[10]张跃庭,刘奎颖.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途径探析——基于TRIZ理论的指导[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34-37.

[11]杜斌.大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关联发展水平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12]肖放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约束因素及国家与社会责任[J].求索,2010(7):171-172.

[13]陆锦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现[J].中国高等教育,2012(23):55-56.

[14]张洪田,叶树江,郭秀颖,et al.构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1):59-60.

[15]刘献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10).

[16]庞青山.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然素质结构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2(6):41-45.

[17]郑直.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与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6(12).

[18]杨毅刚,孟斌,王伟楠.基于OBE模式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24-30.

[19]杨毅刚,王伟楠,孟斌.技术发明创造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的差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4):66-70+104.

[20]杨毅刚,孟斌,王伟楠.如何破解工程教育中有关“复杂工程问题”的难点——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2):72-78.

[21]杨毅刚,王伟楠,孟斌.以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进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63-67.

[22]杨毅刚,唐浩,宋庆,孟斌,王伟楠.企业视角下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3):18-23+28.

[23]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05).

[24]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 (04).

[25]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學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04).

[26]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林鹏,陈严.CDIO在中国(上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03,05).

[27]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01).

[28]顾佩华,胡文龙,林鹏,包能胜,陆小华,熊光晶,陈严.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27-37.

[29]黄振羽.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01):7-11.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