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

2019-04-03李云鹏

青年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公平新时代马克思

李云鹏

摘 要:新时代下的农村医疗制度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村群众不断旺盛的医疗服务需求,此项制度的确定能够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适用了很多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视角研究我国新时代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以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公平论以及城乡一体的理论寻求一些新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马克思;公平;新时代;农村医疗制度

一、引言

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着重提及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问题,当年的报告指出“整合城乡居民的医保制度,提供补助标准,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实现大病保险全面覆盖,符合省内异地就医住院的费用直接结算”等。从政府报告的内容可以看出我国的以保障制度尤其是之前比较落后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还是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不过在制度推进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新出现的问题,比如实施的不公平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价值发挥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本研究会以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以及城乡一体化理论为指导,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同时能够更加公平的享有平等的权利,进而保障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良性、健康的推进。

二、本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公平观”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理论认为:“所有人,无论是出于一个国家亦或是出狱某一个社会组织,在日常生活中都应当享有平等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公平”二字无论是在哪个行业领域都是弥足珍贵的要素,“公平”指的是每个人都应当享有其该有的基本权利,即人权。另外马克思又提出人权和公民权的区别,“人”和“公民”不同之处在于人事市民社会中的成员。市民成员的权利之所以被称之为人权,是因为市民社会成员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在我国的国家层面的价值观中一直提及的以人为本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能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公平权”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论述共产主义理论中提到,“”如果要真正的实现共产主义,须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马克思为什么要提出城乡一体化的观点呢。首先,因为乡村是城市的起源,乡村在人类系统进化发展史过程中其实一直是处于主导的地位。其次,自从工业的进步促使城市出现之后,出现了乡村和城市相对立的时期,城市的发展逐渐代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城市逐渐成为了主体,所以在经济、文化、保障、科技等方面城乡之间的差距日渐明显。最后,是城乡互相融合的时期,在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出现城乡走向融合。

三、新时代下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筹集渠道不均衡

农村医疗保障的资金筹集渠道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首先,中央财政支持不足,补助力度不大。我们以2017年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新农合的数据为例,当年中央财政对于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为300元,农民的个人缴费额度在全国来说为平均150元,从这二个数据来看,中央财政对于新农合的补助力度不大。其次,筹资的方式不合理。从模式上来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主要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筹资模式,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指的是从最基本的农村到县区、省市、中央这种层层筹集的方式,这种方式也是因为中央财政自身的束缚性造成的。这种筹资的方式其实是不受基层工作者支持的。

(二)农村医疗报销补偿机制不公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在于报销补偿机制不公。目前实行的是补偿比例分级制度,况且还存区域的不对等,发达地区的补偿比例要高于落后区域,农民在一些未达到报销标准的小病方面无法享受报销待遇,而对于一些大病报销的比例又不是很高,这样导致农民看病的压力还是比较大。

(三)农村医疗服务资源和价格管理不公

首先,目前中国农民的人口比例依然有70%,但是农民享有的医疗资源仅仅占30%,很显然另外的70%是城市所占。其次,城市的医疗机构能够充分的享受国家的医疗经费,二农村或者乡镇医疗机构所能享有的经费是比较少的,经费的缺少对于农村医疗水平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再次,农村医疗机构的价格管理水平偏低,药品价格没有形成统一化管理,价格不稳定,医院和医生的利益关系都会对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形成一定的威胁。

四、公平性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路和对策

(一)新时代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公平观

前文已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进行了简要论述,倡导人的自由平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社会公平最为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唯有如此才能在根本上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基本利益。同样,医疗服务保障的公平最能够体现社会公平,广大群众无论身份、出身如何,都需要得到无差别的医疗待遇。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农民看病有保障,不过由于受到户籍、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农村居民在医疗保障方面始终是处于弱势地位,这其实是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也和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公平的执政纲领相悖。

新时代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充分保障农民生病敢去就医的权利,逐渐在广大农村区域实现“有病所医”,到最终实现“有病良医”的目标。这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大目标。所有的目标实现均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指导。

(二)构建多方位的医保体系,形成立体多元的农村医保制度

如今,医院在发展定位方面一直存处于矛盾的状态,政府一方面希望更多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公立性质的医疗机构能够为大家提供廉价优质的医疗服务,充分发挥其公益性质,另一方面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而采取着一些灰色手段,政府对于这种定位往往采取了静默的态度。所以,政府的管理态度往往会进一步滋长了某些医院利用政策漏洞获取不法利益,如此一来更加阻碍了医疗保障制度的前进。

如何解决此弊端?首先,建立多层级医疗服务。笔者认为需要构建多方位的医保体系,形成立体多元的农村医保制度。这种保障制度需要涉及私立医院、公立医院,从省市、区县、乡镇多层级的保障体系。其次,拓展保障渠道。在农村区域保障自身健康还需要拓展多渠道的保障手段,仅仅依赖于政府单一的力量是不可能完全覆盖,完全实现保障目标的,因此需要鼓励保险公司在农村区域投放适用于农民群体的商业医疗保险,国家给于商业保险公司政策优惠、税收优惠,以满足农民面对大病时候的资金短缺的窘境。再次,支持私立医院组建。政府应当继续支持、管控私立医院的建设,促进私立医院的壮大发展,提升私立医院的服务水平,一旦私立医院发展壮大可以让公立医院产生危机意识。最后,要强化医疗机构的监管。随着多元化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成熟,多方位医疗机构的局面的形成,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政府要从中发挥监督管理作用,让整个医疗保障制度能够透明阳光施行,让医疗市场呈现出良性竞争的局面,不同人群尤其是农民群体的需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三)拓展多样化的筹资渠道

首先,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中理应要起到财政保障的作用,发挥其医疗保障领域的主力军,起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基于政府财政支出的现状,政府应积极拓展医疗保障的资金渠道,积极吸纳社会统筹资金,以缓解自身財政补贴方面的不足,也能够使得农民享受更大的待遇。

然后,政府层面要强化农村医疗保障资金的监管。政府作为农村医疗保障资金的主力军,在资金补贴的同时应该讲下一年度的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通过预算的制定和年末核定保证金相关联,保证资金的投入。政府如何对资金进行监管,主要是针对资金的来源、使用和具体的去向要定期接受司法、审计部门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来龙去脉处于阳光之下,进而保障农村医疗保障的补偿受到法律的保障。

(四)推动医疗资源继续投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前文已述,当前我国农村的卫生事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和城市卫生事业相比较而言,农村卫生事业水平依然落后,这主要是有价值的医疗资源的短缺。即使医疗保障再完善,但是医疗资源的短缺也不能是的保障制度发挥作用。比如目前农村有很多类似的情形,即使是小病,有条件的农民也不会选择当地的乡镇级别的基层医院,而是去自己信任的机构,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医疗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会加大城市医疗机构的资源紧缺。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强化乡镇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和服务质量,适当的引入匹配的医疗资源,能够对农民群体就诊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减轻上一级医疗机构服务压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积极引导农村群体首先选择到基层医院就诊,如果基层医院不能满足就诊的需求,则可以直接转诊到上一级医院,同时上一级的医疗机构要定期对下一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培训指导,让低级别的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更多地满足农民群体的基本需求。分解诊疗制度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投入能够让农民群体得到基本的就医需求得到保障,唯有解决就医得到保障,才能充分的发挥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作用和价值。

五、结论

总之,新时代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的施行首先要在配套设施、资金保障以及相应的资金投入,然后才能保证农民群体的就医需求,继而能够发挥保障制度的作用。前文叙述的一系列的举措和思路包含了公平观的理论指导,构建全方位的医疗体系,进一步推进分解诊疗制度,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资源投入,拓展资金的筹集方式等,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是为了发挥医疗保障制度价值而进行的基础性工作。奠定基础性工作之后才能进一步的缩小城乡居民卫生事业之间的差距,体现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健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制度的设计与改进[J].财经科学,2015 (l):124-133.

[2]李立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民出版社,2009 年 5 月.

[3]翠莲《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14 年 5 月年 9 月.

猜你喜欢

公平新时代马克思
公平对抗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怎样才公平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笨柴兄弟
公平比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