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研究
2019-04-03詹国强李明杰
张 宁, 詹国强, 孙 强, 李明杰
(1. 海军工程大学 兵器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33; 2. 海军工程大学 教研保障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33; 3. 海军工程大学 教学保障处, 湖北 武汉 430033)
习主席提出新时代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全面推进军事理论、军队组织形态、军事人员、武器装备“四个现代化”,这为推进军队院校改革明确了目标指向。军队院校须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明确办学思想、理清发展思路、深化教学改革。其中,建设一流的实验室是推进国家“双一流”、军队“双重点”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建设一流的学科、打造一流的师资、培育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成果、做出一流的贡献的重要支撑[1-4]。
新时代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不应只是简单的添砖加瓦,而应紧紧围绕使命任务,面向战场、部队和未来需求,进行理念、思路、机制、运行模式、管理制度、保障举措等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建设,核心是如何保证新时代新使命下实验室教学、科研、服务部队三大职能的有效发挥。
1 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军队“三重”“2110工程”等专项建设为实验室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上世纪末至今,全军院校实验室大都与相应专业教研室合并运行管理,这种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有其优势,但随着新时代军队院校办学需求的发展,原有的机制和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5-6]。
1.1 建设发展理念和思路还不够清晰
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的理念,军事职业教育理念、标准化保障的理念、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尚未牢固确立。规划引领任务建设还停留在口头,致使建设比较零散,不能形成整体合力。由于院系及基层教研机构按照各自专业建设,缺乏集中统一领导,进而导致规范管理的理念落实不到位、项目申报论证不充分、日常管理比较粗放、建设和管理缺少监督检查和效益评估、主动追踪国内一流建设标准要求的积极性不高。
1.2 运行管理模式亟待改革创新
实验室领导与管理体系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存在实验室管理不到位、运行模式不优化、管理规范缺失、制度规范执行力不强、缺乏监督激励机制等问题[7-8]。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一套适用的建设效益评估体系,致使部分项目建设利用率不高、经费投向缺乏可靠的依据、建设效益水平偏低。此外,新体制下管理规定不够健全、院系管理力量薄弱、缺少统筹,有些院系专业实验室过于分散、追求小而全、空间和实验资源利用率低,其壁垒现象较为突出。
1.3 实验室队伍尚需科学配置
教员和实验员没有明确的区分,人员职责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实验室负责人大多由教员兼任,工作超量、任务繁重,而工作量在晋职发展方面又很难得到认可,造成实验室工作人心不稳、流失较大。实战化教学要求战争怎么打,院校教学就怎么教。实践性教学、研究型教学将是新时代军队院校教学的主流趋势,配齐建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
1.4 条件建设还存在结构性矛盾
通常,一所军队院校拥有数十个或上百个承担教学任务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均隶属于教研室或院系管理,存在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功能单一、投入分散、管理困难等问题,实验室体系结构还不够优化,部分实验室资源利用率比较低,实验室融合式发展程度不高,对学科建设发展支撑作用不明显,特别是不利于学员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实验室在申报时注重联合,但在规划设计、运行管理、项目建设、教学组织等方面依然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重点实验室作为一个整体的引领辐射作用发挥不充分,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军队 “双重”建设的顺利推进[9-11]。
新时代新使命,需要军队实验室改革创新,改进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向管理要效益。具体举措就是要紧紧抓住“中心化、信息化、标准化”核心要义和根本要求,推进实验室实体化、规范化运行管理,按照“贴近实战、紧跟前沿、共享共用、融合发展”的思路,发挥好军队院校实验室在“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部队服务”等方面的职能作用。
2 推行实验室“中心化”建设与管理机制
“中心化”就是以实验中心的实体运行形式,统筹管理院系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构建中心化的实验室结构体系更有利于瞄准学科、专业、课程三个层面的建设需要,贴近部队实战和岗位任职,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指导院系科学组织满足教学大纲的施训,支撑重点学科专业长远建设发展。建立实验室“中心化”管理机制是解决当前军队院校实验室运行管理弊端,推进新时代军队院校实验型教学、研究型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的主流趋势。
在本轮编制体制改革中,军队院校广泛地成立了院系,甚至学校直属的实验中心,参考国家、军队级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和模式,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并明确各级职责分工。实验中心是实验室业务归口管理机构,受学院或大学教学科研管理部门领导和宏观业务指导,总体职责是做好专业实验室统筹规划、综合计划、专项牵头、过程监督、检验评估等工作。具体职能包括贯彻上级方针政策,稳中求进,从顶层做好建章立制、规划计划,指导各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按照领导部门的指示做好专项任务的牵头、引领;协调统筹教学实训的服务保障,组织实验教学督导检查,提升教学质量;深挖潜力、推动专业交叉,提升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对重点领域一流学科、一流实验室补短板、增长处,做好设施环境、平台条件、人才队伍、法规制度等全面建设。学术委员会由军内外相关学科领域著名专家组成,负责审查实验中心的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建设规划和组织计划。
3 创新实验室“中心化、标准化”管理运行制度和模式
3.1 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坚持总体稳定、动态调整和定期评估的管理模式
实验室按原理实验室、基础实验室、装备训练室分类,根据教学组的实际需求设置。其中,装备训练室由相应的专业教研室管理,明确实验室负责人,规划与建设由实验中心指导;原理实验室、基础实验室统一由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以便保障相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并支撑该方向科研创新。以本单位为例,兵器工程实验中心建立运行管理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其中,虚线框内是拟根据学科相近、资源通用等原则进行实验室初步整合统建的规划部分。规划建成后,实验中心将是以重点实验室、军兵种业务职能机构、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技术实验室和装备训练实验室为基础,实体运行的教学科研机构,支撑学科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
图1 兵器工程实验中心运行管理体系架构
3.2 建立健全新的规章制度
对人、财、物、教学、科研及服务进行全面管理。在梳理现有教学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教育训练项目建设管理规定”“教学装备维修保障计划管理规定”等;根据实验室中心化管理核心理念和思路,制定了“实验中心管理办法”“实验室管理条例”“学术活动管理条例”“实验室安全条例”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切实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确保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建立规范的安全检查制度,坚持实验室负责人日查、学院监查、学校定期抽查等立体化、全方位的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坚持常规项目与专项项目检查相结合,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坚持安全教育常态化、安全教育全程化、教育内容多样化,实行安全准入制度,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把实验室安全落到实处[12-14]。
3.3 抓好技术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与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做好实验室队伍的科学配置,设置并落实实验教学岗位,完善制度,确保实验室人员发展渠道通畅。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进一步开阔工作视野、拓展建设思路。实验教学教员首先应尽可能了解仗怎么打,涉及到本专业的装备怎么使用、怎么保障,然后才能结合自身理论实践,去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研究教法和训法,才能使院校教学面向战场、高于战争,进一步设计战争。实验教学体系需与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深度对接。梳理新教学大纲的所有课程及授课教员,按专业方向相通、相近原则分类,整合成多个教学组,遴选资深、务实、有责任心的教授担任负责人,明确权责。甚至将各教学组成员划归在同一教研室,由教研室负责其教学组的运行管理,同时负责本专业的装备施训教学。例如,鱼雷教研室辖“精确制导与控制”教学组,并负责鱼雷武器相关的装备教学施训。
3.4 做好教学保障标准化管理
统筹教学装备、模拟器材、实验条件等多渠道的建设投入,大力加强支撑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在实验室项目方案论证、建设过程实施、验收检查评估等各环节的咨询指导作用,提高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3.5 创新工作模式与方式方法
积极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学保障的新路子,拓展学校部队保障渠道,推广社会化保障模式。更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机制、完善“需求—规划—执行—评估”的管理模式。把理念是否更新、思路是否正确、举措是否有力、成果是否有效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把切实解决问题、推进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根本标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注重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工作实效。
4 加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
在传统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实验室信息化进程,创新管理手段,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虚拟化技术、智能终端技术建设实验室管理平台,更好地实现实验室全系统、全过程管理,推进实验室管理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智慧化。
4.1 构建综合性、多功能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平台,加强信息化智慧实验室建设力度
不断完善实验室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动态管理实验室用房、人员、装设备、课程等资源条件,定期开展学校实验室建设管理评估,推行实验教学装设备共享共用,并为虚拟实验教学提供良好信息化环境条件。建立实验室专用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各实验室数据资源共享及实时检测。建设具备专业特色和智慧型的校、院两级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以信息化、网络化、智慧化实验室建设为导向,涵盖信息发布、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数据统计、设备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功能,以“实验室物联网”基础,将实验室、课堂、部队连成一体。校级平台侧重于管理功能,实现实验室基础信息的全面规范管理,便于实时查询、统计,为实验室经费投入及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支撑。院级平台处理包括实验教学、实验室共享开放等实验室各项具体业务流程,实现实验教学流程化管理及实验室开放过程管控,并将实验室的智能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电源智能管理系统等软硬件一体集成,实现实验室全业务、全空间的智能管控,确保学院实验室管理工作高效,合理、有序。校、院两级系统无缝对接,实现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管理一体化,全时、动态监测实验室运行状态,提高管理效率。在实验室专用数据共享平台基础上,整合实验室优势资源,在教学科研需求牵引下,逐步建成大型综合化实验室,实现在实战化任务需求下多实验、多训练科目的联合实操训练。
4.2 教学保障可视化、运行管理精细化、安全管理智能化和实验信息网络化
(1) 教学保障可视化。解决教学保障指挥层级过多,实验教学现场具体情况上报滞后,缺乏有效指挥手段等问题,通过音视频指挥系统,将视频监控覆盖到实验室、训练场等各个部位,学校管理部门可实时掌握教学现场情况,直接指挥和保障到终端,建立“扁平化”的教学保障体系。同时,将装备、器材、业务进程和环境等各类信息以视频、图表、文本的形式直观地进行显示,学校管理部门可实时掌握教学保障综合信息,提高保障指挥效率[15-16]。
(2) 运行管理精细化。为解决保障决策需要人工计算、装备日常管理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业务工作流程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建立辅助决策系统,自动形成教学保障、器材收发等方案,提高“精确化保障”能力。同时,规范实验教学工作流程,实时上传教学施训、场所安全等信息,加强全系统、全过程信息共享,各级管理部门可实时掌握教学施训、规章制度落实情况,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3) 安全管理智能化。解决目前安全控制以“人防”为主的现状,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感知、采集、控制的智能化物联网,实现全区域、全天候、无死角视频覆盖、非法入侵报警、电子巡更管理、智能身份认证和联动控制门禁、消防、通风除湿设备等功能,提高“技防”“物防”效能。
(4) 实验信息网络化。解决日常教学业务信息化手段匮乏等问题,规范集中打印、审批、计划呈报等教学业务流程,教员学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终端实现实验室预约、作业布置与上传、教学总结等事务,充分提高效率。
5 结语
在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大背景下,海军工程大学深入开展办学定位大讨论,围绕实验室建设“中心化、信息化、标准化”目标,积极探索构建以军队重点实验室和各专业实验室互为补充的教学科研实验体系。各实验中心紧扣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中心化、信息化、标准化”核心要义,以服务学科建设为宗旨,以满足教学科研需求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部队、服务装备的能力为目标,遵循“服务教学、特色鲜明、融合创新、共享开放”的发展理念,正担负起新时代新使命下海军大学科、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建成海军院校的综合性教学实践基地和科研创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