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数字化放射影像与X线影像在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测定中的临床价值
2019-04-02曹爱学
曹爱学
【关键词】数字化放射影像;X线影像;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测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8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人院时间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5.36±2.15)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病程( 2.02±1.12)年;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4.41±2 23)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病程( 2.10±1.08)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x线影像测定骨密度,即患者均接受x线摄片,对机体骨骼进行全面检查,通过数码探测仪器对患者机体骨密度进行测定;
观察组则采用数字化放射影像检查,即指导患者将其非优势手置放于手模板内,依据设备说明书调整曝光设定,并输入其基本信息,通过相关仪器设备对患者展开各方面检测,并将获得的原始图像传送至后期处理计算机内,通过数字化成像技术对检测的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生成骨密度数据。
1.3 观察指标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作为金标准,T值=(测定值一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人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正常为T值≥一1;骨量低下为2.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x+s”采用检验;计数资料(n/0%)采用X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诊断准确性、灵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2)。
3 讨论
据近年来人口学数据中显示,我国人口老年化趋势逐渐加深,因此临床中慢性疾病也出现逐年增长态势,骨质疏松症作为中老年群体高发疾病,成为临床流行病学关注热点。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临床多用于影像学资料作为判定依据,x线影像是临床传统诊断方式,在诊断中以其简便、价廉等优势受到广泛推广。但在近年来的报道中,x线影像诊断骨质疏松症虽具有一定效用,但其误诊率相对较高,齐萌等人的研究中显示,x线影像诊断可反映骨微结构,但仅可显示表现为纹理的骨小梁结构,单用此技术诊断可能存在骨密度检查不足,并且在部分结构中受到周边软组织影像,存在一定局限性。数字化放射影像测定骨密度主要借助DR数码探测器完成,通过对患者机体骨量吸收x线差异展开鉴别分析,并通过将检查获得的数字信号转化骨矿含量,可获得更加准确的骨密度值,该方法主要基于传统x线检查基础上,结合目前先进计算机技术形成的新型影像学技术,不仅提升了图像分辨率,同时该技术在成像方面具有速度快、检测范围广等特点,加上其强大后期处理功能,降低了噪音影响,检查精确度得以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劉翔,熊明洁,黄静,等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和超声骨密度检测在社区居民骨质疏松症筛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7,23(11):1495-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