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兼收并蓄的中国建筑教育

2019-04-02文字统筹朱诗琳

广西城镇建设 2019年1期
关键词:同济大学建筑服务

文字统筹 _ 朱诗琳(本刊记者)

李振宇

1964年生,江苏常州人,毕业于同济大学,1997—2002年获同济大学、柏林工业大学联培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建筑学学科成员;德国包豪斯基金会学术委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柏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时代建筑》编委。主要从事建筑学教学、设计、研究工作,重点关注住区与住宅设计、外交建筑、国际建筑教育合作。设计项目超过100个。

曾获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五届建筑创作奖优秀奖,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五届建筑创作奖佳作奖,2013年教育部优秀勘察工程设计三等奖,中国建筑学会2012年中国人居经典规划建筑金奖,2012年柏林工业大学银质荣誉奖章等。

_ 江苏海门紫翔龙红木展示馆

李振宇1981年考入同济大学建筑系,本科期间创办学生社团“青年建筑学会”、提出“不要修复圆明园”、毕业设计“上海交通大学物理楼方案”被采用,成为了他人生中的特殊经历;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师从陈从周先生,去全国各地调研的经历丰富了他的视野;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受国家公派和德国DAAD资助,到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进修,这段经历为其以后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打开了新的天地。在李振宇的求学生涯中,同济大学开放的学术氛围,成就了他此后的建筑人生。

同济大学的精神是“同舟共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文化内涵即“缜思畅想,博采众长”。同济建筑学教育在66年的历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在不断创新之中发展,在顺应或预见社会变革中做出贡献。学院里有非常好的学术底蕴和传承,以及学术民主思想。在李振宇的理解中,于个人而言,要有博大的胸襟,要有一种主动学习、主动发现的精神,秉持多元的、开放的、前进的、变化的心态。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李振宇引领着一届又一届的同济人追求着崇高的理想。

在李振宇看来,建筑是城市乃至于国家的形象,建筑艺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外化表现。国内大量建筑实践体现了在社会矛盾和妥协中的价值取向,是自下而上的显现。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建筑以经济性为主导的建筑形式,表现出力求收敛和节俭的内在以及强势的外在。改革开放后至2000年初,在国内建筑界充斥着新奇怪诞建筑形式的背景下,建筑体现了对民族文化识别性的反思。时至今日,“和而不同”的理念需要建筑师对中国文化渊源的理解和自信,豁达包容,不委屈求同。这一现象与国内建筑界也已显现的文化自觉现象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同步。国内建筑师从西方建筑思维中走了出来,逐渐具有了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开始基于自身文化的范式的探索。建筑形式既不拘泥于对中国传统形式的直白表达,也不一味模仿和移植国外范式,而是在融入当地氛围,符合当地审美趣味之间取得平衡。李振宇历经八年设计的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提出的口号就是“和而不同”。因为是在德国建造中国总领馆,李振宇既不愿意突兀地将中国的屋顶照搬过去,也不愿意建造一座完全德国风格的建筑,仿佛在德国租了一座房子。李振宇希望找到一个中国文化和德国文化的最小公倍数,因此便设计了一个半开放庭院,加上一个48米乘以48米的半围合体量。虽然仍有些不足,但是在李振宇看来是一次进步的尝试。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建筑形式的追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最原始时期的追求生存到古代时期的追求秩序,从现代时期的追求功能再到后现代追求多元。建筑除了承载着历史上的重要时间节点外,也伴随着一座城市的文明与文化的发展。李振宇认为不管是历史建筑还是新式建筑,唯一始终不变的一点是,都必须起到为人服务的作用。一些人往往会觉得,为人服务就是为使用这栋建筑的人服务。但在李振宇的建筑理念中,建筑的“为人服务”还应该体现在为住在周边的人服务,甚至是为偶然路过的人提供服务。他表示,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使用大量的资金提升了城市的配套服务,如发展地铁、兴修道路、污水处理等,这些对于城市的发展都非常有利。至于在城市公共建筑的使用功能上,应该更多考虑多元和共享。比如歌剧院的建设可能花费了大量的成本,为了让去听歌剧的人获得更好的视听享受;与此同时,歌剧院前的草地应该是开放的,使得周边的居民能够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歌剧院邻街应该是咖啡店、书店等为普通人服务的空间,让路人也能够共享这栋建筑,让建筑更好地服务到城市中的每一个人,融入城市当中。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李振宇认为传统城市是与人的尺度相关的,所以一般来说表现为细密的特点,但是人们一直在追求大壮的过程。到了现代主义,有条件实现更大的尺度、功能分区,甚至以车为本。今天中国建筑又开始重新思考,回归近人尺度,重塑街道空间,探索开放街区,这个历程整整经历了将近30年的时间。

_ 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

_ 青岛德国中心生态园

_ 嘉兴市子城片区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

在文学领域,李振宇虽然很敬佩那些能创造出高深、绚丽、冷峻诗词的诗人,但是在获得一系列人生感悟后,他更喜欢亲切生动近人的白话叙事方式。基于如此认知和喜好,李振宇将“白话建筑”作为自己崇尚的一种建筑观。在李振宇的课堂中,他常常对学生说,“在情理之中寻求意料之外”是一个普通建筑师应该具有的追求目标;沟通交流上,也力求寻找环境与构思的“耦合”,用住户和建设单位能够读懂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建筑实践中,也喜欢用常规的建筑材料、普通的建筑元素,通过特定的方法形成有趣的变化和搭配。在李振宇看来,所谓的“白话建筑”就是追求平凡生活中的变化趣味。

猜你喜欢

同济大学建筑服务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建筑的“芯”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