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2019-04-02林金煌吴思佳陈文惠王智蕊程瑞彤陈增文余锦慧

生态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旱地水田格局

林金煌, 吴思佳, 陈文惠*, 王智蕊, 程瑞彤, 陈增文, 余锦慧



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林金煌1, 吴思佳1, 陈文惠1*, 王智蕊2, 程瑞彤1, 陈增文3, 余锦慧1

1.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州 350007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 100083 3. 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福州 350003

基于闽三角地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TM/ETM+/OLI影像提取农田景观数据, 并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从景观面积、空间分异、斑块特征以及总体格局4个方面, 对比研究了2000—2015年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 并对其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2000—2015年间, 闽三角地区的农田景观以平原水田和丘陵水田为主, 面积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 其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 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 地域上主要集中于泉州市和漳州市; 丘陵水田和平原水田的斑块数目最多, 斑块面积最大, 而平原旱地和山区旱地的斑块数目最少, 斑块面积也最小, 其中丘陵水田和平原水田更为集中连片, 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 农田景观格局呈现出破碎度增加、丰富度下降、类型单一化以及聚集度下降的总体趋势; 闽三角地区的农田景观格局演变会降低其供给、调节、文化以及支持等生态服务功能。

农田景观格局; 生态服务功能; 闽三角; 生态安全

1 前言

农田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环境的最核心的部分, 它主要是由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以一定的规律组成, 是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 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因素[4-5]。农田景观是指区域内成片的以耕地为主的景观类型, 是生物化学过程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会形成不同的景观格局特征[1-2], 它在很大程度上对区域内的各种生态过程产生影响, 进而会影响到其生态服务功能[3]。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厦漳泉一体化”战略的不断推进,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人类加大了对农田的耕作频率和强度, 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田景观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区域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景观生态学自20世纪30年代提出以来, 已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它强调空间格局、生态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6-11]。近年来, 基于地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景观格局研究的成果丰硕[12-17], 如张荣天等运用GIS分析方法和景观格局指数, 从景观多样性、集聚性、异质性和破碎性等视角对镇江市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18]; 潘竟虎等基于1976—2010年的Landsat影像, 对玉门市近30年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进行系统分析, 并探讨了其演变的驱动力[19]; 张莹等基于RS手段提取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类型信息, 对其不同尺度下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和规律进行探讨[20]。而针对农田景观方面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果, 如付梅臣等从自然、经济和人文的角度, 归纳出农田建设的不同阶段一般农田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2]; 王红梅等利用统计分析方法, 对华北农牧交错带的农田-草地镶嵌体的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深入分析[21]。

虽然国内外对农田景观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 但多集中于区域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 而针对于农田景观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关注却不够, 并且针对闽三角地区的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还较缺乏, 对该地区进行农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需求。因此, 本文以2000—2015年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数据作为数据基础, 通过GIS、RS技术, 并结合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对闽三角地区的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为闽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区概况

闽三角地区包括了厦门、泉州和漳州3个市, 处于东经116°53′21′′—119°01′38′′, 北纬23°33′20′′—25°56′45′′,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 与台湾隔海相望, 素有“闽南金三角”之称。辖区总面积约2.5万km2, 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闽三角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均温21℃, 年均降水量1000—1200 mm, 河网密布, 横跨其中的九龙江为福建省第二大河流。区域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2015年常住人口总量约1737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达12371.07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分别为573.27亿元、6531.81亿元和5266亿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人类不断地加强对农用地的开发利用强度, 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田的景观格局特征, 并进一步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闽三角地区的生态安全保障问题刻不容缓。

图1 闽三角地区的地理位置

Figure 1 Location of the Fujian Delta region

3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选取了闽三角地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相近时相的Landsat TM/ETM+/ OLI影像作为数据源, 分辨率为30 m, 首先分别对闽三角地区4个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影像镶嵌、影像切割、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精校正等数据预处理, 并参考环保部《关于印发<2015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的通知》(环办[2015]41 号文)的实行标准, 基于遥感目视解译方法, 提取闽三角地区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 进而提取其中的农田景观矢量数据, 包括了山区水田、丘陵水田、平原水田、山区旱地、丘陵旱地和平原旱地6个二级类型。

3.2 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矢量数据, 从景观面积特征、斑块特征、空间分异和景观总体格局4个方面对研究区的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进行分析, 通过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研究区内的相关景观格局指数进行提取, 将农田景观的矢量数据转成30 m×30 m的栅格数据, 进而从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程度、景观异质性以及景观集聚性4个层面分别对应选取了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斑块密度(PD)、均匀度指数(SHEI)和聚集度指数(AI)这4个景观指数, 来定量描述2000—2015年间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的总体景观格局特征(如表1)。基于此, 选用石垚等提出的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估算模型, 对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图2 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数据获取技术流程

Figure 2 The process flow of farmland landscape data acquisition in the Fujian Delta region

表1 闽三角地区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模型及其含义[18]

4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4.1 景观面积特征

闽三角地区的农田景观以平原水田和丘陵水田为主, 两者所占比例超过农田景观总面积的3/4, 农田景观类型总面积从2000年的5323.54 km2减少到2015年的4990.16 km2, 减少了333.38 km2。从图3可知: 2000—2015年间, 山区水田、山区旱地面积占比基本保持稳定; 丘陵水田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从2000年的30.32%增长到2015年的33.95%, 增长了3.63%。丘陵旱地呈不断减少的趋势, 从2000年的8.20%下降为2015年的7.87%, 减少了0.33%; 平原旱地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 从2000年的6.06%减少到2015年的4.61%, 减少了1.45%。此外, 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中, 水田总面积达到了4330.60 km2, 占农田景观比例为86.79%, 表明该地区的水田占据绝对优势。

4.2 景观空间分异特征

本文将闽三角地区的景观类型分为农田景观、城市景观、湿地景观、草地景观、森林景观和其他景观6个类型。如图4所示, 2000—2015年间, 闽三角地区的农田景观整体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 主要集中镶嵌分布于其东南沿海一带。此外, 由表2可知: 山区水田和丘陵水田主要集中于泉州市, 而厦门市仅有零星分布; 平原水田主要集中于漳州市, 厦门市和泉州市则分布较少; 山区旱地主要分布与漳州市和泉州市, 厦门市则零星分布, 但其面积均较小; 山区旱地主要集中于泉州市, 厦门市仅零星分布; 山区旱地主要集中于漳州市, 而厦门市则很少。这样的空间分布格局, 一方面与厦门市、漳州市和泉州市的发展定位有关, 一方面则与泉州市和漳州市的地形更适合开垦农田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关。此外, 这与厦门市的面积较小也有一定的关系。

4.3 景观斑块特征

闽三角地区6种不同的农田景观类型的斑块特征如表3所示: 2015年农田景观斑块总数达4240个, 总面积为4990.16 km2, 占该研究区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9.69%。其中, 丘陵水田和平原水田的斑块数目最多, 斑块面积最大, 其斑块数目占比分别为30.68%和28.37%, 面积占比分别为33.95%和44.62%, 而平原旱地和山区旱地的斑块数目最少, 斑块面积也最小, 其斑块数目占比分别为3.66%和2.48%, 面积占比分别为4.61%和0.74%。而从斑块密度和斑块面积来看, 山区旱地和山区水田的斑块密度最大, 分别为2.86个·km–2和2.25个·km–2, 而丘陵水田和平原旱地的斑块密度最小, 分别为0.77个·km–2和0.67个·km–2。不难发现, 斑块面积占比较大的丘陵水田和平原水田的斑块密度却较小, 这也反映出丘陵水田和平原水田更为集中连片、破碎化程度较低。此外, 虽然丘陵水田虽然斑块数量最多, 但是面积占比却低于平原水田, 反映出平原水田比丘陵水田更为集中连片、破碎化程度较低。

图3 2000-2015年闽三角地区各类农田景观占比情况

Figure 3 The propor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farmland landscape area in the Fujian Delta region from 2000 to 2015

图4 2000-2015年闽三角地区各类景观空间分布格局

Figure 4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various types of landscape in the Fujian Delta region from 2000 to 2015

表2 2000-2015年闽三角地区各类农田景观的空间分异

表3 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斑块总体特征

4.4 景观总体格局特征

本次研究选用斑块密度(PD)来表征农田景观的破碎程度, 斑块密度越大, 则斑块越多, 破碎化程度越高。由图5可以看出, 2000—2015年间, 闽三角地区的农田景观斑块密度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整体趋势, 2005年后, 斑块密度陡增。这反映出15年间, 闽三角地区的农田景观破碎程度显著增加, 斑块形状由于更加破碎导致农田景观结构变得更为复杂。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加大, 人类加大了农业生产活动, 并且随着交通和建设用地的增加, 导致这15年间农田景观呈现越来越显著的破碎化特征。这表明了人类对农田景观开发利用程度的增强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景观破碎化程度也日益加大, 两者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选用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SHDI)主要表征景观单元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以及随着时间而演变方面的多样性。由图5可知, 2000-2015年间, 闽三角地区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态势, 而景观多样性则整体下降, 这反映出这15年间, 该地区的景观丰富度总体下降的特征。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该地区人口密度也在不断加大, 人类对农田景观的影响程度较大, 导致了景观多样性指数整体下降, 这表明了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地区的景观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并且两者存在着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

均匀度指数(SHEI)描述的是总景观格局中某种或某些景观类型支配总体景观的程度。由图5可知, 2000—2015年间, 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与多样性指数大致相同, 景观均匀度指数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表明这15年间该地区农田景观呈现出相对非均衡的空间分布态势。主要原因是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即随着景观多样性的增加, 区域内的景观类型越复杂, 其空间分布也会越均匀。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增加造成了农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加大, 进而会导致农田景观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出非均衡化的特征。

图5 2000-2015年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指数变化

Figure 5 Landscape metrics change in the Fujian Delta region from 2000 to 2015

聚集度指数(AI)来源于斑块类型水平上的邻近矩阵的计算, 在景观水平上则是通过各个类型斑块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当景观中的某种类型的斑块越紧凑时, 聚集度便会越高, 反之则越低。从图5可知, 2000—2015年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的聚集指数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表明这15年间, 闽三角地区的农田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集聚性日益下降。主要原因是, 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 地区的交通和建设用地不断增加, 使得农田景观在空间上的分布更为分散, 进而导致其集聚程度不断下降。

综上, 由PD、SHDI、SHEI和AI这4个景观指数来看, 2000—2015年间, 闽三角地区的农田景观格局呈现出破碎化加大、多样性下降、均匀性下降以及聚集性下降的整体趋势。这与该地区15年来的城市化进程推进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反映出人类对农田景观的频繁耕作利用, 对地区农田景观开垦强度的不断加强, 使得该地区农田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 农田景观向着不利于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

5 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 主要包括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以及支持功能, 它与地区的农田景观格局的变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22-24]。当前, 有关农田景观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模型主要有生产力评价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费用分析法和损失成本法等[25-27], 本研究选用石垚等提出的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估算模型, 该估算模型以整个人类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为基准, 将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气体调节、大气调节、水分调节、水土保持、土壤形成、废物循环、生物控制、食物供给、原材料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分为正向价值和负向价值, 将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视为正向价值, 将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视为负向价值。基于市场价值法、生产力评价法和损失成本法, 并结合前人研究基础, 提出了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估算值[28]。相比先前的研究成果, 不仅考虑自然生态系统, 更结合人类社会的影响, 其对农田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可靠性。

由表4可知: 2000—2015年间, 闽三角地区在气体调节、大气调节、水分调节、土壤形成、废物循环、生物控制、食物供给、原材料供给和文化娱乐等生态服务功能方面, 其生态服务价值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2000—2015年间, 各类生态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下降了20384.19万元, 因此, 2000—2015年间, 闽三角地区的农田景观格局演变, 会极大的降低其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等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此外, 各类生态服务价值的下降趋势日趋明显。其中, 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这2个时期的生态服务价值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2000—2005年,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闽三角地区2005—2015年这10年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类社会对农田景观的开垦利用强度的不断加大, 致使其生态服务功能下降趋势也日益明显。

表4 2000-2015年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变化

6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闽三角地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农田景观数据, 从景观面积特征、空间分布、斑块特征和总体格局4个角度, 进行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分析, 并对农田景观格局演变所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特征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 1)2000—2015年间, 闽三角地区的农田景观以平原水田和丘陵水田为主, 所占比例超过农田景观总面积的3/4, 这期间农田景观总面积整体减少, 山区水田、山区旱地基本保持稳定, 丘陵水田增长了3.63%, 平原旱地和丘陵旱地分别减少了1.45%和0.33%, 其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 主要集中分布于其东南沿海一带; 2)丘陵水田和平原水田的斑块数最多, 斑块面积也最大, 而平原旱地和山区旱地的斑块数最少, 斑块面积也最小。其中, 丘陵水田和平原水田更为集中连片, 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 且平原水田比丘陵水田更为集中连片; 3)2000—2015年间, 闽三角地区的农田景观格局呈现出破碎化加大、多样性下降、均匀性下降以及聚集性下降的趋势; 4)闽三角地区的农田景观格局演变会导致其所具有的气体调节、大气调节、水分调节、土壤形成、废物循环、生物控制、食物供给、原材料和文化娱乐等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特别是2005—2015年这10年间更为明显, 对区域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然而, 本研究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所采用的农田景观数据时限较短, 缺乏长时间尺度的农田景观观测数据对其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 且未能考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不同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并且对研究区内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分析也有待日后进一步研究, 以图更好地为闽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和区域生态安全保障提供借鉴。

[1] 温兆飞, 张树清, 白静, 等. 农田景观空间异质性分析及遥感监测最优尺度选择——以三江平原为例[J]. 地理学报, 2012, 67(3): 346–356.

[2] 付梅臣, 胡振琪, 吴淦国.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6): 54–58.

[3] 张彪, 徐洁, 王硕, 等. 首都生态圈土地覆被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特征[J]. 资源科学, 2015, 37(8): 1513–1519.

[4] 谢高地, 肖玉.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6): 645–651.

[5] 师银芳, 赵军, 李传华. 张掖市典型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J]. 水土保持通报, 2017, 37(2): 120– 125.

[6] 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 郑新奇. 景观格局空间分析技术及其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8] WANG, Yingzi, HONG Wei, WU Chengzhen, et al.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to the research on wetlands[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8, 19(2): 164–170.

[9] 张彪, 徐洁, 谢高地,等. 2000—2010年北京城市绿色空间格局动态分析[J]. 生态科学, 2016, 35(6): 24–33.

[10] GU D, ZHANG Y, FU J, et al. The landscape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of coastal wetlands in Jiaozhou Bay under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7, 124(3): 361–370.

[11] 陈传明.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与评价[J]. 生态科学, 2015, 34(5): 142–146.

[12] 郭泺, 杜世宏, 孙皓铭, 等. 珠海市城区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3, 15(2): 307–313.

[13] 宋明明, 都金康, 郑文龙, 等. 秦淮河流域近30年不透水面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 19(2): 238–247.

[14] 赵永华, 贾夏, 刘建朝, 等.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景观格局及预测研究[J]. 生态学报, 2013, 33(8): 2556–2564.

[15] 孔凡亭, 郗敏, 李悦, 等. 基于RS和GIS技术的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4): 941–946.

[16] 刘吉平, 赵丹丹, 田学智, 等. 1954-201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J]. 生态学报, 2014, 34(12): 3234–3244.

[17] 吴莉, 侯西勇, 徐新良, 等. 山东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5): 207–216.

[18] 张荣天, 张小林, 李传武. 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J]. 经济地理, 2012, 32(9): 132–137.

[19] 潘竟虎, 苏有才, 黄永生, 等. 近30年玉门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J]. 地理研究, 2012, 31(9): 1631–1639.

[20] 张莹, 雷国平, 林佳, 等. 扎龙自然保护区不同空间尺度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生态风险[J]. 生态学杂志, 2012, 31(5): 1250–1256.

[21] 王红梅, 王仲良, 王堃, 等. 华北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景观镶嵌体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J]. 生态学报, 2013, 33(19): 6287–6294.

[22] 孙小祥, 杨桂山, 欧维新, 等. 太湖流域耕地变化及其对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10): 1675–1685.

[23] 陈利顶, 孙然好, 刘海莲. 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3, 33(4): 1042–1050.

[24] 顾泽贤, 赵筱青, 高翔宇, 等. 澜沧县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J]. 生态科学, 2016, 35(5): 143–153.

[25] 刘鸣达, 黄晓姗, 张玉龙, 等.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 2008, 17(2): 834–838.

[26] 孙新章, 周海林, 谢高地.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17(4): 55–60.

[27] 林栋, 马晖玲, 任正超, 等. 基于LUCC的兰州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分析[J]. 生态科学, 2016, 35(2): 134– 142.

[28] 石垚, 王如松, 黄锦楼, 等.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分析[J]. 科学通报, 2012, 57(9): 720–731.

The evolution of farmland landscape pattern and its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s in Fujian Delta region

LIN Jinhuang1, WU Sijia1, CHEN Wenhui1,*, WANG Zhirui2, CHENG Ruitong1,CHEN Zengwen3, YU Jinhui1

1.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2. School of 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3. Fujian Provinc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Fuzhou 350003, China

In this paper, Landsat TM/ETM+/OLI in 2000, 2005, 2010 are selected to extract farmland landscape data in Fujian Delta region and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method is adopted to comparatively study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armland landscape pattern in Fujian Delta region, and to discuss its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s deeply from 4 aspects of landscape area,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laque characteristics and overall patter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rmland landscape of Fujian Delta region was mainly composed of plain paddy fields and hills paddy fieldfrom 2000 to 2015. The area of paddy field showed an overall downward trend and it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 mainly in Quanzhou city and Zhangzhou city;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was basically stable. The number of patches ofhilly paddy field and plain paddy field is largestand its patch area is the widest, while the number of patches of plain dry land and dryland in mountain area is the least and its patch area was also the least, and the degree of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of hilly paddy field and plain paddy fieldwas lower. Farmland landscape pattern showed a general trend of increasing fragmentation, decreasing richness, simplifying landscape types and declining aggregation degree. The evolution of farmland landscape pattern can affect the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s in supply, regulation, culture and support.

farmland landscape pattern;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s; Fujian Delta region; ecological security

10.14108/j.cnki.1008-8873.2019.01.025

S17; P901

A

1008-8873(2019)01-194-09

2016-06-29;

2016-08-0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29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J1210067)

林金煌(1993—), 男, 福建漳州人, 硕士生, 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区域经济研究, E-mail: linjinhuang93@163.com.

陈文惠(1965—), 男, 黑龙江嘉荫人, 博士,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E-mail: whchenfz@sohu.com.

林金煌, 吴思佳, 陈文惠,等. 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研究[J]. 生态科学, 2019, 38(1): 194-202.

LIN Jinhuang, WU Sijia, CHEN Wenhui, et al. The evolution of farmland landscape pattern and its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s in Fujian Delta region[J]. Ecological Science, 2019, 38(1): 194-202.

猜你喜欢

旱地水田格局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莫里斯的短篇小说——《小个子法国人和他的水田》
旱地冰球运动开展价值的研究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
旱地冰球运动推广及发展策略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近世长三角南缘的水田经营与环境博弈
小人物的大格局
凤头猪肚豹尾说“白传”——读《白水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