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视角研究的成功实践—评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研究》
2019-04-02罗竑昆
文/ 罗竑昆
中国钢琴音乐近百年的发展,产生了一代代热衷于钢琴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也积累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从赵元任第一部公开出版的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到齐尔品发起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的钢琴曲”比赛中荣获头奖的贺绿汀《牧童短笛》,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庄、储望华及殷承宗等人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一代代音乐家为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以及中国独特的环境土壤融入钢琴这一乐器做出了一次次的尝试与努力。
偶然看到代百生博士的《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由于对钢琴艺术的热爱,心里便产生了好奇,将中国钢琴音乐这一个如此庞大的研究工程写进一部书本身就是一种不小的挑战。再看本书导言—“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国钢琴音乐”,便产生了更大的好奇心,想看看不同视角下的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究竟有着怎样体现。于是便不再犹豫,买下此书回去详读。心中所想,以此文分享。
一、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的内容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上篇:整体特征研究;下篇:作品个案分析;补遗:外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中国风格研究。
上篇:整体特征研究。主要论述了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形成过程、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现状,以及对中国钢琴音乐语言的民族特征进行了论述,并阐述其美学意义与教学意义;同时,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和声、曲式民族化,以及对现代作曲技法的借鉴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下篇:对作品个案中的中国钢琴音乐风格进行研究。主要以贺绿汀《牧童短笛》、汪立三《#F商:书法与琴韵》、罗忠镕《钢琴曲三首》,以及储望华的钢琴改编作品《二泉映月》为例。
补遗:外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中国风格的发展历史、主要类型,以及外国与中国钢琴音乐中“中国风格”的比较。
二、对该书研究内容的看法
代百生的这一部《中国钢琴音乐研究》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特点及中国钢琴音乐的特征,包括文化意韵、音响形态,作曲与演奏技法等领域进行了融合。
1. 以中国钢琴音乐的风格研究为主线
该书与其他传统中国钢琴音乐研究文献不同的地方在于该书是以中国钢琴音乐的风格作为论述主线的,而非传统钢琴音乐的研究文献对作曲技法的研究分析及对演奏技法的总结归纳。以中国钢琴音乐的风格为视野出发点,看待作曲技法对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影响,是该书最大的亮点之一,也是该书研究思路与视野较为新颖的部分。
2. 研究内容整体理论总结与高度更上一层
由于该书的研究主线为中国钢琴音乐的风格,并辅以文化角度对中国钢琴音乐风格中的发展进行诠释,使得许多不易描述或在技法探究领域难以界定清楚的问题,在理论层面有了一个更好的解决。其研究内容也涉及了一些跨学科的方向,例如语言学、思辨学、音乐美学、教育学和作曲技术理论等,来综合理解中国钢琴音乐中一些较为晦涩、生硬与抽象的问题,使得该书达到了一个更加宽泛的理论高度。
3. 对新研究内容的补充
一个与之前中国钢琴音乐文献不同的全新内容出现在该书的补遗部分—外国钢琴作品中的中国风格研究。这个部分对外国钢琴音乐中的中国风格的历史、概况与三种“中国风格”的主要类型做了初步的概述,该部分的研究主要得益于作者在德国多年的留学经历,使之具备了这方面的学术优势及视野。该部分还对外国与中国钢琴音乐中的“中国风格”进行了比较。
三、对该书研究方法论的评价
1. 研究创作技法时的逆向思维
从风格发展与形成来看待技法的探索,是该书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历程论述的又一个侧面。与之前不少的以各技法研究来对比作品间的技法发展脉络的论著不同,本书更多是以逆向思维,将技法体系放在整体风格中进行道路探索,并得出新的分类与结论,这样不仅使得技法的发展在风格的建立下有着更为清晰的大局观,也使得不同时期中技法运用的参照性与对比性更加强烈。
2. 借鉴西方音乐风格史的学科思路,看待中国钢琴音乐风格与文化的独特与创新
在对风格问题的研究上,代百生参考了西方音乐风格发展史中的风格分析思路及风格分类法的相关方法论,站在中国文化这个大的角度,切实看待不同钢琴作品对于中国文化的诠释及其作用,总结出中国钢琴音乐风格及其文化的独特性。
3. 对思辨学、音乐美学、音乐表演学、音乐教育学及语言学的方法论跨学科交叉使用
该书上篇采取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论,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整体特征进行了研究。其中,有对美学意义及表演艺术思维的探究,对作品中音乐语言民族表现特征的研究,也有对风格问题中思辨学的方法论实践和对题材标题特征的总结概括。下篇采用个案分析法,综合使用了多学科、多方面的方法。
四、对该书个案分析中一些案例的看法
在该书的下篇中选取的四个作品案例分别为:贺绿汀《牧童短笛》、汪立三《#F商:书法与琴韵》、罗忠镕《钢琴曲三首》三部作品的“中国风格”探析,以及储望华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的理解与演奏。
笔者认为,代百生选择这四个作品做该书详细的个案分析研究稍显得不太具备足够的代表性。第一,对汪立三钢琴曲和罗忠镕钢琴曲的研究直接整理自作者于2004年发表于《武汉音乐学院学报》第二期的论文①,以及2009年10月同样于《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发表的论文②。虽在内容上与上篇研究方向一致,都为风格探析问题,但这两个作品的代表性与知名程度略逊于第一个案例《牧童短笛》,以及最后一个案例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第二,对最后一个案例《二泉映月》的研究视角更多放在了演奏与理解上,其中的原因是《二泉映月》原是二胡曲,本身就具有中国风格,因此在探讨储望华对《二泉映月》的改编曲时,作者并没有对其中国风格进行研究,而是转向演奏角度。笔者认为在概念上,这部改编作品的演奏与理解问题放在该部分中,与该篇内容和研究方向未免显得有些偏离,若选择其他更具代表性的作品放在此处,可能效果更佳。
五、对该书整体写作上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这部《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的优点与特点在前文已经叙述过。笔者在此还想就该书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发一点个人见解。
第一,该书在导言中提到《中国钢琴音乐研究》这部著作是以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国钢琴音乐,但在整体目录中,其重要的研究对象其实却是风格问题,虽然作者是站在文化背景下探析中国钢琴音乐的风格,但难免会让读者对其导言中的方向性有所疑惑。
第二,在该书的下篇个案分析中,也较多把视野集中在了风格问题的探析,虽然每个案例都与文化内容结合了,但相比之前没有太多的理论提升与文化层面的总结归纳。在细节问题上,该书也有些许瑕疵,一些错别字与排版带来的问题在此不一一列举。
但总的来说,代百生的《中国钢琴音乐研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钢琴研究著述。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无论从文化、技法、风格,还是新视野的角度,都太缺乏这样系统的著述,更加缺乏一些复合型的音乐研究人才来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纵使这本书有着笔者认为的那些问题,但瑕不掩瑜,它为我们展现了该领域许多未知的空间。
回顾中国钢琴百年的发展,在这一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积累了很多创作与演奏上的经验,也尝尽了探索民族化道路上失败的苦头,但研究总是跟不上作品的进度,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距离更加系统化、更加具有理论高度与深度的时代还有漫长岁月,这些工作皆需当下音乐学者脚踏实地的完成。相信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与研究都将向着更加中国化、更加国际化的道路前行。
注 释:
①代百生文,《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汪立三钢琴曲〈#F商:书法与琴韵〉中的“中国风格”探析》,《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②代百生文,《现代音响隐藏下的中国文化传统—罗忠镕〈钢琴曲三首〉的“中国风格”探析》,《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