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

2019-04-01陈思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阿Q正传阿Q

陈思

内容摘要:文章以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从“个体生命”存在的角度,重点分析《阿Q正传》中阿Q在物质、经济、精神等全方位的生存困境,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一个人,尤其是像阿Q这样的底层小人物在遭遇现实挫折、个人生存困境却又无力改变现实而产生的一种自我解脱、转移痛苦的精神转移方法。

关键词:阿Q 精神胜利法 个体生存 自我拯救

毫无疑问,鲁迅笔下所塑造的阿Q形象已是一个文化符号,这样一个文化符号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探讨空间。阿Q身上所体现的精神胜利法更是令人印象深刻。那么阿Q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精神胜利法呢?笔者以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是一个人,尤其是像阿Q这样底层小人物在遭遇现实挫折、个人生存困境却又无力改变现实而产生的一种自我解脱、转移痛苦的精神转移方法。

一.个体的生存困境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鲁迅在《阿Q正传》中所塑造的阿Q可谓连基本的需求都无法满足。首先,他没有姓氏权。鲁迅在序言里介绍他有一回姓赵,未庄的赵太爷也姓赵,当赵太爷的儿子进秀才时,阿Q却被打了一巴掌,还被骂道:“你那里配姓赵!”于是乎,阿Q没了姓氏,也没有名字,只能用英文字母Q作为代称。其次,他没有固定职业,只能给人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1]他甚至连农民都不如,农民还是自己的田地,可以自给自足,正常情况下,至少不会饿死。可是他只是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短工,人们忙碌的时候才想起他,唤他来帮工,阿Q便有了收入,便能吃饭喝酒,生存下去。在“吴妈”事件后,阿Q的名声更臭了,本来就处于边缘地位的阿Q更没了生存空间,再没人找他做工了。在未庄,阿Q连基本的温饱无法得到满足,走投无路,只能背井离乡,進城去了,才有了后面的悲剧。

阿Q不仅物质贫苦,在精神上更是被边缘化,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于阿Q来说统统是奢求。首先,对于未庄的人来说,他是一个可有可无,毫无存在感的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似乎未庄的人没人在意他,人人都可以瞧不起他,人人都可以嘲笑他,即使他做工卖力,吃苦耐劳,也换不回人们丝毫的尊重。但即使这样,阿Q也渴望得到尊重:“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颂扬说:“阿Q真能做!”尽管都摸不清这句话到底是真心还是讥笑,但是在受到肯定和夸奖时,阿Q也是高兴的。这样的话满足了他的尊重寻求。然而这也改变不了他在未庄的处境——可有可无,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果阿Q遭遇这样的困境仅仅是因为他穷,那么和他一样地位的,甚至连阿Q都瞧不上的王胡都不至于到被排挤到阿Q这种地步。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问题恰恰出现在阿Q每次遭遇挫折时的精神自白,即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这使他和王胡、小D区别开来,人们嘲笑、打压的正是阿Q身上的这种不认输,还努力去适应现实的精神。

王富仁认为“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被动适应方式,即“在无法改变自身实际社会地位的时候,以被动忍耐的方式适应被压迫、被蹂躏的悲惨处境。”[2]阿Q是如何被压迫、被蹂躏呢?第一件便是姓氏问题,何以只有赵太爷能姓赵,阿Q不能姓赵呢?乞丐都有姓氏的权利。但是阿Q意识不到这种不平等,也缺乏自我意识和个性觉醒,但不代表他觉得这件事合理,他的反抗方式是自我安慰“儿子打老子”;第二件是在他和别人口角时他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以此来自我安慰;第三件是在闲人故意撩拨他时,他反抗,与人打架,但不幸的是,他打不过人家,于是只能自我安慰“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第四件是他和别人一样去赌钱,明明赢了钱,却遭人设计,不仅钱没了,还挨了一顿痛打,这样冤屈的事,发生在一般人身上,早该埋怨社会不公,人心不古了。虽说阿Q这回也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很快他自己打自己,打完后,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的一个自己,再一次平复了自己的心情;最严重的便是“吴妈事件”了,他向吴妈表白,对吴妈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按常理说,阿Q作为一个而立青年,向另一个女子表白,如果对方不答应,拒绝便好,可阿Q连基本的人的权利都没有,在人们眼里,他没有正常娶妻生子的权利,所以当受到这样的“表白”时,吴妈的反应是感觉受到奇耻大辱,要死要活,赵家人更是将阿Q赶了出去,还不准阿Q索要工钱和布衫,要求阿Q带着香烛和香去赵家赔礼道歉,最终阿Q人财两失。

更严重的是,当未庄的人知道这件事后,都对阿Q避之不及。人们有活也不再不找阿Q了,于是阿Q面临了生计问题,基本的生存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件事带来的严重后果,阿Q是没有预料到的,但是这件事的起因也足够荒诞,何以赵太爷一把年纪还可以娶小,而阿Q正当龄,却连表白的权利都没有?种种逆境,将阿Q逼上了绝路,被迫背井离乡,最终被稀里糊涂地送上了刑场,连最后的生命权都被剥脱了。

二.困境中的“精神突围”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尽管阿Q的自我意识、个体意识还未觉醒,未庄的人也没学会去尊重他人的价值和尊严。但阿Q的生存困境是真实存在的,他被集体排挤后,走投无路、不得不背井离乡也是客观事实,阿Q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在这样的生存困境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其产生的土壤和环境。所以,笔者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像阿Q这样底层小人物在遭遇生存困境却又无力改变现实而产生的一种自我解脱、转移痛苦的精神转移方法。

我们不得不承认,阿Q的处境是悲哀的。从始至终,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几乎面临一切的生存困境,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他也有自己的生命需求、生活的欲望,然而作为一个底层的小人物他却处处碰壁,几乎无路可走,即使遭遇了不公正待遇,他始终都没有渠道,也没有能力去反抗。甚至最简单的拳头暴力——打架,他谁都打不过。施加在他身上是“一级一级的驾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3]在这样不能动弹的社会环境中,像阿Q这样的小人物似乎无路可走。政治、经济、生存等等权利全面崩塌,所以像阿Q这样底层贫苦百姓,如果没点自我安慰精神,该如何面对惨淡的人生呢?该如何继续生活下去呢?所谓精神胜利法,不过是底层贫苦百姓转移痛苦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而已。

上层人士,资产阶级也许不需要精神胜利法,因为他们不会遭遇这样的生存窘境,他们在面对现实苦难时不会这般无可奈何,没有出口。像阿Q这样的人,在遭遇苦难时,没有外在出口时,只能向内了。恩格斯说“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4]所以精神胜利法就是在这种畸形的生存环境中产生出來。周作人认为:“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阿Q却是一个民族的类型。”[5]古往今来,像阿Q这样的底层老百姓还不多吗?在现实生活中,有着类似阿Q这样的生存困境的人也不少,只是有人选择逆来顺受,有人选择揭竿而起,而也有人既无力反抗,又不甘遭受不公平待遇,于是精神异化,产生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阿Q们通过这种精神转化,将失败的、痛苦的的现实转化为成功的、胜利的想象,这是一种心理转化活动,从而保持了自我内心与外在世界的平衡,使自己得以在现实生活中继续生存下去,这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尽管很多学者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消极的,于现实无补的。如钱理群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人不敢正视自己的落后不幸状态的精神的瞒与骗,因此不仅东方落后民族中会产生阿Q的精神胜利法,处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只要还有个人和集团处于落后地位,就会产生粉饰落后的精神胜利法的可能”[6]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存在种种弊端,前人多有论述,笔者在此不多做解释。但这并不说明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笔者对鲁迅笔下的阿Q和现实生活中的“阿Q”其抱有同情和理解。

三.结语

作为一个个体生命,阿Q的处境是悲惨的,他首先是一个人,有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但没人把他当人看,更无人去尊重他的个体需求。他在现实环境中处处碰壁,想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换取基本的生产资料都不得,最后连自己的生命权都被莫名其妙地被剥夺。在这样的惨境中,一个人要想生存下去,要么陷入无尽的悲哀,痛苦不已;要么像阿Q一样精神异化,产生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因为,生活要继续,要想生存下去,至少要找到基本的生存下去的理由,所以笔者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一个人,尤其是像阿Q这样的底层小人物在遭遇现实挫折、个人生存困境却又无力改变现实而产生的一种自我解脱、转移痛苦的精神转移方法。

注 释

[1]鲁迅.鲁迅小说全集[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5年4月第2版.

[2]钱理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168.

[3]鲁迅.灯下漫笔[A].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们文学出版社,1980:38.

[4]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1972:334.

[5]周作人.阿Q正传[A].鲁迅回忆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6]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8.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

猜你喜欢

阿Q正传阿Q
阿Q和老A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阿Q故事新编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