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饮食文化走进中职烹饪专业的语文课堂
2019-04-01邱卫
邱卫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在中职烹饪专业的语文课堂中融入饮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饮食文化;烹饪专业;语文课堂
中职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就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优秀文化的洗礼,而饮食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把优秀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国家餐饮行业的建设者。
一、中国饮食文化概说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合而成的全部食物的总和。中国饮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丰富、绵延万年,推出六万多种传统菜点,两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彩缤纷的宴席和各具特色的风味流派,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是世界餐饮业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饮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的意义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学科,更是传递文化、传递思想的学科,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课,对于夯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质、适应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舌尖上的中国》《食全食美》等综艺节目的热播,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饮食文化。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融合饮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美食的研究,营造语文学习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饮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的措施
(一)语文基础字词渗透饮食文化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水准外在鲜明的标识。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作为烹饪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基本的专业词汇,语文课堂就从“烹”字讲起。“烹”是用水煮食物的方法,原来只写作“亨”,其字形像宗庙之形,又像器具之形。“烹”、“亨”、“享”在古文字中同为一形,煮食物的意义专用“烹”字;食物煮熟之后,供奉给宗庙上的鬼神,诚意通达于鬼神,这样便有了亨通的“亨”字;鬼神闻到祭品的馨香,便欣然享用,这样便有了“享”字。直到现在还有将这几个字混用的情况。“烹”“饪”连用,构成了食物原料由生变熟的一个完整的加工过程。通过语文课堂专业词汇的讲解,学生不仅能够正确书写汉字,还明白了这些汉字包含的文化,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饮食文化的兴趣,还增长了专业知识,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
(二)语文成语典故体现饮食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文阅读会涉及很多成语典故,有些与饮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就可以给学生进行详细讲解,绘声绘色地向学生们讲述名人成语故事。例如:“甜味”是一种能够在烹饪中独立存在的味道,又可以与其他味道组成复合味。“饴糖”,就是麦芽糖。《东观汉记》中记载:汉代的马太后,拒绝参政时说:“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知政事。”(我老了应该在家里用麦芽糖逗弄小孙子,不能再参与政事了。)成语“含饴弄孙”用来形容老年人的家庭乐趣。还有《三国志》中记载:陆绩六岁时,曾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拿出橘子让他吃,陆绩跪拜辞别时,三只橘子从他的怀里掉了出来。袁术问:“陆郎做宾客而怀橘乎?”(陆家这孩子到别人家做客以后还要把橘子揣走吗?)陆绩回答:“欲归遗母。”陆绩小小年纪就这样孝敬母亲,袁术非常感动。成语“怀橘遗母”表示孝敬长辈。这些成语典故体现了饮食文化知识,与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深化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
(三)语文课内外活动融合饮食文化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有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存在。“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统节日,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如“年”的由来、春节饮食风俗,家乡特色菜肴,春节相关诗词等,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又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进他们与饮食文化的距离,对家乡饮食多了一份了解和热爱。“端午节”让学生学习包粽子,了解赛龙舟、挂蒿草等风俗,把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和浓重的乡土感情结合起来,千百年来传承不衰,文化意义非常深远。中秋节举行“咏月”诗歌比赛,吃月饼包含着合家团圆、人事和谐的良好祝愿,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睦团结的文化特点。另外,还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丰富有益的饮食文化书籍,体会故乡之思,亲情之暖、民俗之美,阅读经典书籍是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
语文新课标鼓励开发课程资源,而饮食文化意义深远,它与语言文化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淀着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饮食文化的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文化和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学生真正从饮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