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润育心灵,让感恩沐浴孩子的心灵
2019-04-01韩雪
韩雪
摘要:在知识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素质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要部分,关注心灵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潜移默化地渗透感恩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润育,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灵教育;传统美德;感恩教育
一、重视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当代工具理性主义的教育太过于追求成功的物质人生,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放在非功用的境界上,而不仅仅关注给学生带来某些功用性的业绩和成就,教育一定要带入感情,让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苏格拉底认为:“关照心灵的完善是伦理教育的使命,也是思考和行动的方向,人应该把热情投入到关心如何让心灵臻于完善的活动中去。”[1]
二、关注学生心灵教育,唤醒心灵自我觉醒
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涵养,“精者,人之气,神者,人之守也,本其原,说其意,故曰精神。”在心灵教育中,学生的想法得到充分认可,从而获得学习的幸福感。[2]心灵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帮助学生将所思所学内化为道德的洗礼,良知的凝聚和心灵的震撼。正如第斯多惠所言:“教育本无现成之教材,即便是最好的教材,亦需要心灵带入、激励、鼓舞,以达到喊醒心灵自我觉醒之崇高的教育”。[3]
三、加强学生感恩教育,重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一)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是德育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德育课程设置中,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蕴含其中。作为生命教育的基础,感恩教育是学校教育得以成功的动力之所在。教育学生从尊重学生人格开始,学生只有感受到被关心、被尊重,才会发自内心地去沟通,真正受到感恩教育。
2.感恩教育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习惯索取,不懂奉献;习惯被爱,不懂关爱;习惯受惠,不懂感恩。懂得感恩可使学生真实感受到来自周围的善意,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人,感谢社会。感恩教育是长期教育,其效果不是短时间明显展现的,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感恩教育是为社会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手段。
3.感恩教育是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途径
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当下,逐渐忽视了对精神高度的追求。孟子·滕文公上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只有人具备潜能无限的心灵世界。感恩教育使学生在心理形成的阶段得到正确的引导,尽早完善自我人格。
4.感恩教育对于弘扬我国传统美德具有深远影响
作为十分重视恩情的民族,却在社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了感恩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出现了明显的缺失,人们迷失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感恩教育正是可以作为有效工具弥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裂痕。
(二)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策略
感恩教育分为三个层次:认知,情感,实践;教育者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产生初步的感恩情怀,经历认知的升华,体会到无论施恩还是报恩都是一种自觉的意识,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感,乐于感恩行动中。
1.社会提供正面感恩教育
在早期教育中赋予感恩教育的渗透,最有效的工具莫过于动画片了,正确宣传感恩教育,严厉打击社会上背离感恩之心的行为,网络、电视、手机都可以结合做宣传。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相结合,积极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领学生形成“知恩图报”的道德共识。
2.家庭教育是感恩教育实施的基础
重视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大多数家庭过于溺爱孩子,甚至毫无原则,以至于孩子缺乏独立意识。建议家长改变生活态度,注重对子女的教育,鼓励孩子的感恩想法,做好孩子的典范,幫助孩子拥有感恩之心,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友善对待世界,善待自己和他人。
3.学校教育是感恩教育实施的动力
作为学生启智的领路人,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付出良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他人的善意,切实感受到来自身边朋友、同学、亲人甚至陌生人的帮助,从内心深处萌发一束暖阳,照亮自己和周围人的心灵。让感恩成为一种无意识的本能,真正唤醒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心。
素质教育需要代入感情来实现,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考虑学生的共性和差异,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阳光发展,真正关爱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让其切实感受到爱的陪伴和引领,打开心灵的大门,细心感受来自外界的友善,冷漠的心逐渐被温暖,感恩之心悄然苏醒,善于发现他人对自己的关怀,习惯向他人传递善意和帮助,懂得感恩,学会感动。拥有感恩之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心中名为感恩的幼苗必将长成能够不惧风雨,直冲云霄的参天大树,即达到了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金生鈜.作为心灵教育艺术的辩证法[J].教育学报,2018,14(1):13-20.
[2]刘安.“淮南鸿烈”百子全书(第五册)[C].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121.
[3]高兀雪,王小丁.关于第斯多惠师范教育思考研究的文献述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 2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