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仨》看家庭教育
2019-04-01刘华阳
刘华阳
《我们仨》刚出版时我就读过,初读时完全打乱了我一鼓作气读完一本好书的惯例。几次平息奔涌的情绪,才得以自控读完。杨绛以一贯平和、翔实、婉约和纯真,再造了女儿,唤回了丈夫,展示了三口之家鲜为人知的寻常的一面、快乐的一面、亲切的一面、素心的一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刚刚失去至亲的彷徨和无助,生动表达了她对丈夫和女儿的真情挚爱。
读《我们仨》,仿佛在看一部黑白色调的悲剧电影,古驿道上母女艰难的相携,短暂的相聚,无奈的分离,至永远的失散……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个孤独的老人相继失去至亲的剧痛、酸楚与无奈。
其实,杨绛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久享盛名的作家、翻译家。她的学业和创作生涯历时近一个半甲子,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蜚声文艺世界,成为知名度甚广的女作家。她在年过85岁以后的三十年间,开拓了一片新的境界。“百年杨绛”绽开了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花异草。在接连失女丧夫,陷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漫长岁月中,她的灵魂似乎去掉了一切拖累,在常人不可及的年纪踽踽独行,展示出另一段精彩的创作传奇。
这是我重读《我们仨》的一点无足称道的感悟。“三句不离本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想聊一聊《我们仨》所蕴含的“家庭教育”智慧。
随着学校教育“标准化”的程序越来越高,学校对孩子差异化的影响越来越小,家庭教育成了孩子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儿童阶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课堂。作为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成长。培育孩子端正的品行、良好的习惯、阅读的兴趣以及长久的幸福感,是为人父母“人生最重要的事业”。
重品行,树立孩子人生的榜样
孩子的品行与家教关系最为紧密。钱杨二老的刚正、直率、淡泊名利,让人景仰。二老成名较早,让生活更宽裕一些是轻而易举之事,但他们始终坚守立场,建国前后分别多次拒绝高级职位、宽敞住房等。钱先生说,“有名气就是多一些不相知的人”,杨绛先生感慨:“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的清静!”“我和谁都不争,和誰争我都不屑!”二老深谙教育之道,并没有对“阿圆”说教生硬的人生哲理,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熏陶了钱媛一生,直接造就了其德才兼备的精神风骨。
坚守“德为才之帅”的育儿理念,重视孩子的品行,做孩子言行的榜样,培养孩子明大理、守大义,遵守公德,尊重他人,约束自我,体谅别人的本色意识,引导孩子做一个诚实正直、律己宽人、积极乐观、优雅礼貌的人。
重学习,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钱家是书香门第。杨绛先生说“一次,两人在家讨论古诗,圆圆在一旁听得如痴如醉。第二天女儿便要求父亲为自己再讲讲古诗。见我和锺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钱杨二人经常会讨论学术,家中的这种气氛深深影响和感染着女儿,拨动着小钱瑗好奇的内心,同时,也润物无声地塑造着她的品性。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不仅是一种长久的精神享受,更是我们青年干部成长的“营养品”和“助推器”,同时还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坚持阅读,陪孩子阅读,带动全家阅读,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阅读带来的快乐和好处,能够让自己、家人和孩子一生受用。
重探索,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钱杨二人学贯中西,堪称文学大师,但对女儿钱瑗从不训示,也绝不轻易解答女儿困惑的问题。两人深知,疑惑、求索的过程才是获得学识的法宝。杨先生说:“圆圆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锺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当小钱瑗想让父亲给他讲古诗时,钱锺书说:“古诗有什么好讲?自己去看!”就这样,小小年纪的阿圆,为了求知,开启了自主阅读之旅。得不到解答的疑惑,成为她求学最好的动力。
相比钱杨二老的教育方式,我们现在很多的家长甚至老师都习惯于“代劳”,不仅是学习上的疑难帮忙,连背书包、打扫卫生、穿衣服等孩子应该具体的生活技能也都“全权包办”,这种大包大揽表面上看减轻了孩子的负担,殊不知扼杀了孩子探索的天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添了孩子依赖性和骄娇之气,百害而无一利。希望年青的父母对孩子“多放手”“少越位”;多鼓励,少呵斥;多自选,少规定。在安全的范围内,给予他们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活动自由,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独立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切不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慢慢来才是最快的,因为它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
重陪伴,培养长久的幸福感
钱老学习、工作忙碌,但在孩子的陪伴上,却从不缺席,很多时候全然没有严父的威严,却是把自己当成女儿童年最好的“玩具”。父女感情极为融洽,直至人生的尽头。杨绛先生回忆:“阿圆小时候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钱锺书有时比孩子还要顽皮。有一次,阿圆大热天露着肚皮熟睡,锺书就给她肚皮上画个大脸,被杨先生一顿训斥,不敢再画。每天临睡他还要在女儿被窝里埋置“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得意大乐,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女儿临睡前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窝里的东西一一取出。“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锺书却百玩不厌。”人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与孩子的缘分其实非常短暂,孩子从婴儿期的依恋,到童年时的玩伴,少年时的叛逆、成年后的远离,父母也慢慢从他们的“天”,变成他们的“伞”,变成他们的“朋友”,最后,或许变成了来自远方的“言而无信”的问候。
父母应该在孩子最关键的孩童和少年时期,多陪孩子玩一玩,闹一闹,既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也给父母一个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同时给父母和孩子都留下值得永远回味的美妙记忆。
(作者系天门市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