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样老年

2019-04-01张凌云

畅谈 2019年5期
关键词:丽水羽绒服店里

张凌云

“老人家别报了,报了您也考不上。”在报考“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的办公室,听到工作人员抛来的这句话,陈金英有些猝不及防。

她脾气有点倔,音量提了上来,“你管我考不考得上?考不考得上是我的事,必须要报!”

2018年12月2日,1931年出生的陈金英成了浙江中医药大学的考场里年纪最大的考生。之后再提此事,她笑眯眯道:“年纪小些的也有60多岁的。”

迈入暮年的生活到底该如何度过?人们听过太多保健品里的晚年寄托,也见过不少带孙辛劳中的焦虑人生。实际上,在与衰老共处的日子里,可以有更多选择。

“没个好心态,怎么扛得过来”

搜索引擎上,输入陈金英的名字,蹦出的第一条便是:“陈金英羽绒服在哪买?”

在浙江丽水最繁华的中山街旁,一条毫不起眼的小巷尽头,就是陈金英的羽绒服店。被夹在百货大楼和快餐店之间,如果不是一块闪着五颜六色灯光的红字招牌,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这家羽绒服专卖店。与十几米外商业街上时尚品牌比比皆是相较,这里仿佛慢了半拍:没有当季的潮流新品,挂满整整两面墙的多数是深色羽绒服,偶尔跳出几抹亮色。

店内少有年轻人踏入,偶有几位,也是在给长辈买衣服。陈金英店里的羽绒服因为过时,一度卖不出去,成千上万地积压在仓库里,年复一年地落灰。

还有最后30万元的债未还清一一为了尽量多卖衣服,店里最便宜的羽绒背心仅售30元,贵些的羽绒服也只卖300多元,全都低于成本价。

陈金英至今坚持每天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店里多数时候,只有她和店员苏珍两个人。刚搬到新店面才一个多月,没多少人知道。最初十几天,每天踏进店里的人甚至不超过十个。来买衣服的,也多是老顾客,去了旧址后发现搬迁,才打来电话询问。陈金英着急了,只好跑去电视台打广告,10天2万元。“打广告的那几天挺有效果,人多了;广告播完,又没什么人了。”

陈金英的店搬了好几次,最开始在中山街,现在又回到附近。最困难时,为了省下更多钱还债,她一度把店搬到家里。那段时间,家里只留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卧室,而客厅、餐厅,甚至阳台的防盗窗上,都挂满了羽绒服。

陈金英算不上一个成功的生意人。毕竟,在她退休后创业的30多年里,有8年时间都在专注于一件事:还债。

2011年,陈金英的生意出现危机,欠了银行、信用社和亲友的本金和利息,加起来接近2000万元。为了快速筹钱还债,当初花了1600万元盖的厂房,她以900万元低价出售,在丽水的2套房子也卖了,还剩200多万元的债。

陈金英本想着,按照以往的羽绒服销售额,最不济2、3年,剩下的债总能还完。但事与愿违,衣服没卖出去,反而越积越多。

有人劝她,干脆申请破产,何必苦苦撑着?“我申请破产容易,但那些借给我钱的人,他们的私人损失怎么办?许多都是退休的老年人,如果欠债不还,我良心不安。往小了说,我也要给子孙们做个榜样。”陈金英不想做“老赖”,“我始终有个信念,就是一定要把钱都还掉!”

陈金英盼着天气冷,只有天气冷,羽绒服才好卖。2013年,丽水最冷的那几天,为了让员工能拿到工资回家过年,她拉着一车羽绒服,清晨5点就出摊,在街头被冻得直哆嗦。

陈金英常常感慨自己幸运,只在集市上摆摊两天,就被熟悉的记者认出,上了报纸。一时间,80多岁老太为了还债而摆摊的故事被口口相传,丽水掀起了一股买羽绒服的热潮。许多人被老人的精神打动,成群结队找到她家,最热闹的时候,她家里顾客多得都挪不动脚,一天能卖出2、3万元。

当然,来上门要债的也不少。有好几次,到了该还钱的日子,陈金英实在凑不齐钱,求人宽限几天,就被债主当面指着骂。等钱还清了,曾经的债主找她看病求方子,她却分文不收;等人抓好了药再来找她确认,她还反复嘱咐该怎么熬。

苏珍总觉得,“奶奶的心大得很,没个好心态,怎么扛得过来?”

“他们信任我,我没理由不帮”

陈金英不止一次听到他人劝告:这么大年纪了,不如在家好好歇歇。可也有人时常忍不住感慨:老太太实在看不出年近90岁。

随着手机支付兴起,许多顾客近年来都习惯刷手机,陈金英虽然搞不明白,但她知道,“你付完了钱,给我看下微信上那个勾勾就好”。有顾客刚刚付完钱,她这边还在推介衣服,立刻就探过头去,确认屏幕上的已付款。

“我都这么大岁数了,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清,走路也没问题。”她总说自己闲不住,年輕时在镇卫生院,除了她和另一个女医生,其余全是男医生。当全科医生时,她一个能顶俩,最远时独自背着药箱跑到十几公里外给人看病,晚上8、9点还在赶路。

要给赤脚医生做培训,她就趁着暑假,找到小学借来教室,自己当老师,每天从早上7点教到下午5点。教赤脚医生认中草药时,她还带着他们上山采草药,有时一去就是十几天,看到有村子就去村民家借住。

1980年,为了让女儿接班,53岁的陈金英从卫生所所长的职位上退了下来。还是因为“闲不住”,她便想着创业。在丽水,羽绒与服装产业作为传统产业发展迅速,但她发现很难在市场上买到中老年款的羽绒服,于是决定专攻中老年市场。

陈金英有敢闯的勇气:决定创业时,她仅有积蓄3000元,丈夫极力反对,她不管不顾,东凑西借还是把厂建了起来。最初租来的厂房不过200多平方米,几台机器一摆,工厂便开工了。

她给自己的品牌取名叫“兴华”,寓意简单又宏伟,就是“振兴中华”。

生意爬到顶峰之时,她在工业区买下5亩地,花了1600万元盖厂房。最兴旺时,工厂里一百多名工人同时生产,年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元,利润也有200多万元。

如今,欠债终于即将还清,她考虑重操1日业一一开诊所。

陈金英时常觉得尴尬,当了28年的中医师,竟无一张医师资格证。考证这个念头,放在心里近40年。

她也琢磨过申请专利,“不少来找我看病的都有关节炎、风湿病,我想能不能用我学的中医跟做衣服结合,那不是很好?”她拿出店里一件药垫背心,短款的黑色背心看起来普通,肩上却缝了口袋,“把中药包放进这个口袋,就能穿着衣服敷药”。由于尚未申请到“卫”字号批量生产销售,陈金英就免费送人,至今药垫背心已送出几千件。

这些年,每周都有熟悉陈金英的人来找她开方子。“他们信任我,我也没理由不帮他们。”陈金英没收过一分钱,“只要我还做得动,就想着去帮助更多的人。”

为了去年年末这次报名,她去找有中医资格证的医生帮忙推荐。他们大多是陈金英带过的学生,大多已退休,一听“老师”要考证,纷纷给她写推荐书。

陈金英去书店买了一大本中医医师资格考试课程,整整1000页。她从最基本的阴阳五行看起,每一页都拿笔划上重点。“我不知道会考什么,所以多准备些。”每天凌晨3点半到5点的这段时间,是她的看书备考时间。这样每天边复习边开店的日子,老人坚持了一年有余。

“不想停下来”

陈金英没有带过一天孙子。“连照顾儿女的时间都少,之前都是老头子的妈妈帮忙带孩子。”她笑着说。

曾有不少人间过陈金英,这么大岁数了,为什么不把事业交给子女?“只要能做的事,我都自己做。”她说得认真,“儿孙都有自己的事要忙,有空来看看我就够了。”

陈金英秉持一个原则:靠自己,不麻烦别人。以前每年还跟着原单位出去旅游2次,80岁之后,她不再爱出远门,“不然总是要儿女陪,我怕耽误他们时间”。

老来孤独,自主性缺失,一味需要被照顾……这些刻板印象,其实并不适用于那些平和甚至是积极面对晚年的人们。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2017年,50岁以上网民群体在网民中所占比例达到10.6%,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与年轻人在接入方面(包括设备、基础设施、技能等)的差异在逐渐缩小。

9年前,老伴去世,陈金英独自居住。前段时间,家里的房子要拆迁,她自个儿四处找住处。足足找了半个多月,快跑遍大半个丽水城区,没人愿意把房子租给她。“他们拒绝我差不多都一个理由,这么大年纪的老人,万一在家里出了什么事,怎么办?”

好不容易找到一位老领导,对方答应得倒是爽快,因为家里也有老人,陈金英与她合住可以相互照应。这房间在2楼,陈金英眼下还爬得动,“再高些楼层,我也上不去”。她挺满意,房子离店面只有3分钟左右路程,60多平方米内只住了两个老太太。陈金英88岁,邻屋的92岁。平时各烧各的,有时谁烧得多了,也会招呼对方一起吃。

每天出门,陈金英都把头发梳得仔细,戴上红色帽子和金耳坠,再架上老花镜。她兜里的钥匙串上挂着20多把钥匙,家里的、店面的、仓库的,她分得清清楚楚。

实际上,陈金英对衣食住行的好坏与否并不在意。

衣服是工廠剩的料做的,也不是为了省。由于驼背,她在外面几乎买不到合适的衣服。70多岁时坐车,司机一个急刹车,她扭伤了腰,从此走路都不自觉弯着身子。日子久了,背也渐渐驼了,原本1. 65米的个子,现在缩到1.55米左右。自家工人熟悉她的尺码,每次做衣服,背上的料子要比普通衣服多扯上3、4尺。再看她屋里,从原来住处搬来的空调因为用了几十年,旧得发黄,她不愿安装,连着管子一起堆在客厅里。

至于吃,她家饭桌上几个碟子里,除了炒青菜,就是炒豌豆、蒸芋头。她每周去2、3次菜市场,只买素菜。“前几年还能吃点肉,这些年吃不下了。”她还带了个电饭煲到店里,每天中午都自己烧饭,实在忙不过来时才与苏珍买快餐,最多10元钱,都是素菜。

陈金英从没吃过保健品。“那些东西我不吃的。”她摇了摇头,有些不屑。偶尔身体不舒服了,她会给自己开药。

去年,陈金英特意让工厂做了100条羽绒被,想送给帮助过她的人,“结果人家都不要,送不出去”。她也曾想着拿出去卖,但算上人力、租金等成本,一条被子得卖2000元,“这价钱个个都嫌贵,没人买”;如果1000元亏本卖,她又舍不得,只能暂时一箱箱堆在卧室里,占据了大半空间,一层层垒到天花板。

即便是在还债压力最大的日子里,她也没中断过捐款捐物。“别人哪怕帮了你一点点,也要记在心里,更要力所能及地帮别人。”她平时会在报纸上留心那些被报道的困难户。2003年,她在报上看到丽水一位生活无着的84岁老太成天捡拾剩饭剩菜过活,就主动联系记者,之后不仅送去崭新的羽绒服,还承担了5年的买米钱,一直坚持到老太住进养老院。

陈金英说,做公益捐出去的钱和物,至今加起来约有110多万元。而在她的人生规划里,要做的事、要帮的人还有许多。

“等拿到证,我就专心办诊所。”88岁的陈金英又想从头起步,“不想停下来”。

猜你喜欢

丽水羽绒服店里
羽绒服越厚越保暖?
丽水发现新物种
羽绒服究竟怎么选
暖和一下
丽水古堰画乡
瓯江丽水
以为是跑路费
又美又暖
穿什么好
大盘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