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人理解和践行守望相助的理念

2019-04-01蔡常青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内蒙古总书记

蔡常青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我区考察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并结合内蒙古实际对守望相助这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全新阐释:“‘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深入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历史背景和实践指向,对于我们“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续写新时代“模范自治区”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現实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内蒙古对守望相助的全新阐释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体现了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特殊重视和关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因此,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望相助的理念,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针对内蒙古全面阐释守望相助的内涵并提出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及其这种阐释的重大意义,就必须深入考察内蒙古的社会背景。

内蒙古具有守望相助的深刻历史基础。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自古以来,内蒙古地区就是中国北方各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一直都是我国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舞台。观察内蒙古地区各民族深度交融的历史及其影响,既可以从历史纵向分析,也可以从现实中见微知著。内蒙古与八省区为邻,是中国行政区划版图中唯一省(区)际邻里最多的地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共有55个民族杂居,各民族通婚现象极为普遍,现在每8人中就有一个是不同民族的家庭。从语言上看,除了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语言外,汉语方言也堪称最多,多种语言交响,展示着这片草原热土广阔的胸怀对多民族、多文化共生共荣的滋养。也正是这种各民族深度融合的坚实基础,进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乌兰夫为代表的一批蒙古族青年能够最早接受到中国共产党教育;在抗日战争中,大批蒙古族和汉族青年从草原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在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演绎出“各族人民同心建包钢”“江南孤儿进草原”“克服困难捐粮畜”“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一曲曲团结互助、感人至深的经典故事。应当说,这些都是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历史传统在中国现代史的弘扬和升华。

内蒙古具有守望相助的深厚文化底蕴。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草原文化既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有着不同的特征,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在北方草原地区生成的文化,它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是游牧文化与多种文化的统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是一种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特色鲜明的复合型文化。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崇拜英雄等价值理念,培育造就了共同的稳定的文化心理特征,不仅为草原民族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铸就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历史主脉。这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形成守望相助优良传统,并能够长期保持团结稳定和谐局面的深厚文化基因。

内蒙古具有守望相助的现实社会基础。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不断书写出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精彩篇章。在日本侵华加剧了中华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内蒙古以著名的百灵庙暴动“打响了民族地区率先抗日的第—枪”。在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存亡的抉择上,内蒙古各族人民毅然选择了跟共产党走,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自治区成立后,内蒙古坚定贯彻党的民族工作伟大思想,创造了新中国民族工作史众多的“第一次”和先进经验,为我们党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率先实行农村生产责任制、在牧区创造“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进入.新世纪之后,内蒙古抓住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机遇,创造了经济增速连续八年全国第一的发展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内蒙古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族人民坚定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历史,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守望相助、团结奋斗、跨越发展的典型缩影。它全面深刻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的正确性,为世界更好地解决复杂的民族问题提供了生动的中国范例。也正是基于内蒙古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这种典型性、代表性,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从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中,我们也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内蒙古工作的深意,以及内蒙古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全局意义和重大使命。这也表明,总书记提出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不仅是针对内蒙古的,也是纠对我国整体民族工作的,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重要论述,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为内蒙古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提供了量身定制的行动纲领,是推进内蒙古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报告时,对如何深入践行这一理念指明了具体方向和方法,这是对守望相助这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又—次升华,为我们步入新时代、迎接新挑战、再创新辉煌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根本遵循。

首先,要深入认识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创新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深刻论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实现了重要创新突破。一是在认识上,把守望相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提升,即意味着不再把它作为一般的优秀传统文化,一般的实践美德来看待,而是提升到中国当代实践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高度来认识、来践行,实现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从实践上回答了如何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根本遵循,并深入地回答了为什么要这样践行的道理。把总书记的这一讲话及相关讲话联系起来看,总书记首先阐明,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本质在于加强各民族团结。这是因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是形成和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体局面的基础和关键。阐明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被实践证明适合中国国情、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的基本制度,也是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上在处理多民族关系上最好国家的制度保障。为此,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必须高举民族团结的大旗,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理论根源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打越牢。阐明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必须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结合起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阐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须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在方法上要适应时代新变化新要求,坚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注重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创新载体和方式,搞好网上和网下结合,以此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阐明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妥善处理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只有扎扎实实解决好在民族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得更加牢固。

其次,要深入理解守望相助理念的内涵及逻辑。关于守望相助理念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中,结合内蒙古实际进行了逐字的阐释。这一重要论述具有三个明确的指向。“守”,指明了内蒙古在国家大局中的重大使命和基本定位;“望”,指明了内蒙古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相助”,指明了内蒙古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的保障和目标。还要看到,总书记关于守望相助理念的重要论述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其中,“三个守好”是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根本前提;登高望远是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根本路径;团结互助是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根本保障;“两个共同”是守望相助的根本目的。只有全面辩证地把握其内在联系,才能从整体性上深化对其精神实质的理解。

第三,要着力践行守望相助的理念。自觉担当起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重任,把“守”的文章做足。一是搞好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我们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安全意识、忧患意识,着力维护民族团结、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治理,切实履行好维护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重大使命。二是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我区虽然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发展较多依赖资源开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发展与美丽双赢。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增进人民福祉,共创美好生活。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总体看,目前内蒙古欠发达的基本区情尚未根本改变。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和应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有可能造成民众心理失衡,民族关系失衡,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乃至民族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强化问题意识,高度关注和妥善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

以大局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谋划内蒙古发展,把“望”的文章做好。—是要以大局意识谋划内蒙古发展。既要胸怀祖国,更要放眼世界,善于围绕大局谋划和开展工作,善于化解和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还要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地方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二是要以开放意识推动内蒙古发展,视野决定高度。树立开放意识就要全力图远,既要富于远见卓识,又要善于深谋远虑,把内蒙古的发展放在全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找准内蒙古发展的新坐标,促进内蒙古新发展。三是要以创新精神促进内蒙古发展。创新是一个地区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也是登高望远、做好—切工作的必然要求。弘扬创新精神,就要敢于摒弃阻碍发展的旧观念,勇于创立促进发展的新思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推进解放思想,奋力开创内蒙古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把“相助”的文章做实。总书记指出“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内蒙古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的制度保障。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虽然是我国历史上解决民族问题最好的制度,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它在理论与实践上还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这一理论根源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扎越牢”的要求,继续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探索前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始终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全局性工作来谋划,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具体细微地做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工作,进一步巩固“两个屏障”,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内蒙古总书记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闫锡聪
内蒙古大草原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书画